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欲将沉醉唤旧狂qiushancilang

发表于-2010年06月23日 下午3:11评论-2条

---写给我崇敬的鞠路滨先生

在秋光正好的林荫道上,你俯身拾起一枚秋叶,轻轻地托在掌心,细细地观赏,久久地思索,试图从秋叶由绿而黄、由荣而枯的变化中,揣摩出你对人世沧桑的感悟,引发起你对苦乐人生的回味……。

……你忘不了贫苦寂寞的童年,忘不了日本侵略者铁蹄下“亡国奴”的屈辱。虽然在伪满奴化教育下长大,你那永远不变的炎黄血脉,使你在幼小的心灵里,仍然牢记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启蒙,牢记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诲,仍然经常吟唱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忘不了1946年的那个中秋之夜,那是你人生轨迹的拐点,更是你革命征程的起点。已经是日暮西山,已经是饥肠辘辘,然而,东家的酒馆生意依然火爆繁忙。你这个13岁的“小半拉子”,已经从早到晚地忙了一整天。从给东家倒尿壶开始,手不识闲儿,脚不沾地儿地干东忙西,前堂后厨地干零活、抱孩子,却换不来一顿饱饭,饿得你蹲在后院儿的大门口,默默地哭泣……。这时,还是那位经常从这里路过,经常给你讲人生道理的东北民主联军干部,从怀里掏出一个尚有余温的烧饼,让你感知了人世间亲情的温暖,更让你感悟到生存活命的艰难。于是,经过那个辗转反撤的不眠之夜,你终于在第二天的清晨,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家让你心寒心痛的酒馆,义无反顾地跟着那位领路人,走进了人民军队的行列。

……忘不了1947年,不谙世事的你,便跟随解放大军奔向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烽火硝烟,走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征战沙场。在战场上,你亲眼目睹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切身体会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无畏。凭借着血气方刚的激情,你写出了仅有十几行的小诗《战死者》,以表现战士的英勇和战斗的惨烈,以抒发对胜利的渴望、对和平的企盼。当那首以鞠华男为笔名的小诗发表在《鸭绿江》杂志上的时候,无意间激发了你“以笔为戟”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开启了你“笔墨人生”的艰苦旅程。

……忘不了你在部队文工团的火热生活。无论是在大军南下的“反攻文工团”,还是在后来的“毛泽东文工团”,你都是一名永远乐观、非常勤奋的文艺战士。你用自己的忠诚和热血,忠实地记录了解放战争的难忘岁月,倾情地反映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壮志豪情。1953年以后,你经历了解放战争的艰苦磨练,来不及掸掉满身的征尘,便继续以职业记者的敏锐目光,用凌厉快捷的如花秀笔,奋笔疾书,热情讴歌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生活。此间,你先后在《锦州日报》、《营口日报》和“新华社辽宁分社营口记者站”,用文字和画笔记录着那个火红的年代,用歌声和笑声描绘着那些多彩的画卷。每每回忆起当年那生活虽然艰苦、精神却昂扬向上的难忘岁月,你总会陷入久久地追想和深深地沉思:“啊,当记者的那几年,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然而,你更忘不了,永远也忘不了1957年的那场政治阴霾。一夜之间,是非竟被混淆,香花变成毒草;一夜之间,正义无法申辨,黑白难以澄清。在如此严峻的政治气候环境下,你这个“以笔为戟”的青年记者,你这个踌躇满志的热血男儿,自然无法抗拒“革命洪流”的荡涤,必然被卷入那无底的深渊,无尽的苦难……。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苦难是一种财富”。在那到处遭受白眼、无处伸张正义的日子里,你饱尝了苦难的辛酸,领略了孤独的苦闷,因此更体验了这“财富”的沉重。面对亲人,你欲说无语;面对苍天,你欲哭无泪!为了排遣孤独的苦闷,也为了驱散心中的迷茫,你常常以山川林莽为伍,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常常以唐诗宋词为伴,抑扬平仄,品味人生。看惯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怀着宠辱不惊、闲庭信步的心态,旷达豁然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你仍不堕青云之志,与文友或师长们书信常通,笔耕不辍,佳作连连。你与文友研讨唐诗《艳阳春》的散文《名曲两知音》;你欣赏文天祥的《金陵驿怀古》而写的《化作啼鹃带血归》,都是文采飞扬的好文章,都是你诗词修养的真体现。

