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胶东的筐子和篓子野兽派的角

发表于-2010年08月08日 下午4:01评论-8条

90年春晚,当时年轻的宋祖英用甜美的嗓音演唱了一首《小背篓》,勾画了一个母亲用小背篓背着婴儿的形象。从此这个歌曲和宋祖英一道,红遍了大江南北。 

其实,歌曲中的小背篓不过是母亲的化身,或者说象征,但是这个母亲是偏于柔弱的南方母亲,是与歌曲中水乡的吊脚楼联系在一起的。那几年北方的女孩子在农活之余也亮出嗓子唱两句这个歌曲,但是北方的女孩子将来成为母亲时是绝不用小背篓来背孩子的。与南方母亲,尤其是四川、湖南籍的母亲的小巧单薄形成鲜明对比,北方的母亲一般身高马大,干起活来风风火火跟男人基本差别不大。二奶奶董素花,80多岁了,42年的老共[chan*]党员,党的所有政治运动的骨干分子。60年代大破四旧,树在杨家老屋门口的两块辟邪的“泰山石敢当”被勒令扔掉,农民迷信,害怕报应,没有干的。二奶奶董素花一生气,哈腰拎起一块夹在左腋下,又拎起一块夹在右腋下,大步流星走了500米,把这两块“泰山石敢当”扔进蟹河,大气不喘一口。每块“石敢当”约有200斤重,两块共400斤!这样的母亲带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还用什么背篓?蟹河两岸的母亲上山下地赶集回娘家,孩子不管多大多重,全部掇在胳膊上,双胞胎的一只胳膊上坐一个,走路一溜小跑。 

真正的小背篓什么样子,胶东人还真的没有看见。 

多少年后,到新疆工作。新疆湖南妹子、四川妹子很多,保留了一些湘川民俗,经常看见年轻的母亲用背篓背孩子,孩子搁在背后竹编的背篓里睡得跟懒猫似的。我发现,所谓的小背篓就是我们胶东蟹河两岸的筐子。 

胶东树木多,柳树,杨树,楋树,柞树,这些树木的枝条粗细匀称萱长。还有一种长不成大树的灌木,叶子跟国槐差不多,叫“绵槐”。这些枝条都是编篓子的好材料。农历十月份,农活基本结束,秋冬之交,天气凉爽,植物上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正是打条子(收割枝条)好时候。夏天或者初秋打的条子不够成熟,编什么器具不够耐用。打条子是苦力活,身子板不够硬朗的山里汉子,听到打条子要皱眉头的。头一天晚上,家里的男人就蘸水磨好镰刀。这镰刀不是割麦子用窄窄的的“胡秸叶子镰刀”,而是刀身宽阔、呈月牙儿形状的“柴镰”。柴镰厚实,刀背厚半公分以上,刀刃铮亮,吹毛立断。第二天早上,家里女人早早做好饭早饭,吃了,带上磨刀石,带上一大铁壶凉水就出发了。 

男人们爬上树了,随着硁硁斫木声音,被选中的树枝卡擦卡擦落下来,女人们拖到一边,用镰刀割下选中的枝条,打捆。打捆的时候要求每一捆粗细均匀,长短差不多,每一捆就叫“一个条子”。每棵树上的树枝砍下来的不能超过总量的三分之一,否则,树木第二年就死掉了,以后也就没有条子用了。柳树,杨树,楋树,柞树的条子都是这样收获的。 

打绵槐条子却没有这么多讲究。钻到绵槐林子里排头割去就是,只不过在收割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损坏灌木的根部。头一年割了,第二年还长。绵槐灌木耐寒抗旱,只要夏天有一两场大雨,长势一定不错。绵槐条子种植密集,枝条的趋光性使得它们往高处窜,往往人头高,小拇指粗,两三米长,不分叉。每一蔸长出七八条到十几条不等的可用绵槐条子。三四蔸就捆扎成一个条子,这个条子也就七八十斤重了。 

傍晚时分,已经有了差不多100个条子了。男人跑回家,开上三轮车,叫上几个朋友,把条子拉回家。这时候的条子还是不能用的,韧性很差,无论编筐子,编篓子很容易折断。所以,条子一般情况下直接被拉到臭水湾边上。蟹河两岸水多,山沟里积存下来的雨水潴留成一个一个的不流动的水湾,各种浮游生物在这里繁殖,水也就变得绿油油地肥沃。男人们把条子卸下车来,扔进水湾,脱衣裳钻进水里,用大石头压上,让条子沉到水底。最后检查一遍,看是否还会翻覆,条子重新漂到水面上。这就叫“泡条子”。关于条子的工作到这里才可以告一段落了。 

天已经很晚了,女人早就回家做好了饭,犒赏当家的。有酒,有肉,也有欢声笑语。男人们出力了,应该得到款待。 

第二年6月挂锄时节,没有多少农活可做了,在乡村大树底下、桥洞里,一切凉快的地方,都有一圈圈人围坐,有男有女,说笑打闹,开玩笑,说荤话,编筐编篓子。 

头年泡的条子现在已经被捞出来了,枝条遍体黑黝黝的,散发着淡淡的酸臭味道。这时候的条子韧性十足,几乎可以弯曲成任何你想要的形状。绝大部分条子要用来编筐子,蟹河两岸是苹果之乡,全国的红富士苹果树木都是从这里引进的。每年需要大量的筐子装苹果,不管是采摘的时候,还是销售的时候。每家藏苹果筐不能少于100个,筐子少了采摘苹果的时候家家都用,你没有地方去借。 

