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多彩洋山河张贤春

发表于-2010年06月22日 下午6:55评论-10条

浮光掠影看过德江县高山乡境内的峡谷、溶洞、天坑、天桥,夜不能寐,总是想象,它们形成的原因。科学知识匮乏的我,最终得出的答案是:某天深夜暴雨中的一道闪电,划出一道被后人称之为洋山河峡谷的地缝;随后几个炸雷,炸出了被后人称为桥上、马家、三岩阡、谭家等10多个大小不一的天坑;峡谷边、天坑内的数座天桥,10多个洞穴,梨子水石林,以及峡谷上数处摇摇欲坠而亿年不倒的柱状石峰,只不过是天公刻意留下的杰作,溶洞中流不尽的红、白、黄、黑各色暗河水,还有清澈见底的本色,是绘制未来旅游的油彩……景区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成就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德江天麻,是上天馈赠人间的厚礼。

想去看看这些天坑、峡谷、溶洞,起因于2009年12月7日。2009年11月底至12月上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远海带队,邀请法国、葡萄牙地质专家10余人,历时10多天,对德江县64处地面岩溶景观、地下溶洞、河流进行调查、探测、评价,12月7日向县政府汇报了科考情况。汇报会上,法国籍专家组组长艾瑞克认为,德江地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张远海对高山洋山河峡谷景区天坑群、天桥群、溶洞群和泉口石林等资源更是赞赏有加。他认为,洋山河峡谷景区喀斯特景观资源丰富,相对集中,在典型性、完整性、多样性、安全性、可进入性、景观规模、美学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评价指标方面具有较高分值,非常值得旅游开发。 

泉口石林的价值,本人已有所认识,这在本人博客和所编书籍的文图里,以及历次积极为专家、领导的“导游”中,都有所反映,但对张远海口中赞赏的洋山河地质景观群,却是第一次耳闻。中外专家的评价,我深信不疑,但百闻不如一见,总想去实地看看。与曾首次带路泉口石林的高山乡党委副书记田文约了数次,不是天公不作美,就是想找几位同事相伴而不遂愿,他们不是被安排外出采访,就是家中有事,直到县摄影界和音乐界吴国安、徐万江、李登佳、李天伦、高应智等朋友成行的5月23日,我们还在望行兴叹。屈指日程中,终于等来6月5日周六无雨少事的“良机”,本人与高应清、张运典、覃海波等向往者同行。

到达乡政府,我们给候任乡长柳仁强的请求是:请人带路;给为我们带路的武装部长张金举的请求是:简单吃饭。

离开303省道,沿着前往天麻基地的镶边公路,行走1000余米时,我们在张金跃师傅的车上,看到了洋山河峡谷。张金举介绍,这里离县城只有28公里,洋山河天坑群与洋山河峡谷毗邻,位于洋山河峡谷右岸,发育于二叠系石灰岩之中。他提议,先去看离峡谷末端直线距离只有580米的“桥上天坑”,再去看看 “三岩阡天坑”。另外两处较大的天坑,因时间关系今天就暂不去了。一个是 “二台岩(马家)天坑”,坑口直径最窄处70米,最宽处110米,深度在60至100米之间,天坑靠近峡谷一侧,通过一裂隙状穿洞与峡谷相通,天坑附近还有发育构造清晰的两个断层,断层底部为裂隙状洞穴,天坑中部是因断层缘故垮塌的巨型块石。这在稍后要去峡谷另一侧观赏天桥、溶洞时,都可遥望。另一个是“谭家天坑”,离峡谷尾部1500米、乡村公路100米,呈圆形,直径200米左右,深度在100至150米之间,四面绝壁,无人下过底部。

站在“桥上天坑”边缘,只见坑口直径270×316米深度150至216米之间的天坑,犹如一只大石桶,面对的石崖半壁,凹进去很大一片,像一只头盔,又似幕布未合的戏台。为了近距离观赏,我们绕过天坑边的小山冈,通过天坑左侧半壁一条小道斜行进入“戏台”侧面,于是,天坑底部郁郁葱葱的树木尽收眼底,先前站立之处的天坑悬崖底部,有一溶洞,洞内传来时隐时现的暗河流水声。往前走,前面露出了光线,往上一看,是又一个天坑,两个天坑间,被一条高近40米跨度近100米宽约20来米的石桥隔开。这大概是“桥上天坑”的来历了。为寻找最佳位置拍摄天桥,张运典钻进树丛,越过小沟,正在拍照时,脚下的石块泥沙垮塌,身体顺坡倾倒,石块向下滚击声在坑壁回荡,他急忙抓住身边树桠,爬了上来。

