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说过的很累,不只是身体累,心也很累。
他接着问我,别人没有读书的很多人过的也是很好,很轻松,很快乐;反倒是我们读了很多书的人倒是活的很累,很辛苦,终日忙碌不知道得到了什么,自己又想要些什么。到了最后,反倒是越来越迷茫了。这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我问,读书多少和幸福之类的有必然的联系吗?
朋友反问,没有联系吗?
其实,讲到这里我也有点搞不清楚其中的关联了。有很多普通人没有读过太多的书,生活倒也是很幸福,尽管平平淡淡,但也是笑口常开,家庭美满。有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但却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甚至心里有不解的结,终日不得安静,以致整个生活也不怎么幸福,甚至还有可能产生不幸的结果。
现在我倒想问,到底什么是幸福呢?幸福又是怎么回事呢?怎么样才能幸福呢?教育和幸福到底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它们会是怎么样的关系呢?我本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试图对此做一点点探讨。
一、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最为普通的完整,没有残缺,也没有多余,没有自满忘形,也没有不可企及的欲望奢求,有的只是最为普通的东西,最为平常的心,最为简单的快乐,最为自然的状态。因为幸福只属于普通人,在平静,甚至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享受生活,参悟人生,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用慧眼发现平淡中小小的惊喜,偶尔用孩子般的眼睛和心灵看待这个世界,感受一切美好。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美,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这就是幸福。如果对幸福可以有所界定或说明的话,这应该就是的。
上述是一段极为感性的关于幸福的论述,幸福本身又何尝不是极为感性的呢?用感性的话来述说感性的幸福,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在上述感性的说明中,我们不难发现幸福的基本特征:
(1)完整性。幸福作为一种常态存在,它必须是相对完整的。它不仅包括一切实体上的完整,也包括精神上的完整。一个没有饭吃的人无法言说是幸福的,因为幸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而不是空中楼阁;一个精神扭曲、心理有疾病的人也谈不上真正的幸福,因为幸福本身并不是一种实体存在,其本质建立在实体基础上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体验。幸福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也不能仅仅在现实这一层面上。因而,幸福必须是相对完整的,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完整,而且也是实体和精神双重完整。
(2)普遍性。幸福一种普遍的常态,是很多人都可以获取的,也是可以体验的,并不是某些人的特权,也没有人被剥夺了这种权利。可以说,人人都有幸福的权利。但幸福却必须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即它是平凡的产物,很平常的,看似并不起眼的。特殊的、与众不同的一切看似幸福,最终往往会造成不幸。一个特殊的人,如果不幸运的话,会被很多人视作异类,最终在异样的眼光中要么磨灭,要么爆发,而磨灭或爆发的结果最终都将导致其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导致其心理的扭曲;如果幸运的话,或许会被看作英雄或偶像,不幸的是,英雄或偶像往往活在众人的唾沫中,往往成为牺牲品。因而,无从谈起所谓的幸福。幸福必须源自简单的,普遍性的,看似毫不起眼的,是最为普通的东西。
(3)智慧性。幸福作为一种心理感受和精神体验,就注定幸福的发现是需要智慧的。看同一样事物,总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生活也是一样,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才能用那双慧眼发现幸福的一切,用智慧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一切。当然,这里所言的智慧,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智商,更重要的还包括一个人的情商;不仅仅是一个人意识到的感受,也包括自己未曾觉察的体验。但它们却都具有智慧性,不论是大智若愚,还是八面玲珑。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因而它必须具有智慧性。
(4)独特性。幸福不是一个通量,因而幸福不能通过最基本的单位进行有效地丈量,也不能通过数学上的加减乘除进行相应的运算。这和实体具有转移性这一点具有根本性区别,幸福并不具有相应的完全等式的转移性。实体层面上,一个人拥有一百元,转移给另一个人,另一个人也就具有了相应的一百元;幸福层面上,一个人拥有的幸福感只属于他自己,不能等价地转移给另外一个人。因而,每个人的幸福都是自己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也就是说,幸福具有个性,具有独特性。幸福是个体量,而不是整体量,是特殊量,而不是通量。
