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林滤之颠,天然石凹,有千年古寺藏焉!传每晚时分,两盏金灯由东而至,由西而落,飘入寺中,宝刹亮如白昼,遂名金灯寺。此“国保”金灯寺由来者也。
庚寅年四月,晋城、长治文友一行数人共赴金灯寺,考察采风,观瞻胜迹。清晨,趋车自平顺县城出发,一路风光,渐入圣境。眼力所到,群山环绕,峭壁嵯峨,草木葱绿,层峦叠嶂,奇峰峻岭,美不胜收。迫近中午,行至风门口(明廷镇压陈卿起义后改为玉峡关),凭吊古战场。只见尖峰屏立,悬崖如削,万壑深沟,果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风行此处,无遮无阻,呼呼作响,劲力十足。想见昔日陈卿凭险与官军周旋,战斗之惨烈!小憩之后,到达林滤绝顶,再由小路盘旋而下,直奔久负盛名的金灯寺。原来,宝刹建在一凹壁之中,背靠陡崖,前临深谷,望不见底;寺前云雾缭绕,缥缈似海,宛如仙堂!不仅如此,凹壁内又开石窟,凿石造像,弘扬佛法。寺北平缓之地建有金灯寺僧人墓塔40多座,汇成雕造精美、形态各异的塔林。最大者曰千佛塔,为创寺僧人芊禅师之墓塔。
宝刹一进七院,庙堂数座,洞窟若干(明代风格),现存石碑几十通。虽是佛寺,但以佛为主,儒道释三教共崇,反映了历史上三教合一、和谐共存的事实。寺中文物,以水陆殿最为精华,是当仁不让的国之重宝。殿堂依山挖掘,洞中宽敞,下方为水池,池中有莲花坐台“岛屿”,与洞顶相连。坐台之上,正面雕佛像三尊,背面雕大力士三通。四壁刻有水陆道场(也称水陆法会,专门超度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诸家众神,济济一堂,美伦美奂。水中有“田”字型石桥沟通坐台与四壁,供游人参观赏鉴。究窟中水源,一为地下泉涌,一为窟顶渗水,且不溢不涸。如此妙境,世所罕见!其他洞窟佛头屡遭盗割,让人痛惜!在洞窟外檐,留有多处圆形、方形石孔,可见以前石窟外也曾建有靓丽的殿宇。如果你是建筑学家,会被精湛的建筑技巧所折服;如果你是艺术家,会被精致的雕琢所陶醉;如果你是历史学家,会被精美的文物所吸引……金灯寺能让每一位造访者收获各自的“礼物”!
先人因何选择这样的凶险之地创建佛家寺院?因何佛寺创于北齐(寺中碑文有载),石窟却开凿于1000年后的明代?是谁演绎了金灯传奇,为世人留下璀璨的宗教文化瑰宝……一连串的谜团,令人费解。由于资料奇缺,只有展开合理想象,去大胆窥测金灯传奇书写的过程:
北齐年间,战乱频仍,局势动荡。河南安阳人静真和尚(即后来修成正果的芊禅师)云游四方,苦炼修身。在险峻异常的林滤山上,静真和尚沿崎岖鸟道艰难攀行,冥冥之中受神相助,竟然在绝壁山腰觅得一石凹。对于俗人而言,这也许无任何诱惑;而对静真来说,此凹地处偏僻,远离尘嚣,又座北面南,背靠太行,俯瞰中原,风水极佳,正乃躲避战乱与修心养性之宝地。
大喜过望的静真决定就地创建寺院,并为之取名曰宝岩寺。后人将宝岩寺改为金灯寺,参杂了附会和神秘,或许为宣扬佛法而故弄玄虚。个人以为,“金灯”一说暗含佛光普照之意味!考金灯寺之建树,绝非一人一世之功。盖累积数世,僧众信徒传承不息,接力不止,始成今日之规模!从北齐到明初的近1000年,历经三次大灭佛和其他原因,金灯寺屡毁屡建。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云岗、龙门、敦煌)都是官方修造,资金、人力无忧。与它们不同,金灯寺石窟、庙宇建造依靠民间资金,顾长久以来难成气候。到了明代,社会安定,潞州富庶,潞商崛起,上党周边多殷实之家,有能力为金灯寺建造持续提供资金(查寺内诸多石碑,记载金灯寺多次重修,主要集中于明代,资金皆赖潞安府、彰德府信众施舍)。 金灯寺迎来它发展的全盛时期,水陆殿得以扩修。
靠着对宗教信仰的虔诚,靠着愚公移山式的执著,靠着以苦为乐的热情,金灯寺一代又一代僧众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修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绝美道场(那一座座墓塔不就是不朽的丰碑吗)。金灯传奇更多地向世人昭示了一种精神:只要有不畏艰险的信念,付诸百折不挠的行动,就能创造奇迹。这种精神早已超越佛教。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