驱车3公里,步行穿过一片树林,来到位于峡谷中部离峡谷只有400来米的“三岩阡天坑”。天坑坑口直径150×180米,形似梭,深度在110至140米之间。为节省时间,我们兵分两路,沿天坑两侧边缘,对摄天坑对面的悬崖绝壁,以弥补无法镜收全境的遗憾。天坑一侧与天生桥相通,与天生桥对应一侧为长度100米的三岩阡洞穴,洞道横截面近似正方形,顶部是顶蚀形成的三口天钟。洞内凉风习习,地势平坦,是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有村民手指洞壁上金黄色钟乳石,问我们像什么。我们看时,似一美女正在攀壁而上。村民说,这是传说中的松鼠妖精。相传很久以前,每天日暮时分,单身男人会看见一位貌若天仙的少女,出现在“山岩阡天坑”对岸,并向男人招手。待男人绕过天坑到达时,少女却又出现在天坑的另一边,向男人抛媚眼。男人喊又不答。如此再三,直到夜幕降临,不能看清对岸,气喘吁吁的男人,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回家则茶饭不思,每天日暮来到天坑守望,可再也见不到那位少女了,不久骨瘦如柴不治而亡。如此死了不少男人。一天,少女正在向对岸男人抛媚眼时,一怀恨在心守候在此多日的寡妇,将涂满猫血的尖刀向少女掷去,瞬间,少女变成松鼠逃向天坑洞内,寡妇飞步追来,再掷一把飞刀,准备爬壁而上穿洞逃跑的松鼠,被尖刀钉在了洞壁上,变回人形,紧紧贴在了洞壁。从此,此洞被当地人称之为松鼠精洞。听完这个故事,想起因美人废了江山的历代皇帝,因二奶丢了官位的大小贪官,看来人间的不幸,都是女人造成的了,惟有这类男人,是东西。

返回洋山河峡谷,峡谷呈南北走向,长2.5公里,深度在100至200米之间,宽度最窄约140米,最宽近400米。两岸是连绵的陡崖,如斧劈刀削一般,肩部为已关闭小煤窑曾经留下的小道,顶部是平缓起伏的峰丛。峡谷北部与宽谷相连,峡谷南部末端是一道耸立的山梁,阻挡了峡谷的延伸。峡谷底部有小溪流淌,末端右侧为形似喉咙的石牌桥穿洞,小溪从此穿越,经过1020米跋涉,在山梁的另一边山脚钻出来,与沙河坝交汇。

我们抓着草木,沿着乡政府请民工砍开不久的小道,一步一步试探着向峡谷走去,来到半山,爬上耸立半壁的大石墩,正好面朝峡谷正中,一条长长的峡谷尽收眼底。此时,谷底传来男女嘻闹声,原来是高山中学的几位老师,来此观光。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下到谷底,从另一侧陡坡爬上山坳,回望峡谷,峡谷显得更加幽深。沿肩部采煤小道往里走时,以前的石壁,显出不同的造型来,或峰柱,或壁画,或屏风,不一而足。石缝间长出的树木,让人叹服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想看峡谷半壁的天桥,天桥离峡谷末端只有1公里,离谷底不足100米,但无路可通。我们返回303省道,坐车上行约1公里后,开始徒步下行,先是穿过一片茂密的杉木林,然后是陡峭凹凸不平的石径,再是斜穿满坡遍野的箬竹和灌木丛。丛林小径,亦是乡政府请人砍出不久的毛路。站在半山,看从山顶窜下谷底的山路,又从谷底蜿蜒爬上对面山坡的小径,想象山后小路边的人家,也想起一句“喊声听得见,见面走一天”对山区峡谷的形容。走过一个人称天桥的穿洞,绕出一条小沟,带路的人指着树丛前面的石壁说,前面就是天桥。我一看,一堵石壁中间有一个洞,洞前的石柱很像大象鼻子,急忙更正:“那怎么是天桥?分明是象鼻。”