二、幸福的获得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存在单一的感情经历,就像为存在单一的味道一样。人世是酸甜苦辣的复合体,想得到其中任何一种味道,就必须学会尝试其他的味道。幸福的获得就是尝试人生各种经历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可能是辛酸的、艰难的。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幸福,即幸福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幸福不是预定的程序的结果,而在于编程的过程;幸福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在通往功成名就的路上。因而,与其说获得幸福,不如说活得幸福更为贴切。因为活着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就像旅游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一样。幸福的获得就在于活着这一过程中,离开这一过程就不存在所谓的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讲,活着这一过程是幸福的载体,活着宿主。但这一过程中的幸福却也不是单纯的幸福,“单纯的幸福”本身就是一种不幸。幸福是多彩多维的,也是多味多样的。它具有普通人的普遍性,也具有每个人的特殊性,它具有一种相对的完整性,也必须具有相应的智慧性。幸福也是一种有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是一种从不懂到领悟的过程,是一种从领悟到参透的智慧的过程。但幸福获得的根本还在于个体的实践活动,也即个体必须活在实在的生活之中,而不是说教或言辞中,他必须体味人世百态,必须经历世间万种,才能明白其中的滋味,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拥有和珍惜,学会生活的幸福和幸福的生活。也可以说,幸福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性。因此,幸福的获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生活本身有意义,就是作为生活主体的个人要认识到这种意义,并且认同这种意义,努力创造更好的结果,并体会其中的乐趣,从容而乐观。然而,幸福的获得也绝非只言片语说说就能办到的事儿,幸福的获得必然有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铺垫:
(1)主体意识。就像存在主义所说的那样,人除了他自己创造的那样以外,什么也不是。这也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也即主体性的东西。存在主义又说,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他是什么,对于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存在承担完全的责任。虽然主体性是和客体性联系在一起的,是主体在具体的改造客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但作为客观世界存在的个人具有主体性却是不辨的事实。一个欲追求有意识的、有意义的幸福的人,他必须具备主体意识,他必须意识到他是自己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上帝或别的外力作用的结果。只有这样,他才能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这不是一种幸福的结果,但这是去获得幸福的一种先决意识。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相对于一个迷茫而不知所以的人,时常是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我们可以轻易获得,一个有计划、目标明确的人在生活、人生中都更容易活得更为充实,更为有意义,更容易实现自己的追求,也更容易有幸福感。
(2)独立能力。作为一个真正的客观存在的人,必须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包括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也包括经济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独立性。只有独立了,才能获得自主的机会,才能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对于完全依赖自己的存在承担完全的责任。独立的另一方面是依赖。其他存在体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获得自己独立存在的能力,也更容易独立存在,摆脱依赖,在相对漫长的生命里,不需要过度性的依赖,甚至它们根本就无需摆脱依赖,它们可以活在依赖的世界里一辈子。相对于其他存在体而言,人是最需要依赖,也是最容易依赖,又必须最终走出依赖实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个人生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他根本就不具备生存的能力,他必须依赖于外在的各种关系存在下来,并获得成长的机会。摆脱依赖而不断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人最终都必须自己存在下去,并经受激烈的竞争考验,而这些必须依靠自己的独立能力,获得生存的机会。可以说,独立能力是一个人自理的前提,也是一个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的前提。这就是一个残疾而无生活能力的生活,就算有很多人照顾,很多人关爱,他也不会感到幸福的原因。人和其他存在体的不同在于:他需要获得自致性的认可,并体现这种感觉。幸福是个抽象而笼统的概念,其中的个中滋味也只有真正去奋斗过的人才能够体会一二,明了其中的感慨,体会到收获时的喜悦。
(3)塑造性格。性格之于一个人,可以说是其内在的一切的综合表征和综合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内涵、心胸、气度等诸多可以言传或不可言表的东西,甚至是气质性的东西,都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性格显而易见地体现出来。性格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心态,心态决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一个人得出的相关结论,影响一个人对于现状和未来的看法。一个修养不够、内涵不足、心胸狭隘、气度缺乏的人很难有什么正面的积极的心态来正确地面对一切,他更容易受到很多外界世界的干扰,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悲观的看法,更容易持消极的态度,更容易嫉恨,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最终获得恶性的结果,导致严重的不幸。性格的形成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多的是各种外界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环境在遗传基础上打下的烙印,是一个人的经历经过自己筛选之后剩下的记忆。
