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达城一些医院,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既不是医生、护士,也不算医院里的职工,但他们在医院里工作、生活;他们不是病人家属,但他们却像亲人一样照顾着病人,给病人喂饭、洗衣、擦洗身子,毫无怨言,心甘情愿。他们尽职尽责,默默地在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劳动,他们就是医院里的陪护工。近日,本报记者特意走近了他们,了解了他们背后的故事。
冉荣:
像亲人一样陪护重病患者
5月11日清晨4点钟,市中心医院内五科病房内显得很安静。冉荣睁开有些疲倦的双眼,站起身来伸了伸腰。是的,他太累了,昨天晚上没有睡好。此时,病人老杨睡得很安详,微微地打着鼾。冉荣走到病床前,给老杨理了理被子,用被子将老杨露出外面的大腿实实的盖上,以免他受凉。
老杨今年84岁了,两个月前被其亲属送到了中心医院,后诊断为严重高血压、腰间盘突出,生活无法自理,不得不住院治疗。由于老杨的亲属都有工作,没有时间照顾他。因此,便请了冉荣帮他们照顾,一天给冉荣80元的工钱。
冉荣是达县石桥人,今年38岁,但一直没有结婚。由于个子小,学历低,更无一技之长,之前,冉荣总是打一些零工维持生活。直到2004年的冬季,一次偶然的机会,冉荣一个朋友的父亲生病了,需要人照顾。看到冉荣平时没活干,便邀请他来帮忙陪护,并给冉荣报酬,冉荣很爽快地答应了。来到医院后,经过熟悉和了解,冉荣发现,陪护工作不仅收入可观,还十分稳定,并且他也特别适合干这行。从那以后,冉荣便走上了陪护这个特殊的岗位。
11日中午12点半,老杨的亲属送来了午餐。冉荣一边给老杨喂饭,一边对记者说:“过了今年,我干陪护就6年了。对每一个病人,我都会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护理他们。他们给了我报酬,我就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和使命。”冉荣有些自豪地说,工作6年来,他没有让病人的家属失望,没有让医院的护士为难,尽职尽力地完成了每一份陪护工作。
“他很细心,也很负责任,看到他护理病人之后,我们大家很信任他!”老杨临床的一个病人家属郭老太告诉记者,如果每一个陪护都能像冉荣一样,富有责任心和爱心,耐心照顾好病人,那就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老王:
干这份工作是混口饭吃
“这是我的名片,需要护工的话可以找我,我是专业的。”5月12日上午11点,记者在达城一家医院门口观望时,一个穿着蓝衬衫的老头走了过来,他递给记者一张名片,并询问记者是否需要护工服务。
“你干了多少年了,怎么才算专业?”记者疑惑地问。
“老实告诉你吧,我1998年就开始做护工了,到现在已有12年。12年来,我护理了几百个病人,对这项工作已经相当熟悉,这肯定能算专业了。这不,我现在手里还有一个病人,眼睛失明了,我晚上就在照顾他。”该老头告诉记者,他姓王,渠县人,今年64岁。现在他陪护的一个病人有心脏病,眼睛失明。每天晚上8点,他就得从纺织厂附近所租的房子搭公交车到达城某医院,然后接下陪护的工作。
老王说,该病人还请了一个保姆,负责白天的陪护,而他只负责晚上。尽管如此,但还是很累。到医院后,他首先要给病人洗身上的污垢。由于病人无法起来行走,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每天的排泄物就掉在裤子里了。为了不让病人屁股上长疮,老王必须得保证病人身体的清洁。晚上病人输水,他也不能打瞌睡,时刻盯着盐水瓶,如有什么突发情况,他要及时通知护士换药。病人熟睡后,他才能睡觉。中途病人醒来,他还要给他喝水,盖被子。
“这些工作,都需要耐心。工作并不那么简单。”老王说,尽管工作很累,但是却实属无奈。“你们怎么收费的呢?”记者问。“这要分情况,分病情,如病人大小便失禁、吃饭需要陪护喂、无法下床,我们一般收费在80元左右一天。如果是病情不太严重,只需要帮忙照看,陪聊等,这收费就低点,60元左右就行。”老王对记者说,由于一些不专业的陪护队伍充斥其中,将他们的收费价格搞乱了。有的临时做陪护的人,竟然将价位喊到150元一天,这对于他们这些老陪护人有着极大的影响。
“你已有一个病人在护理,为何还要出来揽活呢?”记者质疑道。
“没办法啊,都是为了生活。我又没有退休工资,是农村人,再不多挣点钱,以后就干不动了。找个白天的工作,护理轻松点的,混口饭吃嘛!”见记者无意找陪护,老王闲聊之后,又继续去招揽他的生意了。
李琼:
为生活夫妻双双当护工
1966年出生的李琼,达县石桥人,初中文化,说话时声音很小。记者见到她时,她正推着一个病人,在达城某医院楼下的花园里晒太阳。被她护理的病人老张对记者一个劲地夸她:“像她这样素质高,又特别善良的护工真是太少了!”
