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凤阳师范在双龙山的岁月邹老宽

发表于-2010年08月19日 中午12:54评论-2条

凤阳师范在双龙山的岁月

(1956—1959年在校学习、生活片断)

凤阳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校址原在凤阳县府城。解放后,即1956年,安徽省政府决定恢复安徽省凤阳师范学校。校址就选定在蚌埠东郊双龙山东坡(双龙山,又名曹山,原隷属凤阳县长淮区长淮乡管辖)。

双龙山东坡,遍地荒草乱石,高凹不平,是一片没有开垦的c女地。上级要求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山下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建筑材料奇缺。建校的难度,不言而喩。‘婆婆动动嘴,媳妇跑断腿。’这可忙坏了学校筹备组。1956年的九月开学了,学校的教室、厨房盖起来了,学生宿舍才刚刚破土动工。我们这些江淮地区的新生带着简单的行李怀着一颗灼热的求知欲望来到了有些荒凉的山坡。校长老师来了。他们把学生领进了班,上了第一堂课,“迎着困难上,完成祖国交给的学习任务!”我们多是农村来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把眼前的困难当回事。

入学第一顿饭在田间

当时的学校没有餐厅,农村来的学生的脑海里也从来就没有‘餐厅’这个词。中午开饭了,筹备会的干部把学生召集到北边平整的农田里,厨房工人师傅,已经把一个个盛满米干饭的大木桶一字排开放在那里,学生组织分班排队打饭就餐。遇到坏天气怎么办?那就把饭桶抬到教室里开饭。挨到深秋,学校大礼堂竣工了,学生才有了安定的吃饭场所。

猪圈—学生宿舍

我们新生到校的时侯,学生不能住在露天地上,于是就把学生安排在养猪场里住宿。这个养猪场在学校的东北角,是蚌埠市肉联厂的大型养殖场,又名万头养猪场。一个场棚近千平米,四周竹笆围栏,遮阳挡雨不挡风。学生住在两个大棚猪圈里,女生住在中间,男生围着女生住在周围,女生用帐子隔着,安全着呢!就这样,住了好久。

语文课上报纸《社论》

‘社论’==语文课。入学以后,我们的语文课本的内容是古典文学,开始学的是《诗经》,开课就是“关关雎鸠,……”学生很感兴趣,学的非常认真。好景不长,整风反右运动开始了,说语文内容是‘封资修’的东西,一开始就在课堂上教学生‘苗条淑女,君子好求……’想的夜不能寐,这不是读书丧志吗!所以,语文课本,立即停止使用。没有新的课本代替,怎么办?上级指示,报纸上的《社论》就是最好的语文课,于是,我们新开的语文第一课就是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必须批判》。我们的语文老师变成了政治课老师,学习语文变成了学习《社论》。弄得师生,议论纷纷,啼笑皆非。

师生和水牛共饮一塘水

刚解放不久,在山坡上建校,没有自来水,打井没有找到水源,怎么办?有了,学校东南有个不大的水塘,是仇家岗村灌溉、水牛打汪(洗澡)当家塘。师生刚到校,做饭用水靠它,生活用水靠它,建筑工地用水靠它,放牛娃赶牛打汪靠它。用水紧张,清水变成了混水,黄水,就连米稀饭也染了颜色。学校虽然在淮河岸边,但学校离淮河足有五里多路,远水不解近渴。眼前,塘水成为师生的生命线,用水的唯一来源。等了好久,自来水才迟迟地进了学校,

西泉山苦战

在那疯狂的大跃进的年代里,学生是劳动的主力军。学校放暑假了,全体教职工集中起来开展整风反右派斗争,按照上级命令,学校400名男生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全部开到西泉山运石子。主要任务就是把山上的石子搬运到铁路上,再上火车。

西泉是淮南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火车站,西泉山就在铁路南。它是建设铁路的石料供应基地。

农村来的学生太穷了,冬天一套棉衣,夏天一套单衣,多数没有换洗的衣服。在劳动工地上,每人发一块约80公分见方的一块白老粗布,作为护肩用。三伏天,骄阳似火,为了节省衣服,学生穿着裤头,光着上身,光着脚敞着头,有的穿着草鞋,个个肩披白布,飘来飘去,奔跑在劳动工地上,远远望去,真是一道标志神奇的风景线。

学生用双肩抬,用小车推,把石子运到淮南铁路边。装石子的火车来了,就把石子装上车。分班包车皮,看谁运的快,装的快,开展劳动竞赛。人人都有自尊心,哪个愿意落后,所以,学生推着满满一车石子飞奔,有的学生推的太快,有时独轮车碰到东西,把握不好,方向失去了平衡,独轮车甩到路边,人摔个仰八叉。