(4)完善习惯。习惯之于一个人,是一种定势。这种定势,如果移植于物理学中,就是所谓的惯性,也即是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原有状态的一种能力。在物理学中,任何有质量的物理都具有相应的惯性,这种惯性决定了物理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也决定了改变物理原有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类似于惯性的一种东西。不同的是,惯性是物理性的,而习惯是感情性的、心理性的。但它们的机理和作用表现却是十分相像的。一个人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作出改变,改变是做功的,就像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样。在思想上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势,即遇到一定的问题总是倾向于想某各方面思考,并企图验证自己的正确性。如有人遇到了挫折可能看作是拦路虎,习惯于把它看作是一件坏事,是对自己通往未来的道路的一种阻挡,为此他可能就会萎靡不振;也有人遇到挫折,习惯于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一种锻炼,认为这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为此他还可能很兴奋,并兴趣昂然地努力去克服它。不同的习惯定势对于个人的心态具有十分巨大的差别,也应此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
(5)定位自己。定位,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目标,一个自己要求自己所要达到的高度。一个人不可漫无目的,否则他就会碌碌无为,就会空虚迷茫,就会心无所依,就会终日无所事事,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以致没有自我实现的自我满足感,也就很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相反,一个人的目标如果定的太高,在其能力之外,或者很难实现,做出了很多努力而无所获的话,那么他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使其丧失奋斗意愿。总而言之,关于个人的定位一定要有一个恰当的高度,这一高度不是完全因个人的意愿而设立,也不完全是跟现实的情况而设立,而是个人意愿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尊重个人的意愿;在个人意愿下,定位具有可实现性的高度。恰当的定位,作为一种有力的驱动力,不仅能够使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而且不断驱动个人的奋斗,不断丰富人生阅历,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获得个人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增强个人的幸福感。从这一意义上讲,一个无所事事的浪荡子和一个胸怀大志的大人物,都难以体会人世的平常幸福,因为他们的定位都是具有相当的偏差的。
(6)幸福观念。观念,即个人对于一定问题的特定的看法和认知。特定的观念产生特定的情景反应,也产生特定的心理情感。诸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皆是如此。幸福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情感体验,和个人的幸福观,即关于幸福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关于幸福的观念,也即是幸福是什么,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触和不同的情感体验。譬如,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类的平静生活,有人认为这就是平静的幸福,这就是人生的天伦之乐,而有人则会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表现,是虚度光阴的,是不能体现个人价值的。所谓的幸福的追求不同,体会到的生活的滋味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一个人幸福的观念对于个人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其主要体现在个人对于现实的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每个人都是环境中的一份子,有很多东西是不能随己所愿的,企及很难实现的一些东西本来就是一个十分痛苦的事。因为每个人都受限于现实存在的基础,现实和想象之间的鸿沟是纠结的根源。一个人不懂得珍视现在,不懂得拥有现在,不懂得享受当前的人,是不可能幸福的,因为他总是活在过去或者未来,活在虚幻的世界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里,他的痛苦源于不真实的纠结,源于纠结的不真实。幸福观念的定位很简单,不论一个人的理想多么远大,志向多么辽阔,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只有通过现在这一条路他才能通向未来,现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唯一的路。
