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有一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一首诗写得平淡而浅显,简直不像是大诗人的作品,倒像是儿童口中的天真描述。然而细读之下却觉得别有一种味道。王维号称“诗佛”,甚至自号“摩诘”,可见他的内心与佛教是分不开的。于是,他的笔下才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纯真的句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甚至是直接写佛写庙的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我在上课的时候引用了南怀瑾的话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于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多少失意的人逃离喧嚣与名利场,选择了道家或是遁入空门,以求得心灵的慰藉。
而在国外,宗教的力量却一度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权与王权可以达到制衡的地步有时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而中世纪也被认为是欧洲最黑暗的一段历史。
然而时至今日,宗教的作用和意义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农村里,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寺庙和教堂。每逢初一、十五,笃信佛教的老太太聚集在庙里,欢声笑语,折纸念经,庙里烟雾缭绕,形成一道奇异的风景。而每逢周日,信奉耶稣的子弟相聚教堂,钟声与唱诗班的歌声也给外面的人带来一丝若有若无的宁静。
这样的宗教活动早已成了老年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许多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近乎空白的。课本上一篇《白发的期盼》让我感慨良多。课文开头是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老人,曾是单位的领导,老伴去世多年,子女都不在身边。他有一次同“我”说,这一周他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到公园散步,碰上一个人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了人家;再一句是,一天早上有同事给他送报纸时,他说了句“谢谢”。后来有一次这个老人过马路买豆浆,结果发生车祸,老人死得很惨。
现实很有骨感,但却像酷夏的太阳一样真实。许多老年人就是如此的孤寂。或许他们不需要物质上的赡养,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赡养”。
有一段时间,上头打击封建迷信活动,强行拆除了若干寺庙等等。但是,我们该做的是如何去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统一的“拆除”。
哦,我也管不了那么多,我只需要一方辛夷坞,看着辛夷花自开自落。这样,就很满足了。
-全文完-
▷ 进入爱情的牙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