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不为外人所知;今朝,容颜焕发,光彩照人,红遍大江南北。这便是如日中天的皇城相府了!皇城者,山西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也(曾叫黄城,因康熙皇帝两次驾临改称皇城);相府者,清代名相陈廷敬之故居也(或曰午亭山村、中道庄)。
五一去阳城闲逛,见到了久违的皇城相府,果如传说中的不同凡响,场面火爆,气氛热烈——人如海,车如潮,堡如山,绘成一道抢眼的乡村风景线,昭示着这座古堡旅游运作获得空前成功!纵陈老夫子在世,亦会惊叹当今之盛况。
幸亏行前查了一些资料,才能了然于胸,得以在黑压压的摩肩接踵的人群不乱方寸,对相府一见如故。整座古堡大致呈正方形,四周城墙高大,背靠青山,壁垒森严,院落层叠,鳞次栉比,蔚为大观。古堡分内外两城,内城曰“斗筑居”,由陈廷敬祖父建于明崇祯年间;外城曰“中道庄”,由陈廷敬筑于清康熙时期。百尺河山楼鹤立鸡群,是古堡内最高的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战时可登楼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平时则登高望远,吟风赏月。一百多藏兵洞状如蜂窝,规模宏大,是相府内明代建筑珍品。中道庄外有二层阁楼名御书楼,楼上刻康熙皇帝御题“午亭山村”(陈廷敬晚号午亭)和一幅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是陈廷敬有大功于国家社稷的实物和见证。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各具特色,点缀于古堡之中,共同组成一座封闭的豪门深宅。作为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其文化价值和建筑价值不可低估!
相府火了,皇城富了,皇城相府的品牌叫响了!观今日皇城,谁又知它十几年前贫穷落后之气象呢?站在皇城相府的城墙上,感受世事之沧桑,历史风云之变幻,我不禁想到两个人,一曰陈廷敬,一曰张家胜,将此二人pk一下如何?
陈廷敬,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随着前些年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的热播,陈廷敬的名字也远播四海,声震神州——清代名相,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集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学者、诗人等名号于一身。而皇城相府就是他老人家的故居。也许陈廷敬自己都不会想到,他生前为国尽忠,受皇帝恩宠,死后仍能凭自己的名声和老宅造福家乡人民。陈廷敬若泉下有知,难道不感到欣慰吗?
张家胜何许人,我为何把他和陈廷敬相提并论呢?且允慢慢叙来。张家胜,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阳城县皇城村党总支书记、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是他,敢想敢干,上世纪80年代初就带领村民创办大型煤矿,走上非农产业之路!是他,胆识超前,在煤炭大把赚钱的同时已然意识到资源枯竭后村民面临的危机,进而瞄准旅游朝阳产业,开发陈家老宅,把皇城相府打造成为山西旅游的一张王牌!是他,目光远大,再次调产,投资高科技企业和生态农业,引领皇城跃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人们不会忘记,正是张家胜力排众议,抢抓机遇,使皇城相府成为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拍摄的外景地。相府因而一炮走红,名扬海内!紧接着,《我认识的鬼子兵》、《契丹英后》、《关中女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文化站长》等影视剧先后在皇城拍摄,有力提升了皇城相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张家胜与陈廷敬都是皇城村人,都是村里的能人,都干出了一番事业。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当然,要论官职,论事业,论对国家的贡献,张家胜与陈廷敬根本没法比。人家陈老爷子是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总理),谋划的是全中国之事;你张后生不过一个村支书(连七品芝麻官都不是)而已,一个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能把一个小村子治理好就不错了。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比对皇城村的贡献,张家胜比陈廷敬更高一筹,可以说居功至伟。陈廷敬之成功只是一人一族之成功(乾隆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村里人并未沾上光。张家胜则实实在在带领村民奔上富裕路,使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由此看来,张家胜的事业是否比陈廷敬更辉煌呢!从某种意义说,张家胜成就了一代名相陈廷敬,陈廷敬也成就了全国劳模张家胜。皇城相府无疑是他们的连接点。如果没有张家胜,陈廷敬故居依然破败,门前冷落鞍马稀,陈廷敬的名气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大;如果没有陈廷敬及其故居这个金饭碗,张家胜或皇城村的旅游产业不会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甚至无从谈起。
一代古堡功成名就,为皇城赚来大把大把的钞票,助力皇城走上了经济提速、村民致富的康庄大道,可喜可贺。而我们将目光再投远些就会发现, 皇城相府只是沁河沿岸几十座古堡乃至中国古堡成功运作的一个!这么多的资源,就火了一个,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是缺乏张家胜式的能人,还是机制体制落后……就拿和皇城紧临的历史文化名村郭峪(原来皇城和郭峪就是一个村,陈氏家族就是由郭峪迁到皇城的)来说,拥有的古堡比皇城大得多,保留的古代民居、庙宇等比皇城丰富得多,而其旅游产业只能惨淡经营,望皇城项背!古堡开发路在何方值得深思,皇城仅仅是个开始。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