(7)环境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环境使人之所以成为人,环境对于人的塑造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决定性的,因而环境对人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从现实世界看,很多人的自我感觉不是因为自己怎么样,而是因为周围的人怎么样。一个人的优越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在很大情况下,一个人的幸福感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一个人生活在落后的农村,他有一点钱就是很有钱的人了,很其他人相比,他就是优胜者,为此会产生相应的优势心理,甚至是得意,是幸福。相反,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就算他有了不少的钱,和其他更有钱的人相比,他依然是钱少的那一个,他会为此感到自卑,感觉不愉快,会有一种劣势心理的存在。钱是如此,那么其他的一切方面呢?似乎都是一样的道理。除非一个人能够做到不为外在世界所动,但这样的人还是人吗?攀比、嫉妒和不甘心是人的普遍心理,并且或多或少地纠结着每一个人。这就可以说明了一问题,就是有关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调查,其结果是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不是在十分富裕的地区,也不是十分发达的大城市,而是一些中小城市,一些什么都一般的中小城市。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地方攀比的成分不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限,也就为所谓优势和劣势而言了,于是每个人心理也就平衡,也就理所当然了,也就无所纠结了,也就提高了幸福感。这或许也就应了我们孔圣人的名言:“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三、教育对于幸福的作用
要想探讨教育在个人通往幸福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教育,或教育是什么?那么,何为“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的完善的人的社会活动。也即是说,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基于这样的目的,教育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而存在,也就是说人是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那么,表出现了教育是为人服务的,即通过教育这么一个手段,是受教育的人获得全面的、协调的,和谐的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既然是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教育是怎么培养完善的人的?教育培养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内化,即教育本质上是受教育者自我获得知识,自我提升能力,自我成长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本身只是一个外部条件,一个能够促进受教育者获得成长所需营养的平台。而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最主要的还是受教育者本身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
当然,教育有狭义的教育和广义的教育之分。如杜威所言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恐怕就是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泛的教育,已经超出了所谓的“教育”的范畴。因而,我们在这里所言的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亦即学校的教育,有目的的、为培养一定的人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基于我们界定的这样的教育,我们再来探讨教育在培养人的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相关问题。
(1)教育的小环境性。教育,归根结底,它是一个群体性的社会活动,它是受教育者活动的一部分,一个小环境,是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生活的外在小环境,因而,我们在这里说它具有小环境性。
那么,何谓环境呢?直接存在的和间接存在的,或者说直接存在的反映再表现出来,构成时空运作的因素的一切,在广义上都可以称之为环境。从其本意上讲,环境不但包括客观存在,如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等一切物质存在,它同时也包括主观存在,如人类传承至今的思想观念,习俗等,这一主观存在其范围上与客观存在一样具有十分广阔的外延性。可以说,一个人自出生伊始,他能看到的,能感觉到的,能听到的,能想到的,等,都是环境的结果,或直接,或间接,或客观,或主观。在这里,可以把这个人看作一个抽象的人,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这种观点一样正确无误。
在一定程度上,人是环境的产物,即人在本质上不是自己的产物,而是环境的结果。虽然人的物理基础和自身的生物结构决定了人能够成为人的可能性,有这么一种潜质,但人的最终的本质性的内容,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不在于其物理基础和生物结构,而在于环境在这一物理基础和生物结构上所印证的一切存在,以及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对环境的印证所做的反应,从而在自身的物理基础和生物结构上所形成的自己的独特的信息特征。也就说,人的本质是一种关于其自身和外在世界的信息综合的结果,本质是信息,而其物理基础和生物结构只是这一存在的承载物。就像容器盛载一定的物质一样,本质在于所盛的物质,而容器只是作为一种盛载的工具而存在,如果缺乏相应的盛载物,容器将不再具备相应的意义。如一只杯子,盛水就是水杯,盛茶就是茶杯,盛什么就是相应的杯子,因而决定其本质的不在于外在的容器,即杯子,而在于内在于容器之中的物质存在是什么。人也是一样,人的本质不在于作为人的存在的物理基础和生物结构,而在于这一物理基础和生物结构所具有的相应的信息存在。
