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辈的人没经历过文革。
或许我们对于文革的了解都是片面的,我们只能从描述文革的一些电影里找寻一些蛛丝马迹,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但那只是王朔的记忆,或者说是他同龄的一群生活在北京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文革中度过的青春。
那只是他的视角和回忆的残余,更直面一些的是余华写的、张艺谋拍的《活着》,我认为这是张艺谋的最好的电影,但是它被禁了。
很多大人不愿提及这段历史,这段历史给了他们太多的伤痛。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关于文革历史的叙述已经缩减为2页,一段10年的中国的真实的历史被缩减为2页。不能不敬佩编者的高超概括能力。
文革中发生了多少荒唐的事情,有些,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难以想象,但那些确实发生了。
知识分子是备受屈辱的。在1956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的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对知识分子的肯定。但是毛主[xi]后来否定了这一点,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需要改造。文革十年,多少知识分子被“改造”,知青上山下乡,多少家庭支离破碎。
大学里,划右派是有指标的,大学教授要划出百分之十,副教授百分之七到八。越有文化,越右派。然而,反观我们今天,这样的思维难道已经革除了吗?还是拿大学来说,一个班级里,能评优秀的是前百分之五十。一个班级33人,前16名是优秀。那第16名与第17名有如此大的差别吗?大学里,评选入党积极分子也有成绩要求,难道思想觉悟是与学习成绩成正比的?
文革时,发生了许多荒唐的事。有个单位,领导对某职工说,上头要开会,单位里只有你有文化,你去开吧。会后,他跟领导说,上头下了指标要划右派,我们单位也有一个指标。领导说,单位里就你有文化,那就是你了。
还有个单位,也在开会推一个右派的指标,谁都不愿意当。这时有个人起身去上厕所。等他回来时,发现所有人都盯着他看。他知道,自己已经是那个右派了。我想,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以后,他会很后悔当初没有憋住上厕所。
文革整整十年,全国一片混乱。没有人能够阻止这一切,没有人有这个能力。
在全国,在无数个家庭,在无数平凡的人,身上,或是身边,发生了多少的故事,经历了多少的磨难。这在我们现在是难以想象的。只有他们自己,只有历经过的人,才真正懂得这种痛,才真正的刻骨铭心。一切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但也许也正是文革十年的刻骨铭心,才使得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此的迅猛。是的,都压抑太久了。该结束了。
-全文完-
▷ 进入爱情的牙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