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时代的脚步也不能停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阳光必将驱散迷雾。就是抱定这样的人生信条,你勇敢地直面坎坷,你慷慨地笑傲江湖。所以,在经历过人生的炼狱之后,你于1961年重新回到了《营口日报》。尽管你的头顶仍然笼罩着政治阴云,但是,你依然心志不改,依然勤勉劳作,依然从容地操起你那支如花的秀笔,又忘情地投入到“辽滨寄语”栏目的编辑与写作之中。《营口日报》的“滨江寄语”,是一档以文学和戏曲评论为主的文化栏目。此间,你为了办好这个栏目,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辛勤汗水。常常是采访、写作、编辑“一条龙”;常常是白天、晚上、午夜“连轴转”。正是由于你的勤奋耕耘,才有了你连续刊发80余篇“剧评”的丰硕成果,才有了你对中国戏曲艺术的真知灼见。尤其是那篇以“齐鲁”为笔名,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桃花扇下看南明》,便是你戏剧评论和戏曲研究的代表性力作。因此,在1966年爆发的“十年动乱”初期,《桃花扇下看南明》便遭到了全国性的“口诛笔伐”。开不完的“批判会”,写不完的“检查稿”,你再一次陷入了“触及灵魂”的苦难。但是,经历了“反右”斗争的你,已经习惯了政治风云的无常变幻,已经习惯了多桀命运的残酷凶险。凄凄的苦雨,难改你“求真理,攻马列”的初衷;淫淫的恶风,难忘你“励节义,建事功”的祖训。在报纸停刊、无事可做的混乱日子里,你以“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的诗句自勉,潜心于史学、文学、美术和书法的探求,陶冶性情,省心明志。你躲避着“打派仗”的烽火硝烟,游历了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访贤问古,拜佛寻幽,践行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信条,升华你“超然远览,渊然深识”的人生境界。

1976年“十月的惊雷”,历经十年浩劫之苦的祖国,终于迎来了百业待兴、繁花似锦的春天。“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额顶渐秃、双鬓渐白的你,终于在1978年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故乡通化。亲吻着家乡的泥土,沐浴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你欣然填词《阮郎归》:

伏枥老骥当自强,鬓白又何妨?

年越古稀写重阳,妙手著文章。

开天辈,有冯唐,今日贺刘郎,

欲将沉醉唤旧狂,悲歌莫断肠。

唤旧狂,当自强。回到通化以后,你便接受了市政府领导的特殊指派,专门负责“靖宇陵园”的扩建工作。“能为弘扬靖宇将军的光辉事迹做点事情,这是我的人生乐事!”就是怀着这样的愉快心情,你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靖宇陵园的繁忙工作之中。征集史料和文物,走访老抗联和老专家,撰写史料和论文,争取经费和赞助,你为靖宇精神的宣传弘扬,你为通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1978年以后,全国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使你对过往30年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清晰,对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更加期盼,对经济的复苏、民族的振兴更加渴望。因此,你才敢于大胆地冲破“极左”思潮的干扰,以事实求是的态度,以大量翔实可靠的“三亲”史料和论证,写出了《王凤阁将军传略》,为出生并牺牲在通化的抗日名将王凤阁正名。一时间,被山城人民传为美谈。之后,你还参与了电视剧本《四保临江》的创作工作,多次采访当年的部队领导与当事人,并为文献资料的收集做了大量案头工作。1982年以后,你受老朋友、老作家高其昌的盛情邀请,在反映王凤阁英勇事迹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关东魂》中担任历史和文学顾问,为该剧写出了12万字的“旁白”。根据编剧和导演的“钦定”,你还为该剧主题歌作词,写出了慷慨悲壮的《满江红?关东魂》:

风起云涌,战倭孽,英勇壮烈。

赴国难共伸义愤,血涂史册。

疾风劲草见高节,烈忾难消功彪业。

震环宇,横空悲歌作,昭日月。

寒风吹,胸中热,关东魂,何能灭?

长天丰碑高筑,慰英杰。

义士捐躯千古恨,换来广宇添春色。

逐强敌,一扫天地阔,唱伟业!