苹果筐子一般呈下细上粗的圆柱形状,上边筐子沿上有两个对称的耳朵,方便人们抬筐子。一般底部直径40公分,上部直径60公分,高度80公分,每家编的筐子大小基本差不多。这样的筐子一般装苹果70斤,装梨子90斤。也有特殊大的。三叔杨景亮1996年家里编的框子可以装苹果120斤,三叔杨景亮和三婶子个头都不足165公分,一只手就能把120斤的大筐搁到肩上,走起路来一溜风。 

编苹果筐绝对是技术活。高手编出来的筐子,一个人可以坐在筐沿上休息纹丝不动,技术差的编出来的框子不用说坐上一个人,用手一推就吱吱嘎嘎倒向另一边,像喝醉了酒根本站不起来。好的筐子可以用上五六年,差的一年就打发回姥姥家了。编筐子首先是打底,挑选出64棵粗细均匀、长度适中的条子,8棵一组,每组每4棵条子末梢相间放到一起,8组构成一个米字型,用脚压在地上。然后选择较细的条子,从任意地方开始在8组条子之间上下走动。当“走”上四五棵条子的时候,这8组条子也就不动了。这种条子也就叫“走条”。走到直径差不多40公分的时候,苹果筐的底子就像一个大的蜘蛛网的形状,不过条子相挨,非常密集。这个时候将8组条子每组一分为二,构成16组,这就叫“16路”,用的条子也就叫“路条”。为了保持16路的状态,也需要在16路之间上“走条”。为了让筐子的底部耐磨,需要选粗壮的条子跨路编到筐子的底部,这叫“裹条”。每个框子4棵裹条就够了。 

这个底子在平面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必须向空间发展了。现在需要一种特殊的工具“编锥”。编锥就像一把扁口螺丝刀,前边分为三个尖叉。用编锥抵在每一路每一棵条子上,尽量压扁,把条子慢慢向上扶起来。不能扶得太急,有可能折断的。韧性差的条子,可以拧一下,能够弯曲但是纤维不断。每一棵条子搞完后用绳圈套上。这就初见筐子的模样了。为了稳固起见,编筐的人要在刚刚扶起来的16路之间编上4棵较粗的条子,这叫“正条”。正条上好后,筐子已经有5公分高了。这是筐子的雏形。 

正条上面,在各路之间上条子到30公分高度,这种条子不叫“走条”,而叫“随条”了。每上一棵随条,要用镰刀背使劲向下砸,保证筐子结实。30公分后,筐子各部件已经不动了,为了节省条子,后边30公分的高度可以镂空编织。 

镂空编织技术难度最高。首先选用较粗的条子,用一种铝或者铜做的三叉刀具“木瓜”将条子一分为三。这就叫“花条子”。花条子柔韧性最好,两棵一组编织图案。这图案每个人的编法各各不同,以结构密集,线条流畅者为上。一般说来,一个筐子用16棵花条子就足够了。 

花条子上用两棵大条子将编织好的镂空图案压住,这两颗条子也就叫“压条”。压条之上是30公分的随条。而筐子的上沿其实就是16路剩下的末梢拧就的。上沿的编法跟随条、压条、走条不一样,这一次不是每路相间,而是跨两路。每一路的条子末梢都要压紧,梢头插在筐子的内部,最后一棵路条用编锥从外边捅进去。 

筐子的耳朵用的条子需要特殊处理。一个耳朵事实上就是一棵条子。选好条子后用脚踩住条子的末梢,手上用力将条子顺时针方向拧转,条子便开裂,拧合在一起。拧到最后,一松手,整个条子就变成了宽宽的篾子了。这种篾子拧在筐沿上,只要方向不变,来回自身缠绕,将会非常结实。 

最后是用剪刀修饰筐子。一个漂亮、结实耐用的筐子就这样编成了。 

每家请人编筐子一般会留下一点材料编篓子。篓子也是胶东农民每天离不开的工具。掰棒子,收花生,摘苹果,拾草剜菜,上山下坡带点食品、水,给孩子带点饮料都需要用篓子。 

胶东农民日常用的篓子从形状上看可以分为圆的和方的两类,圆的一般叫“提篓子”,方的叫“扁篓子”。不论什么形状或做什么用途的篓子,都有一个非常精致的“篓子把”。 

比方所谓“提篓子”,下半部分跟筐子大小有别,结构、形状却差不多,最重要的差别在“篓子把”。粗制的篓子仅有8路条子,精致的可以达到16路。篓子把是在篓子沿上正对每边各用用4棵上好条子,插入路条之中,然后相向弯曲相互缠绕构成的,最后的末梢插入相反路条中。这每边所用4棵路条2棵一组分别插在两路中,在10公分高处总起来。这样,编好的篓子把在每边都有一个三角形的空隙,很好看的。篓子是否结实,全看篓子把这几棵条子拧动的力道和安排。好的篓子把,每棵条子排列紧密,手感光滑不变形。 