火车皮来了装石子了,一个班级负责装一个车皮,一个车皮装60吨。班里除了女生,平均只有30个男生。就是说,每个人要上两顿石子。每个车箱放两个跳板,为了不窝工,一个上,一个下。上跳也要锻炼,因为跳板有柔性,人走在上面,一搧一搧的,脚步要和跳板搧动的频率保持一致,不然的话,你就要晃掉下来。一筐石子100斤,用肩通过跳板扛上去,平均每人40筐。各班开展竞赛,看谁先完成任务?在烈日的爆晒下,学生和秒赛跑,汉水蒙住了眼睛也顾不上擦,高玉林同学晕得一头栽倒地上,同学们把他抬到车箱底下乘凉,他醒来以后还要参加劳动。在40分钟内,同学们完成了60吨的装车任务。每次装完后,同学们一屁股坐到地上就不想动了。太累了。

装车是没有固定时间的,什么时侯来车皮就什么时侯装车。夜里装车,不能在棚里睡觉,得到铁路上睡觉,等车皮来了就装车。夜里,每人只穿一个裤头,一个个赤条条的学生,车没有来,得休息休息。因为太疲乏,学生赤身躺到铁轨外面的石渣上,丢头就睡着了。路过火车强烈的轰隆声也没有把他们震醒。车皮来了,领队的一声哨响,学生揉揉眼,又生龙活虎地干起来。

粮食早已实行计划供应,学生的口粮一天一斤,因为你是学生,临时安排劳动也不能享受粮食补助。只有多吃瓜菜,就是后来叫响全国的新名词—‘瓜菜代’。

学生晚上住帆布帐篷。在西泉山的北坡,用帆布搭起了四个大帐篷,每个帐篷里睡一百来个人,地面上铺着大苇席,学生就一个挨一个睡在上面,更谈不上蚊帐了。夏天山上的蚊子又多又大,穷学生到了晚上赤条条地睡在席子上,因为太疲劳了,倒头就睡,成千上万的蚊子,也不客气,把锐利的嘴管扎到学生的身上,拼命地吸,可怜的学生一觉醒来,全身发痒,仔细一看,浑身都是针眼。不过,干起活来,就不痒了。

西泉山上的苍蝇很特别,它长的小,比米粒还小,但它飞的快,很灵活,人很难打倒它。我们生活的地方,苍蝇特别多,当人们吃饭的时侯,苍蝇成阵从四面八方飞来,直奔你的饭碗,怎么也撵不离,弄得学生苦不堪言。

西泉山的劳动,从学生的身体来说,是超极限的体力劳动,吃不饱营养差,学生身体透支严重,学生赤条条的身体,天天在三伏天的烈日爆晒下,又黑又瘦,肋巴骨撑着皮肤,看得清清楚楚。在西泉劳动的学生,身体透支的很多很多,可以说直到现在还时刻念念不忘。

在西泉,学生在吃不饱肚子的恶劣条件下,玩命地劳动,流足了汗水。却获得了最可宝贵的东西——坚强的意志。子曰: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那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在那极其恶劣的环境里,学生在做超极限的繁重的透支的体力劳动的日子里,却没有一个逃兵,,现在想起来还感到骄傲和自豪。

密植

在那大锅饭、大跃进、假大空的年代,粮食不够吃,口粮限量供应,我们学生只能‘一干两稀’。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经过科学家的科学计算,一亩地下200斤麦种,一粒种籽长10粒籽,就能收2000斤小麦。所以,只有密植,才能增产。于是,紧跟形势,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小麦密植运动。按上级规定,把农田挖一米深,把土运出来。这等于把农田开肠破肚,然后分四层回填,怎么回填?一层土一层肥。上哪找肥源?地利人和,肉联厂、养猪场,有个很大很大的猪屎塘,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过它是糊状,很难取,只有用粪桶了,站在塘岸拘不到,所以只有下去用桶剮了。就是有那些不怕脏、不怕臭的同学穿着衣服下去了,猪屎奖淹没到了学生的腰,还有女同学,其中就有五班的班长王淑贞站在屎塘中间用桶舀猪屎往上传,塘里的猪粪经学生这么一搅活,真是臭气冲天,呛的人直打咁哕,翻肠倒胃。过了一会,人慢慢适应了,五脏六腑渐渐地平静下来,说说笑笑地干起来,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一层土一层肥,把试验田回填平整完了,一亩地200斤种籽,铺了一层,种籽还没有下完,怎么办?再下一遍,在上面盖一层细土,完成了上级规定的政治任务,就等着大丰收了。结果是:麦苗出土如青毡,因为太密,得不到空气和阳光,麦苗长得像头发丝,由青变白,由白变黄,由黄变黑,最后全死光,科学的‘鸡生蛋’公式——砸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学生炼钢