走进象鼻,往上一看,又有些像天桥了,这是景随步移的结果。真正的天桥,是抬头向前就可看见的一道石梁,横跨在两道石壁之间,桥长近5米,宽有1米余,离地20来米高。高应清、覃海波走上桥去,叫为他们拍照。我为他们捏了一把汗,急忙喊他们下来,并对带路的村干部计刚、冯修龙、冉隆胜等人说,今后不准人上去了,一是安全没有保障,以防万一;二是对桥体或多或少都有些破坏,不能因此让这一特殊景观消失。

我们此行最大的好奇心,是李登佳等在《贵州都市报》发表的《德江发现一地质奇观》——洋山河峡谷等3张图片作为提要放大发在一版,有些意外,意外的是高应智在溶洞中拍摄的红、黑、白三色河。张金举等人说,要去仙人洞看彩色河,从“海螺”景观平行过去只有600米,离峡谷谷底也只有100来米,但无路可行。我们被迫返回,为抄近路,只好勇往直上,手脚并用,抓住树枝草根,在前后人员的拉推中,爬上山梁。

坐了一段车,下车碰到乡党委书记周应龙、县旅游局副局长张方、泉口乡副乡长田剑波等人,陪同从泉口石林、草场采访返回的《贵州都市报》记者寇启伟,此时,加上带路的,人数达到20人,年龄最大的71岁。

再向山下走去。沿着缓缓下行的山路,穿过茂密的树林,来到一片长草不多的山坡,看来这里弃耕不两年。在半山石壁脚,一股白色乳汁液体从岩隙汩汩挤出来,在数米远潜入地下,白色乳汁所经之地,亦是白色。高应清将“白水”捧在手中,我拍下这一镜头,以证明“白水”的存在。

横着半山小道继续向前,来到悬崖边,欣赏右前方一高一矮相依的两根石柱,石柱站立石堡上,高约5米、8米,形似人身,只是颈部以上尖如刀削。同行的人说,先前上面是很形象的人头,后来被人砸掉了。问其原因,传说这对石人,在它们目视前方这条线上居住的姑娘,总是未婚先孕,且是梦中苟合。期待家风纯正的父母们,请来阴阳先生探查,千里迢迢查下来,原来是这对石人作怪,于是将其头部敲掉,让它们再也无法邪视远方。我心里一笑,敬佩那些未婚的姑娘,终未暴露爱人的姓名,同时也保护了自己;也感谢那位先生,用这荒诞不经的理由,保住了姑娘的名节甚至性命。无辜的是那对石人,头掉了也不知究竟得罪了谁;遗憾的是游人,听了一个故事,看了一段残景,留下一缕伤感。

带着想象,我们继续向坡下走去,悬崖上开出的石路,犹如悬挂在在陡峭石壁上,下行数十米后,再沿半壁羊肠小道横行。路太窄,不时附壁前移;路入石壁裂缝,不得不蹲身爬行,稍一伸腰,就会石头抵背。听着脚下雷鸣般的河水,看着深渊般的峡谷,大脑总假设“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多种情景。好在半壁有灌木,前后有行人,稍给自己壮了些胆子。

横行100余米来到洞前,洞前干燥,数墩大石零乱堆放,没有水流的痕迹。我们攀石跨过大石墩,斜行下洞,一股凉风袭来,身上的汗水不再冒出。打开乡里事先准备的10多盏矿灯,在村民张羽强、张志刚、张金志入水抱石铺路引导下,渐次入洞,回望不见洞口,眼前出现一大厅,厅前是一潭清澈透底的碧水,潭水右前方一个洞穴里,流出大量白色乳汁。由于水深、洞穴岩壁湿滑,无法越潭而过探看。

从第一个大厅左边进入第二个大厅,厅内红、黑、绿、白、黄四布的流痕,形似人像的钟乳石,吸引我们不停地拍照、留影。大厅尽头左侧石地上,白色的乳汁水铺散开来,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源头石壁,石壁上一道宽约1米高2米多的白色瀑布,呈现眼前,似如豆浆从岩缝中汩汩下淌。