扁篓子下半部分一般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也有,不过不太常见。用的条子差不多,编就编一个容量大的,胶东人很讲究实惠的。扁篓子和提篓子编制的主要区别在于打底。扁篓子路条不是米字结构而是九宫结构:南北向三路,东西向三路,中间用走条,走条走到边沿再挽回来。9路条子在扶起来后各各一分为二,要构成18路,四个角各插上一路,共22路。路条多了,就要细细地编,最好条子也用匀称、细的。 

一般情况,提篓子用来做粗活,比方装泥土填猪圈,用铁锨撅着带点小工具上山;扁篓子用来做细活,比方掰棒子,收花生什么的。容量不会太大,装泥土的话也就分别可以装30斤50斤。 

还有一种篓子胶东人称之为“装篓”。装篓其实就是超大正方形扁篓子。一般高1米,底部40厘米见方,上沿80厘米见方。装篓的功用主要是装草,使劲压紧的话,即便装麦穰也可以做两顿饭。上山拾草的时候装篓最好用。装满青草的装篓,十岁以下的男孩根本背不动的。 

蟹河边还有一种扁篓子,完全是柳编或者桑编。泡好的柳条桑条去皮,破成花条子,非常细致地编织成元宝的形状,质地本来是白色的,然后上金黄色。这种篓子一般规制的是底部40x20公分,上沿30x50公分,装不上太多的东西,但是家家拥有这么几个。这种篓子每年也用不了几次,有着特殊功用。这叫“出门篓子”。所谓“出门”就是走亲戚。 

蟹河边春节刚过,一般是初二送神之后,家家户户就要走亲戚出门。出门的仅限于男性,或者年轻人。你去看人家,人家也来看你,女人在家里做饭招待客人。看什么人?“一看姑姑,二看舅,三看丈母娘这块老骨头。”这谚语说的是走亲戚的顺序。看姑看舅看丈母娘就得用出门篓子。出门篓子里装了什么?六个饽饽,两瓶酒,两斤点心。贴篓子铺上干净包袱,放上礼品,四个角系起来,最上边蒙上干净的带图案新毛巾。姑娘小伙子成年男人开三轮车,骑摩托车,骑自行车,打扮得花枝招展,油头粉面,上下一新车水马龙看亲戚去了。用出门篓子带去的饽饽带有展览各家女人手艺的意味,客人带来了,主人解开看看,啧啧称赞。最后留下一个,把自己做的搁上一个,让人家也看看自己的功夫。酒和点心一般要留下的。 

蟹河边解家沟村筐子编最好的是瞎子大爷爷郝振学的老婆大奶奶门桂芳,提篓子编得最好的是喜欢开玩笑、泥瓦匠掌尺的二爷爷杨丰亭,扁篓子编得最好的是终年流鼻涕已故老爷爷邻居杨德明。 

老爷爷杨德明10年前去世了。筐子,提篓子,扁篓子,大装篓,出门篓子全部拿手;他还会编牲口用的驼篓,酿酒用的酒篓;会绑笤帚,扫帚,炊帚;会干木匠、瓦匠、小炉匠;会骂孩子会打老婆;会中医,会针灸;练过武术唱过戏;参加过国民党,也参加过共[chan*]党。 

他是村里公认的全能冠军。 

2008年7月30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野兽派的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真实的文字,给人讲述了真实的故事,
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点滴,
也让人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亲情温暖。

文章评论共[8]个
文清-评论

非常厚重的一篇散文,期待您的首发文章。http://www.huoha.cn/space.php?uid=139&do=blog&id=2867at:2010年08月08日 下午5:07

野兽派的角-回复谢谢文清。我的文章一般保存在QQ空间中,烟雨要首发的。至于他们粘贴过去,我实在没办法。有用我的文章的,也算是好事吧。 at:2010年08月08日 晚上10:12

xiouyun_fei-评论

此君杂文写得一塌糊涂,但散文和诗歌等却是极好的。呵呵,问好at:2010年08月08日 下午5:39

西子xizi-回复野兽的作品是再发呀,这个网址我没打开 at:2010年08月08日 晚上8:47

野兽派的角-回复我的没有再发的,如果有是他们从我的QQ空间中粘贴的,还不知有没有名字呢。 at:2010年08月08日 晚上10:10

西子xizi-评论

野兽,我会会江姐去,过会来读,占个地板at:2010年08月08日 晚上8:49

西子xizi-评论

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野果哟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小手哟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头一回下到河滩里我看了赛龙舟哟啊啊--哟啊啊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已过滤**]小背篓at:2010年08月08日 晚上10:20

西子xizi-评论

兽兄的这篇散文写的很细,还用了一些精确的数字(只是不知道这些数字是不是准确),掐头去尾,便成一篇不错的说明文了,正是文清姐所说,内容很充实的一篇好散文!at:2010年08月08日 晚上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