2007年9月,在家种田的李琼告别了农村老家,来到了城里与老公团聚。这之前,老公张远达在达城干陪护已有近20个年头了。李琼说,来达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女儿考上了达一中读高中。家里开支大了,经济显得有些紧张,为了能分担家里的负担。李琼选择了和老公一起干陪护。
说起陪护的第一个病人,李琼摇了摇头说,“真是把我折腾得一塌糊涂,我刚刚接下任务不到2个小时,病人就在床上排泄了。当时,弄得整个病室臭气熏天。没办法,我只能咬着牙,脱掉他的裤子,用热水给他洗。”当时那个病人姓赵,70多岁,患有糖尿病,有点神志不清。吃饭时还得劝说,挂瓶输液时要胡言乱语。为了保证病人不出意外,李琼说,每晚她都睡在病床边的椅子上。夜里病人如果翻身乱动,将会把她吵醒。在陪护一个多月之后,李琼憔悴了不少,也瘦了好几斤,可她心里明白:“只要迈出了第一步,以后就能慢慢习惯。另外,人家给我报酬,是希望我能做好,做得物超所值。因此,既然做了,我就要做得最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老公张远达的指导下,现在李琼已习惯了这一职业,并做得越来越好了。他告诉记者,现在女儿学习成绩不错,也很听话,尽管自己和老公都很忙,很难找到休息时间,但是一家人现在生活慢慢稳定下来,自己也觉得很开心。
市民观点:
陪护行业亟待监管
家人生病住院需要亲人的照料,然而往往却因亲人工作忙碌等因素而脱不开身,这种现象是时下家庭遇到的生活难题。面对这样的难题究竟该咋办?聘请专业陪护工成了不少市民的选择。可是在给家属减轻负担的同时,陪护工行业存在的诸多隐患令人担忧。不少市民表示,“作为病人家属,在请陪护人时,我们感到很犹豫。由于陪护没有部门来规范,有时会出现抢病人、与病人家属发生纠纷,偷病人的钱包等。另外,一些没干过陪护工作的外行人士也掺和进来,工作不专业不细致,使其准入门槛过低,致使陪护质量参差不齐,引起市场混乱。同时,有些陪护会漫天要价。”
“我们也希望医院或者其他部门能专门成立一个机构,将零散的护工全都召集起来,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统一安排,并持证上岗。”采访中,陪护工老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然而,对于医院陪护人员的管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度十分大。采访中,达城某医院从事多年医疗工作的张医生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陪护人员大多是分散的,临时的,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另外,他们所承接的工作也是通过熟人介绍,或是病人私自雇佣,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如自行招收卫校毕业生做陪护工,但是陪护工作十分辛苦,工作强度大,又脏又累,待遇比较低,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不愿意干这份工作。”张医生说,在卫校毕业生知难而退的情况下,其他人便随机掺和进来,这样门槛就降低了,从而最终导致了陪护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低下。
“一个陪护人员必须具备责任心、爱心和耐心,对病人要特别关心,对他们应像亲人朋友般细致照顾,这样作为病人及家属才能放心安心。同时,为了保障陪护人员的权益,规范陪护行业,医院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张医生希望,在医院参与的前提下,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和服务标准,卫生主管部门做出一些政策性的规定,设置陪护人员的“准入门槛”,理顺管理问题,让医院在管理陪护人员时有章可循,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和服务质量。
记者手记:
负责照顾住院病人个人卫生、饮食起居的非病人家属,即称之为陪护。按性别分,男性陪护称为护工,女性陪护称为护嫂或月嫂。
常言道,“一人患病,举家上阵”。病人一旦住院,家属自然被套上枷锁:一方面要照料病人,一方面要兼顾工作或学业,既牵扯精力,又因不懂护理知识而左右为难,常常搞得疲惫不堪。于是,专业“陪护族”在城市中悄然兴起。他们大多是外来农民工或市内的下岗人员,尽管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陪护,但他们大多数人由于对病人像亲人朋友般细致入微,不怕脏,不怕累,深受病人及家属的好评,也赢得了大家和社会的尊重。
其实,护工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群体,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护工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多。当然,我们也希望对于护工,人人都应该投入更多的关爱。
-全文完-
▷ 进入四川贾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