《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500篇》
第218篇
初夏,风景如画、气候宜人,蓝天白云、天朗气清,正是惠风庆云飘拂时刻;处处“白菡萏香过初雨,红蜻蜓弱不禁风”“楼台倒影入池塘,片片蔷薇阵阵香”,多么诗情画意、景色宜人呵。
端午节的日子里孩子们最高兴了,穿上了新衣服、新鞋子,身上挂着五香荷包,吃着香甜软糯的粽子,平日里很少吃的鸡鸭鱼肉这一天都有。从前的年代里,孩子们非常向往这美丽快乐又享口福的日子。我是的说六十年前我还是孩子的那个年代。
成人也很高兴,大街小巷、屋里屋外到处喜气洋洋;大门不迈的老太太这一天也走出家门。几乎是万人空巷,都来到河坝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等待着看划龙船比赛。她们一边说着张三生了崽、李四娶了媳妇的事,摆家里的福气、数儿孙们有出息,一边等着,好不热闹。
端午又叫端阳。几千年来名称颇多,有因五月初五女儿提粽子回娘家而叫“女儿节”,有因端午吃粽子而称“粽子节”,有因端阳竞龙舟而称“龙舟节”,有因这天用兰草熬水沐浴而称“浴兰节”,抗日时期又把这纪念屈原的一天定做“诗人节”。
端阳的习俗有说起源于吴越的图腾崇拜;有说源于避“恶日”的习俗;有说为纪念孝女曹娥……最一致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有诗为证:
节有端午因谁起,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是战国年代楚国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后人的词叫强调法治、启用贤良。屈原因为和贵族子兰、靳尚的斗争而被放逐。归国后仍不受信任,眼看楚君无能、奸臣当道,祖国受外族欺凌,屈原心如刀割,于是五月初五写下了《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死而后已”。他日日夜夜为百姓操心,这样个性百姓的三闾大夫,百姓怎能不永远纪念他呢。
百姓知道屈原投江后竞相驾舟楫营救,每年五月初五以竞渡吊唁。后来又把舟楫装饰成龙的样子,有龙头龙尾,船头有擂战鼓者,数人或十数人手举船桨竞渡,从此留下了竞龙舟的传统仪式:
五月初五天晴明,扬花轻舞啼晓莺;
使君十次出书斋,十闻江岸催战声。
三通鼓响彩旗开,六龙竞飞水面来;
桨起桨落千层浪,龙舟四围一片白。
战鼓渐急标渐近,两岸喊声并掌声;
七八九旬与幼儿,百人万人声沸腾。
这是一首纪录端午龙舟竞渡盛况,综合了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数字的趣诗。
竞龙舟有庄严的仪式。首先是上天安排好了每年五月初连续降雨,供龙舟竞渡、普天同庆。再是政府牵头、社团出力,提早扎好龙舟,择吉日设香案在龙王庙供奉,请名门望族杀鸡洒血祭天祭地祭神灵,聘地方士绅为龙舟“点睛、开光”。
龙舟分红、黄、白、绿等不同色彩,参加竞赛的人相应穿红、黄、白、绿等不同色彩的彩衣,系红、黄、白、绿头巾。有许多竞龙舟诗句:
“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寒波渺渺汨罗在,岁岁龙舟献角禾”“龙舟竞发势如飞,浪里腾腾战鼓催”……还有夜竞龙舟,四面垂吊小旗和小灯笼,船头船尾高举火把,盛况与白昼同。又有地方不靠江河便以旱龙舟代替。
吃粽子的习惯也有不同说法。有人说为纪念伍子胥;大多数认为是纪念屈原,百姓不忍心三闾大夫被鱼虾伤害便把饭团抛进江里喂鱼虾。后来改用竹筒装饭,继而以箬叶包饭,从此有了粽子。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千剑斩千邪”。百姓把屈原看成神灵,手执“艾旗”和“招百福”纪念屈原的同时,用“千剑”斩尽奸邪与毒恶。
端午节还以菖蒲、艾叶等香草熬香汤沐浴,门口悬挂艾蒿,成人饮雄黄酒,孩子则抹它在耳、鼻、额,以驱邪和除蝎子、蜈蚣、蛇虺、蜂、蠖等五毒。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还换上新对联增喜气洋洋的气氛。比如有:
端午池塘、菡萏欣喜,石榴房旁迎红日千门喜庆;
夏初路畔、蔷薇竟绽,锣鼓声声催龙舟万水欢腾。
妈妈们端午在孩子们身上挂香荷包,荷包里是驱虫祛毒的香料,延用古人五色丝线驱邪的传统用五色线绣成,年轻少女则做香荷包作为信物送给自己的相好。
近代的孩子们又新创“干蛋”游戏。一个“干”字包含着兴奋、激动与胜利者的快乐与欢愉。他们最大最硬的蛋带去学校和同学比谁的蛋最顶呱呱。赢了便很高兴,输了也不难过:
蛋碰蛋,真好玩,赢了高兴输了不上当;
破了吃,在嘴里,进了肚子一样喷喷香。
一孩子老是输,情绪不高,邻居借给他一个常胜“蛋”,他的蛋居然成了永不败战的“常胜将军”,高兴得眉飞色舞、得意洋洋。当他战胜最后一个同学后,他说自己的“常胜将军”砸在地下也不会破。同学不相信。果然,他啪嗒一下抛在地下。咦,原来那是演戏用的道具蛋,用木头车出来的,涂上色彩后足以乱真。
五月榴花开欲燃,火红灿烂迎龙船;
石榴花开为屈原,火红热烈颂忠良。
附 《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500篇》
http://blog.sina.com.cn/dydyabc
-全文完-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