我们在双龙山的岁月,是大跃进的岁月,学生的脚步始终和国家保持同步,国家提出:要以钢为纲,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学生就自己砌炼钢小高炉,连夜到火车站抬铁矿石和焦炭,学校自制大风箱,一层焦炭一层铁矿石,点火炼钢,一个高炉,两个大风箱,八个同学一班,拼命地推拉,向高炉鼓风,昼夜不停,高炉里流出了火红的水——“我们炼出钢来了!”,同学们高兴地欢呼雀跃,更起劲地鼓风,好景不长,红水变成了硫磺渣,用东西敲敲就碎了,没有发现一点铁,同学们战斗了一夜,现在人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坐到地上。

学生稍作休息,回到小高炉旁,看到自己辛勤建起来的小高炉,被炉渣堵死了,就开始扒高炉,扒到炉底,发现一块铁一样的硬东西,像铁,老师看了,也拿不准,于是就送去化验,结果鉴定是硅钢。这下劲头可来了,昼夜不停地炼。学校的小高炉,建了扒,扒了建,一个炉一块硅钢,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并把产品披红戴花,送到首都北京展出。

送教练焦场

学生就像大跃进时期的战斗兵团,东山炼钢战斗的硝烟未尽,又在山西炼起焦来,炼焦和炼钢不一样,在师傅的指导下,一次成功。焦炼成了,耽误的课程怎么办?有办法,老师拎着小黑板到劳动工地给学生上课,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王鉴源老师带病还坚持到炼焦场给学生上课,学生非常感动。

挖鱼塘

冬天调学生到龙子河挖鱼塘,地面潮湿结了冰,农村来的学生哪有水鞋穿,男女学生只有赤脚下去挖土抬土,夜里结的冰还没有融化呢!太阳刚出来,泥下还藏着冰,赤巴脚走在上面,脚被半融化的冰硌得钻心痛,但,没有一个学生叫苦。挖好了北鱼塘,又挖南鱼塘,因为南鱼塘地势比较高,开塘没有水,没有冰凌硌脚之苦。农村的孩子生活差,苦惯了,遇到了苦,也就不觉得苦。

支农

五月份,同学到农村帮助生产队插秧,骄阳似火,学生有一段时间没有在太阳底下劳动了,由于没有防爆晒的常识,有的男同学热了就把褂子甩掉,光着上身在田里插秧,皮肤晒红了,还没有引起注意。到了晚上,上身皮肤像火烧火燎似的难受,紧接着起了水泡,好大的水泡,疼得连觉也没有办法睡,更没有办法洗澡,一周后,晒破的皮肤才慢慢地蜕去。

十月份了,按农村季节,已经粮食归仓柴归垛了,但上级突然通知我们学校立即组织学生到先进的淮光公社支援秋收。我们几百号学生开到地里一看,好多黄豆、山芋、花生还在地里。也看不到农民在收庄稼,黄豆熟透了,粒子落到地上,哪还有个收成?我们班被农村干部带到花生地里扒花生,中午在公社大食堂里饱餐一顿蒸山芋,很满足。因为在学校里,每人一天一斤粮食,男学生的肚子从来没有装满过。几百人忙了几天,成绩斐然。但还有一些庄稼没有收上来。

农民的孩子爱学习

解放初,我们这些农民的学子能走进凤阳师范学校学习,真乃来之不易,我们不但是大跃进的主力军,也是学习的先锋队。学习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不但劳动之余学习,早晚学习,就连星期天也不放过。学生不但把在大跃进中耽误的时间夺了回来,而且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了好成绩,毕业后,多成为中小学的业务骨干,部分优秀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迈进了高校。

那时,凤阳师范走出来的学生,成为阶级斗争斗不倒,再大困难压不垮,成为有理想,有知识,有益于人民的人,当我们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

双龙山下的凤阳师范,在狂飙中再生,在领班人的领导下,在风狂的年代里,在阶级斗争的巨澜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凤阳师范育人的熔炉,是知识的摇篮,他确实锻炼了人的坚强意志,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在震惊世界的大饥饿的日子里、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在那狂风暴雨中一路走来,始终没有迷失方向,而且成绩斐然,为什么?因为母校教育我们不随风,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有辩别是非的能力;对待困难,我们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有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凤阳师范是我们的母校,每位老师都是我们的恩师,是你们呕心沥血把知识传授给我们,并且教会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鈅匙。是母校老师的孜孜不倦谆谆教育,使我们牢固地树立了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勤勤恳恳工作,不谋私利。五十年,一路走来,我们可以面对母校,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你。母校凤阳师范——我们永远怀念你!亲爱的校友,我们永远心连心。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邹老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推荐: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岁月轻轻滑过,只有深埋心底的记忆,很清晰的浮现在眼前。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不堪回首,真的令人感慨万端……
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一些挥之不去的故事。

文章评论共[2]个
美泉-评论

欣赏朋友真实的回忆文章。问好朋友!at:2010年08月19日 中午2:27

文清-评论

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陶醉一种气息,是幽兰弥漫旷谷;祝周末愉快!at:2010年08月21日 晚上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