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三国归晋,奴隶主贵族最后的复辟自然文心

发表于-2010年07月18日 下午5:46评论-1条

五:曹魏政权的“宫廷政变”

曹操终其一生,是在外部政治、军事势力和内部政治势力的两面夹击、搏斗中度过的。外部有二袁、孙、刘等,内部有朝廷上的拥刘派,即复辟桓、灵朝代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利益集团,给他冠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罪名。如企图毒杀曹操的吉平,受“衣带诏”诛杀曹操的马腾、董承等人;几次谋杀曹操的事件,说明了他在内部有强大的反对势力。江东孙氏集团闹独立,理由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更是皇叔贵胄身份,要兴汉灭曹。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关羽的降汉不降曹,和“身在曹营身在汉”这一成语。

在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采纳了士族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确定和维护了士族集团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作为交换,士族集团拥魏篡汉。

一代雄主曹操死后,曹丕继位,面临内外夹攻的政治局面,他没有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要篡汉自立,首先对朝廷内部的拥汉反曹派——“旧氏族集团”妥协,承认并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换取他们的支持和篡汉登基。作为一项交易,曹丕承认并维护士族(主要是汉末旧士族)的政治、社会地位。以400年汉王朝的统治权为筹码,汉末旧士族拥护曹丕篡汉。可耻的汉末旧士族b*子,为了自己的利益,撕下了伪忠于大汉王朝的外衣,抛弃了老上级——大汉皇帝,背叛汉室,转身和曹魏集团勾结,另结新欢,和曹魏集团搅合到了一起。

在中原地区——魏国,苟延残喘的刘氏汉朝,丧失了政权统治基础。

原先视曹魏为国贼的中原士族,对远在四川、以绍承汉统自居的大汉昭烈帝刘备,大喊兴汉灭曹,不但充耳不闻,甚至成了与其对抗的急先锋和主力军(最有代表性的是“诸葛亮骂死王朗)。就这样,大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下台,曹魏集团的总代表曹丕称帝,士族集团总代表司马氏崛起,后期形成“三马同朝”的政治局面,最后由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完成了篡魏立晋,士族集团复辟成功。

“九品中正制” ,就是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中正根据士人家世高低﹑才德﹐写出简短的评语,称品和状。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期,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权。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自然文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推荐: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由此系列篇章“最终的复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历史尤其三国历史的研究之独到和缜密。看过思来,方见启示。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的哲理的文章,晚上好!at:2010年07月18日 晚上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