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残照花开

发表于-2010年06月30日 下午5:21评论-2条

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质。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诚实守信的个人、组织或政府都会受到人们的景仰和爱戴;任何失去诚信的个人、组织或政府,不但得不到人们的信赖,还会遭到公众的指责和唾弃,这是普通人都懂的道理。

既然如此,笔者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个悖论呢?其实,如果你读过《孟子》、《论语》,就会发现,这不是笔者的观点,而是圣人们的高论,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喜欢这个观点,因为我和大家一样,都讨厌言而无信的人们。但讨厌归讨厌,仔细想一下,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在人们的眼里,孔子和孟子都是言而有信的圣人,他们的话就像真理一样常被人们作为说理的论据。其实,如果你系统地学习了他们的理论,就会发现他们的某些话是互相矛盾,让人有点不可思议。连孟子都为自己说过的话辩白道:“此一时彼一时也。”但你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他们前言后语的矛盾不是思想不成熟,而是他们懂得守经达权,识时通变。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句话说的很明白,一目了然。在孟子看来,大人物和小人物不同,他们所言所行不一定要讲究信用,只要符合“义”就行了。所谓义,就是适宜,适宜了天时地利,适宜了现实环境,适宜了人情伦理,就是符合了道义。既然“义”是言行的目的,那么只要达到目的,就不必拘泥于言必信行必果的教条了。孟子这一提法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是承袭了孔子学说并加以发挥扬厉的结果。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孔子的大徒弟子贡问孔子:“什么叫士?”孔子回答说:“最上等的士就是知道礼义廉耻,能为君王奔走四方,不辱使命。”子贡又问:“那次一等的士呢?”孔子回答说:“宗族乡里的人称他孝悌。”子贡又问:“那再次一等的士呢?”孔子回答说:“言必信,行必果,那些执着守信的小老百姓就算是末等的士了吧。”在孔子看来,一个有作为的人,不在于他是否守信,而在于他是否能为人民、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里,孔子虽然把守信看做是末梢枝节,但并不是孔子看不起守信的小人物,而是在鱼和熊掌之间,他选择了熊掌。诚信虽说是人的一种美德,但它更是达到目的一种手段。商鞅移木取信于民,就是为了达到法制强国的目的。如果你能理解守信是一种手段的话,你就能理解孔子、孟子这段违背常理的说法。

对于敌人,守信近乎迂腐。兵不厌在,在各种战场上,人们对这一点早已达成了共识。如果你被敌人欺骗了,没人同情你,相反都会笑话你愚蠢,就像楚怀王被张义骗得国破家亡一样。被骗的人成了傻子,骗人的人成了英雄。虽然这样的英雄总让人仰慕不起来,但毕竟成者王侯败者寇。

对待自己的人,有时候为了大局,为了最后的胜利,不得不审时度势,根据具体情况对既定的计划进行调整,甚至背自己的承诺。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有过这样的尴尬。

在抗战初期,蒋介石曾认为武汉是国家的命脉,必须死守。他曾向部下表示强烈的抗日决心,他要坐镇武汉,誓与武汉共存亡。可在实际惨烈的战斗中,迫于敌强我弱的形势和危局,在部下的再三劝阻下,他还是撤离了武汉,保住了自己,也保住了抗日的有生力量。他虽然失信了,但他的举措是明智的、适宜的,所以没人抱怨他言而无信。

红军在长征的时候,由于情况复杂,敌情瞬息万变,毛泽东虽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但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阻截,适应情况的变化,他经常朝令夕改,后令谬前。这样虽然将敌人弄得疲于奔命,但也将自己的部队拖得筋疲力尽,不少将领和战士怨声四起,甚至有人建议撤换毛泽东的领导。可长征胜利了,人们对毛泽东的指挥艺术都赞不绝口,说他用兵如神。还有,在胡中南进攻延安的时候,毛泽东曾向人民保证,一定要保卫延安,保卫百姓,绝不渡过黄河撤退。可敌人的兵力数倍于我,来势汹汹,按兵法来说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诚不可与之争锋,但毛泽东担心百姓说他失言爽信,便非要鸡蛋碰石头,与数倍的敌人周旋。后来在周恩来等领导的规劝下,他终于做出了英明决定,撤出了延安,改变了被动的战局,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最终战胜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如果,毛泽东不识大体,非要坚守小信,而放弃大信,那么中国的近代史恐怕要重新改写了。

人们常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是何等的英雄,以项羽那样“力拔山兮”的气概,他仍然能在楚军中勇冠三军,战必胜,攻必克,并以守信扬名楚国。可是等到项羽兵败,刘邦全国通缉他的时候,季布却一反常态,甘心为奴,当年敢作敢为、一诺千金的勇气一点也没了。他为什么要忍辱含垢呢?因为他的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他的抱负还没有完全实现。正向苏轼所说:“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季布能有所忍、有所待,逃过了这一劫,后来终成了汉代的名将,他的忠义诚信之名从而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深受人们的景仰。如果他像匹夫匹妇为了守小信,“自经于沟渎”,谁还会知道他的大名呢?司马迁还能为他作传吗?

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大人物,应该知道守经达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违背自己的诺言,但却不可以长此以往,就像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可以经常上演一样。诚信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府的立身之本,失去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人心,就是去了立足之地。孔子和子贡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施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子贡又问:“在这三者中如果非要去掉一个,那么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先裁军吧。”子贡又问:“在这两者中如果非要去掉一个,那么先去哪个?”孔子说:“去掉粮食吧。人生自古都是要死的,但是如果我们失信于民,我们的政府就没法立足了。”从子贡和孔子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孔子仍然把守信看做是施政的头等大事。孔子施政的核心思想是仁。所谓仁,就是“公、宽、信、敏、惠”。孔子认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人只有诚信才能得到人们的信赖,才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有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够成功。

孟子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虽然与孔子的某句话一脉相承,但如果过分强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有些过犹不及了,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所以,笔者认为,无论在什么社会,言必信,行必果都是一种人们崇尚的美德,只是不要过于固执,在特殊的情况下,要学会守经达权,正像《易经》所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于时……”这样前途就光明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残照花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从古到今,在我们中国人的明处,为人处世必须要“言必信、行必果,”而“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则是高尚品行为的表现;而背信弃义、口是心非则被视为小人之所为,是被人们唾弃的。大人物“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这种思维形式如果严格限制在大人物的小圈子内部,用与一定的韬略和运筹,对敌作战或安邦定国相连,尚“局限性地”不失为高明之举。然一旦泄露了天机,流之于天下,小人物也取了去,社会就世风而下了。

静月清荷点评:

诠释的非常到位,欣赏并推荐!

文章评论共[2]个
静月清荷-评论

从古到今,在我们中国人的明处,为人处世必须要“言必信、行必果,”而“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则是高尚品行为的表现;而背信弃义、口是心非则被视为小人之所为,是被人们唾弃的。大人物“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这种思维形式如果严格限制在大人物的小圈子内部,用与一定的韬略和运筹,对敌作战或安邦定国相连,尚“局限性地”不失为高明之举。然一旦泄露了天机,流之于天下,小人物也取了去,社会就世风而下了。[at:2010年06月30日 晚上7:24

残照花开-回复谢谢编辑的欣赏和推荐! at:2010年06月30日 晚上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