后来,你以文史专家和文化名人的身份,走进了人民政协的大家庭,在文史委员会里发挥你通晓家乡百年兴衰,了解通化人文掌故的优势,为政协文史工作撰写了大量史料,为通化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与建议。

唤旧狂,当自强。在你勤奋工作之余,又以奔涌的激情、敏捷的才思、生花的妙笔,写出了一部部反映家乡人民英勇斗争生活的文学作品。《大雪满弓刀》是你早期创作的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由于当年的政治原因而没能得到审查通过。改革开放以后,文艺创作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你应老朋友的盛情邀请,你再次将尘封多年的《大雪满弓刀》改写成长篇电视连续剧,并送到了抚顺电视台电视剧部筹拍。1991年,你又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经过一年多的奋笔疾书,写出了2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满洲落日》。全书以大量的“三亲”史料和文献档案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震惊中外的通化“二?三事件”。 距今六十多年的1946年2月3日,由中国共[chan*]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制敌先机,逮其主谋,经过敌我双方近4个小时的殊死斗争,彻底粉碎了蒋日伪合流发动的武装暴乱,巩固并发展了刚刚建立的通化民主政权。作为那场斗争和那段历史的亲历亲见者,你凭借职业记者的一支秀笔,坎坷人生的一双慧眼,以及你艺术追求的一腔激情,忠实地描述了通化山城当年的政治形势、军事态势、民生产业和人文风情,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博大恢弘、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小说与历史结合,其震撼力才会增高。”《满洲落日》是历史与小说结合的成功之作,是倾注你满腔激情与心血的一部大书。

继《满洲落日》之后,你又写出了反映通化大刀会斗争的电影剧本《大刀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武力统一了东北三省,建立了封建军阀统治政权。在军阀混战、日寇抢掠、土匪骚扰的多重压榨下,广大农民食不裹腹,苦不堪言,难以生存。出于对自家财产保护,出于对土匪强*的仇恨,当年的通化六道沟和红土崖的农民,从山东请来法师,设坛授法,组织大刀会。大刀会运动的迅猛发展,遭到了官府与警察的残酷镇压。但是,却显示了通化县人民不畏强*、反剥削、反压迫,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为了艺术地再现大刀会斗争的历史风貌,你在翻阅大量文献档案的基础上,多次到当年大刀会运动的发生地,实地踏查,采访老人,为小说创作积累了翔实可靠的资料与素材。剧本出手之后,即被长春电影制片厂选中。后因资金问题而搁浅,成为你深深的遗憾。

如今,你又踏上了那条玉皇山公园的林荫小路。这条小路,草木茂盛,鸟语花香;这条小路,曲径通幽,晨钟暮鼓。同样是这条小路,曾留下你儿时的欢乐与辛酸,曾留下你人生哲理的思辨与品读。在四海漂流的岁月里,这条小路曾无数次地进入你的梦境;在回归故里的几年间,这里又是你酝酿诗情、构思新作的乐园。此时,你依然是藏蓝色的中山装、洁白的领口;依然是严谨的风纪、军人的风姿;依然是挺拔的身姿、轻捷的脚步;依然是坦诚的微笑、朗声的谈吐。此间,四海的风云在你的心底涌荡,历史的钟鸣在你的胸中回响,又一部钟鼎力作,在精巧地构思,反复地锤炼;又一幅恢弘画卷,在浓墨重彩地渲染,在涌来荡去地澎湃!

……你轻轻地抛起那枚秋叶,那秋叶又悠然飘落。你起头仰望,任秋风萦怀,听秋水浅唱,看秋雁鸣天。不觉诗兴满怀,便轻声吟咏道:

小城又东风,岁月匆匆。

一江春水常向东。

荣辱与共齐奋力,石破天惊。

众志犹成城,战鼓声声。

人民政协彪炳功。

跬步莫停拼力迈,再展雄风!

(此作发表于1991年12月5日的《通化日报》。鞠路滨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和领导。当年的急就之作,未免有些简单与匆忙。本次受邀撰写回忆鞠先生的文稿,对当年的粗陋之作,重新做了相应的补充与修改。令人遗憾的是,鞠路滨先生已于2002年7月20日驾鹤西归。作为他的学生和晚辈,谨以此文表示为对鞠路滨先生的缅怀之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qiushancila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周兆燎点评:

文字清通,感情充沛,可圈可点。

静月清荷点评:

鞠路滨先生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先生如果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用情的句子在文章中描写不多,但是,用情至深却处处可寻!
小城又东风,岁月匆匆。
秋风萦怀,是你在轻声吟咏么?

文章评论共[2]个
静月清荷-评论

好文,欣赏并问作者好!渴望看到朋友原创首发作品~at:2010年06月23日 晚上7:14

qiushancilang-评论

清荷编辑辛苦了!谢谢您的关注。希望以后多有新作发表,以向你请教!at:2010年06月24日 早上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