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初探硝洞岩黄自怀

发表于-2010年08月06日 上午11:01评论-2条

我慕硝洞岩(蝙蝠岩),久也!

暑日闲暇,从合江县自怀镇天池村动身,徒步前往该镇桂林村,欲一探硝洞岩的神奇。我们一行三人是怀着梦幻般的遐想而去的,虽连日晴天,热气难耐,但三十六、七度的高温丝毫没有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一路上,我们根据平日里听来的有关硝洞岩的林林总总,想象着那是一个怎样的岩洞。据说这岩洞中蝙蝠甚多,故而地积“硝水”(可以熬硝制炸药)。由于当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曾一度难购“卤水”(加工豆花用),因此社员们曾到岩洞深处取来“硝水”推豆花,还听说洞中冬暖夏凉,洞里洞外气温反差极大。就这些零碎的信息,加快着我们的脚步。

在桂林村一老农的带领下,我们带着砍刀进山。从桂林村村庄规划处出发,沿溪而行,虽满目苍翠,仍感热浪炙人。好在清澈的溪水潺潺地流淌,减缓了许多暑气。前行中,老农侃侃而谈,补充着我们先前那残缺的信息。他说,这硝洞岩在当年取硝水是非常热闹,由于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抢工分”,大家就早早地打着火把去洞里排队打“硝水”。他还说,有的社员特意将火把上举,那些吊挂在岩上的蝙蝠就被烧得一只只往下掉,烧出很大的一股糊焦味。老农平静地叙述着,我们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罪过!罪过!

从老农口中得知,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硝水”已经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了,所以就没有人再去硝洞岩了,当年踩出的“路”早已淹没在乱树丛中。一路上,碰到几位进山运木材的农民,听说我们要去硝洞岩,都摇头表示不解——没什么看头,路都荒了,去不了啦!

同行赵君风趣地说:“鲁迅先生的话可以倒过来说;‘哪怕地上有路,没人走了,也就没有了路。’”虽为调侃之语,但用在日渐荒凉的山地,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在夹皮沟里行了约一个小时,老农指着右边的一片山坡,说硝洞岩到了。我们顺手望去,只见满坡丛杂,“马儿丝”、“大蕨草”以及乔木灌木,全都在烈日下“张牙舞爪”,哪有“路”的痕迹?只是山间另有一溪流淌下,形成几重“洞口”,仰头可见上方有几丛翠竹。老农说,过了翠竹就到硝洞岩了——这的确有点让人望而生畏。

老农提议,我们不去找路,干脆顺溪而上,从“洞口”边往上爬。于是,我们揪草牵藤,头、手、腹、膝、脚并用,时而从荒草丛里匍匐行进,时而又拉着藤条荡秋千般登崖而行,不顾荆棘划破皮肤,不顾泥沙淹没双脚,使出浑身解数,拿出杂技演员般的攀缘技巧,沿着山溪“扶摇直上”。本来看着不高的一段山坡,却累得我们够呛!又是近半个小时的攀爬,终于把树丛们踩在了脚下,来到一天然石岩前。老农说,这就是“硝洞岩”了。我们都长舒一口浩气,从心底再到嘴边忘情高呼:硝洞岩,我们来了!

这是一个不算很大的天然岩洞,洞口乱石堆积,大块的如房屋,小块的似木柜,或平或斜或立或倚,将洞门封了个大半,我们便从左侧进入。来到洞前,便有丝丝凉意袭来,这对于攀爬时已经热不可耐的我们来说,确是欣喜不过,便疾步走入洞中。此时,我们才发现那洞口上方的岩边,一字型倒挂着一排蝙蝠,有好几十只,“翅膀”微微地扇动,好似欢迎我们这些难得的客人。

洞底基本上是平坦的,只是顶上反倒没有了蝙蝠,我们还认为这里的蝙蝠不多,全都到洞口“列队欢迎”了。行约二十米,光线越来越暗,简直看不清了,那凉意也越来越浓。那老农兴趣不大,说自己感到太冷,又没有带亮,叫我们进去算了。我们三人拿出早就充足了电的手电筒。虽然电筒光在这黑暗的岩洞中不怎么亮了,但还是看得清眼前好几米远。这洞的深处,岩顶也有一人多高,所以不用弯腰低头。当我们边行边用电筒扫射时,不由得发出阵阵惊呼:那岩顶上,密密地倒挂着一团团,一簇簇,一排排的蝙蝠,他们静静地挂着,间或间有一只两只的飞动着,但看得出,他们并没有受我们的惊吓,只是对我们的到来有些吃惊罢了。多可爱的生灵呀,想起先前人们用火把烧烤之事,不禁又是一番感慨:动物以人为友,人确无情以对,悲乎!

地面上有些凹凸,积着厚厚的蝙蝠粪,并多数浸泡在积水之中,那水黄黄的,颇似小便,但没有闻到臭味——这便是人们所说的“硝水”了。越往里走,这凉意好像变着“寒意”了,满头的大汉变着盐霜沾在额头、脸上,上牙与下牙也开始打起颤来。虽然没带温度计,但根据经验,这岩洞深处的温度应该在10°c以下。

我们忍着“寒冷”继续前行。我一脚踩在厚厚的蝙蝠粪上,鞋陷入其中,赤脚踏在粪上形成一个深深的脚窝。同行者戏曰:亲近一下“硝水”,留下一个纪念,带走一点粪味,也不枉到此一游。渐往里走,岩洞越来越低,只有低头行进,直到把腰弯得不能再弯,只有蹲下“爬”行了。越来越微弱的电筒光所到之处,似乎是洞的尽头。由于又冷有黑,我们没再“爬”行。就整个岩洞来说,黑暗部分若几进厅堂,可容数百人。大家说,若在洞内装上几盏电灯,再略作布置,就可以享受这天然的空调,并有蝙蝠作伴,是修仙炼道的好去处。在返回洞口的途中,明显地感受到了气温的上升。进洞时洞口凉,出洞时洞口热,盖内外温差之故也。

出得洞来,赵君感言:这“硝洞岩”的名称不太好,因为我们当地把地面塌陷形成的“天坑”称为“消洞”,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误以为是个“天坑”;再说,这“硝”,其实是蝙蝠的“功劳”,不若以“蝙蝠岩”为名更好,我们以及老农都点头称是。这“蝙蝠岩”虽还没有得到大伙儿的认可,但在我们心中,已经称其为“蝙蝠岩”了。

循着先前的脚步下山了,那岩边的一排蝙蝠还在扇动着“翅膀”,是欢送我们吧!回首间,大家默默念叨:蝙蝠岩,我们还要来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优美的精致,深情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蝙蝠岩,
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陶醉一种气息,是幽兰弥漫旷谷;祝周末愉快!at:2010年08月06日 晚上10:52

黄自怀-回复谢谢文清朋友一直的关注与鼓励,同问暑安! at:2010年08月15日 清晨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