教育,或者所说的狭义的类似于学校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我们上述界定的环境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除了在学校之外,他还要生活与家庭之中,还要存在于社会之中。退一步说,就算一个人一直在学校,那么他也不仅仅是接受学校教育这么简单,而是要参与各种活动,要与相关的人交往,要受到相关人的影响,即便这也是学校环境的一部分,但这却不是我们所言的“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把这种教育彻底狭义化了,以致不能包涵太多成分。既然这种教育是一个小环境,那么它对于个人的影响也具有局限性了,因而不能把一个人的成长尽数归结于教育,不论是好的,或者是坏的,都不能。即教育的作用具有局限性,表现在对于人的幸福上也是一样的。
(2)教育的引导性。教育这一狭义的环境与外在一切环境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具有严谨的系统性,具有合理的步骤性,具有确定的教育者,具有相对固定和纯粹的环境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说,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是有目的性的,是选择地进行的一项活动,而不像之外的环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外界的各种环境虽然也具有“教育”性,但其性质是不确定的,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其材料是未经处理的,是凌乱的,是要受教育者自己辨别、筛选与选择的,因而它的作用具有双向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从这一点上讲,教育具有明确的引导性。但它不具有强制性,即它不能够做到迫使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只是引导他向那一个方面走,至于受教育者到底往哪个方面前进,最终还要受到受教育者选择这一因素的影响。
从某这宽泛的意义上讲,教育也只是受教育者有选择的生活的一部分,富有意义的题材可供选择,只是这种选择受到了一定局限性,不具有任意性。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具有的选择性和引导性,也只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外在的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它不具有强制实施性,也不可能具有强制性。退一步说,就算具有强制性,也不一定取得预设的效果,因为个人的最终的发展结果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的环境条件的一部分,也不仅仅是整个环境简单印证的结果,而是个人在内在的主观意志下主动选择外在环境,共同形成最后的人的动态的系统过程,而非简单的复制,或转化。
正如笔者在幸福的获得所说: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存在单一的感情经历,就像为存在单一的味道一样。人世是酸甜苦辣的复合体,想得到其中任何一种味道,就必须学会尝试其他的味道。幸福的获得就是尝试人生各种经历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可能是辛酸的、艰难的。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幸福,即幸福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幸福不是预定的程序的结果,而在于编程的过程;幸福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在通往功成名就的路上。因而,与其说获得幸福,不如说活得幸福更为贴切。因为活着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就像旅游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一样。
因而,教育对于幸福的获得也只能做到引导,至于幸福的获得则需要个人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自觉的行动,坚持不懈地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最后,归结为一点,教育只是教育,它不能是一个人的全部,也不会是一个人的全部,它只是有限的个人的有限部分;教育只能是教育,它不能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它只是一个人成长的一种辅助,而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全部;教育仅仅是教育,对于不能教育的东西,它永远是无能为力的,对于教育强加过多的东西,或者过多地期待本身就是一种失败的人生的表现。
在幸福这一点上也是一样,任何人都不应该期待通过教育获得所谓的“幸福”,如果幸福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如果教育是可以作为商品购买的(现在的教育市场化不就是这样的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间接地推导出:幸福是可以用金钱购买的呢?事实上,这种推论是不成立。如果幸福是可以购买的,那么有钱人就全是幸福的人了,没钱的人全是不幸福的了。现实却不全然如此,不幸福的有钱人比比皆是,幸福的小资也到处都有,至于幸福与所谓的金钱,以及与我们探讨已久的教育的关系,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关系。
幸福和教育是具有相关性的,但是教育之于幸福的作用,也许仅仅是限于小环境的影响,以及有限的引导等方面,而对于幸福的根本方面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幸福获得的根本还在于个体的实践活动,也即个体必须活在实在的生活之中,而不是说教或言辞中,他必须体味人世百态,必须经历世间万种,才能明白其中的滋味,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拥有和珍惜,学会生活的幸福和幸福的生活。幸福的获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生活本身有意义,就是作为生活主体的个人要认识到这种意义,并且认同这种意义,努力创造更好的结果,并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获得一种高尚的、较为纯粹的情感体验。
-全文完-
▷ 进入刘银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