从第二个大厅穿过只能容纳一人匍匐蹲行的通道,进入第三个大厅,红白黑三色石花似天女散花铺开,地表松软,地上出现一些很深的小孔。洞内钟乳石琳琅满目、颜色形态各异,绚丽多姿,或如手、或似锤、或像男性生殖器,小巧玲珑;石禽、石兽、石佛、石猴惟妙惟肖;晶莹剔透的石果、石蘑菇、石葡萄,令人垂涎欲滴。四周仰望,常见白色、黑色、黄色、红色石幔悬挂四壁。石壁边,一只形神兼备5米多高的企鹅,矗立仰望洞顶。

大厅右边,似洪水冲刷后留下的深沟,沟里一条宽在2米以上的红水河出现在灯光里,其景十分壮观。河水不知来处,也不知去向,只能用佛语自答:“从来处来,向去处去。”蜿蜒向下的水潭里,波状田畴间,因水深浅不一,或呈暗红,或是桔红,其景如画。为近景拍照,我攀沿下坎,下坎时,裤衩被撕裂,听到声响朋友取笑,只好自嘲:“刚穿几年裆裆裤,而今又穿开裆裤了。”蹲在红河边,拍照之余,手捧红水,排除了红色是因河底红石映衬的猜测。手捏红水下波状白色埂迹,细软如泥。来到红水河上游左边,只见从一个洞穴里流出的黄色河水,把河床染得一片金黄。进入第四个大厅,里面却是一条没有任何颜色的暗河,河水与普通的泉水一样,无色无味。

时间不待,返回洞口,看着村民从洞内用矿泉水瓶分别装出的红、白、黄三色水,继续议论纷纷。一个溶洞居然有5种不同颜色的暗河,真是奇闻!几条暗河几乎互不相连,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流来,又流向了何方。如果说红色和黄色河水与山中的硫铁矿有关,黑色河水可能与煤矿埋藏区相联,那么白色河水则无法解释,即使其成分都是碳酸钙,但液态碳酸钙,我们既没有从专业书籍上看到过,也未听说过。 

返回县城,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询问景观究竟如何,我答,届时到我博客中去阅读文图就知道了,张远海评价的“美学价值较高,观赏性强”不虚。有人问,距离远近。我答也近也远。说近,是离今后德江到习水县高速公路互通只有数公里,主要景点分布在峡谷周围,面积12平方公里,也就是说,长宽不到4公里;如果进行开发,建缆车、修栈道、筑堤坝,铺石梯、架吊桥,投资相对不大,游玩起来很方便,而且一路还可欣赏马蹄河峡谷、龟山、角口数千梯田、长丰石林、泉口万亩石林和草场等。说远,是目前没有高等级公路,景区也没有方便的道路,看一个景点,就如一墙之隔的邻居,从这家去另一家得先下楼后再上楼;如果将这片包括泉口石林在内的地质景观打造成地质公园,成为旅游胜地,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关键的是,专家的进一步探测,领导的进一步认知,众人的进一步努力,其期本人难以预计。 

2010年6月6日 钟应山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张贤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精华: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洋山河,一条让人心仪难忘又注满深情的家乡河。
洋山河经历了斗转星移的沧桑历史,
她承袭了几代先辈的繁衍生息,
她见证了几多变幻的历史风云。
家乡的洋山河水养育了作者,
洋山河又是作者创业的基点,
洋山河有着作者不解的情结。
青青洋山河,永远在作者及读者的心间流淌……

文章评论共[10]个
文清-评论

好久不见张兄,今天见到张兄的文字,厚重且给人亲切的感觉。问好张兄!at:2010年06月22日 晚上7:13

张贤春-回复谢谢妹妹!如没有时间就不要留评了。 at:2010年06月24日 上午11:15

丁香花开0202-评论

大哥好!偶尔来烟雨,能看见一个熟悉的名字,很好.at:2010年06月22日 晚上9:31

张贤春-回复谢谢妹妹! at:2010年06月24日 上午11:16

一泓清水-评论

又见老友佳作,积极欣赏并问好!at:2010年06月22日 晚上10:50

张贤春-回复谢谢支持! at:2010年06月24日 上午11:21

千山我独行-评论

老朋友好久不见~~~~~问好~at:2010年06月23日 早上8:34

张贤春-回复谢谢!祝好! at:2010年06月24日 上午11:29

文水-评论

很美的景,很浓的情。at:2010年07月15日 中午2:52

张贤春-回复谢谢支持。 at:2010年07月18日 清晨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