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有关方面出台了不少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踊跃加入创业大军。
那么,大学生创业究竟是机遇,还是风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又面临着哪些困难?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我市部分创业大学生,从这些创业者口中,了解了他们的故事。
故事一:诚信闯开装修市场
不到一米七的个头,朴素的装扮,身材瘦小,但很有精神。初次见到李杨博,记者还以为他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竟是一家装饰公司的创办人之一,现任该公司的执行总经理。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大二的在校大学生。
22岁的李杨博,就读于成都大学金融管理专业。大二上学期,他就和同学三人,一起在达州创办了装饰公司。“是舅舅的成功和李开复的演讲,让我萌发了创业的想法。”李杨博告诉记者,在大二上学期,他认识了一位装修界的老师。这个老师,不仅教会了他许多的专业知识,还非常支持他以后自己创业。
老师的鼓励,让李杨博看到了希望,并坚定了创业的信心。于是,他便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与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在达州注册了装饰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刚开始创业的李杨博,由于对达州的市场并不熟悉,另外公司在达城装饰界也没有名气,属于典型的“小毛头”公司。“刚去跑经营时,许多客户对我们表示怀疑,不相信我们的实力,第一个月我们没有接到一份装修的单子。”李杨博说,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诚心去和客户交流。为了做到让每一个客户都满意,他主动和工人一起去干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个环节都亲自去实践操作。这样不仅可以看到招聘来的工人技术水平,还能拉近与顾客的距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渐渐地,公司的经营日渐好转。一个月前来咨询的就有十几个客户,现在每月还能接到四五个装修订单。
“你父母知道你创业吗?”记者问。
“还不知道,等我将企业做大做强后就告诉他们。”李杨博说,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决定等公司做大之后,就告诉父母。因为他坚信,自己的诚信经营,定能感动消费者,打开局面。“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以后我还要到成都开分店!”李杨博对未来充满希望。
故事二:创新带来无尽财富
“杨经理好!”“大家好!集合!立正!现在我们开始点名。”8月13日上午,在开江一家餐饮店门口,记者看到了还一脸稚气的杨淼。他正面对着三十几名员工,熟练地进行着他的一些日常工作。“说真的,当初干这行的时候,对着这么多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发号施令,我还很不习惯,总觉得他们是长辈,不好开口。”杨淼笑着对记者说。
杨淼今年23岁,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他和许多大学生一样,在成都找了一家和自己专业相符的公司工作。本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大干一番,可是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每天最大限度地榨取着他的精力,让他感到疲惫不堪。这时,杨淼心里便浮现出一个想法,“一定要自己当老板!”于是,他辞去了在成都的工作,回到老家开江另寻出路。
“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犹太人经商理念的书,书中说,犹太人认为世界上很多人都会将所有的大部分钱花在两个方面上,一是女人,二是吃。于是,我深受启发,便决定往餐饮方面去发展。”杨淼说,在经过多方面努力后,去年杨淼与朋友合资在开江二里半附近开设了一家火锅店。
与此同时,杨淼认识到自己也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对餐饮行业涉足不深,他便向股东们提出了自己来担任大堂经理一职想法,一是方便火锅店的管理;二是让自己多积累经验。“在过去的一年中,我这才真正体会到了责任二字的重要性。”杨淼说,他每天6点多便早早地起床,监督火锅店菜品原材料的采购,保证当天食品的安全。到中午就安排员工的工作,下午和晚上还要开车接送到店里吃饭的顾客,一直到顾客走完了才回家休息。
“在开江火锅行业的竞争是非常大的,要不断创新才行。”杨淼向记者说道,当初开火锅店的时候,就是发现那里地势好,环境好,而且营业面积也大,于是他与股东们商量,将整个店打造成一个园林式的火锅店,力图打造开江火锅第一店。
就在今年,杨淼和股东们又在开江县城开设了一家营业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旗舰店。杨淼表示,由于事业正在一步步地上升,感觉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他已经在开始自学有关人力管理方面的知识,谋求事业上的需要。
故事三:诚信经营前程似锦
“不好意思,你们稍微等一等,我先把这10件油菜种子联系了。”记者见到范勋兵时,他正在门市里忙得不亦乐乎。
范勋兵是四川南充人,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来达城做种子生意已经6年了。回想起自己创业的历程,他感慨颇深。
200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的范勋兵,在面对找工作的问题上,很是彷徨。家里人希望他回老家南充找一个单位工作,同学朋友则劝他和他们一起去考公务员,以求工作的稳定。但是范勋兵最终选择了一家与农业有关的公司。“毕竟我大学学的就是农学专业嘛,我想学以致用。”范勋兵对记者说道。2004年,由于公司改制,且改制后在待遇方面对于范勋兵这种招聘人员也不是很理想,他便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范勋兵这样才出社会没几年的人来说,创业资金是头等大事,于是,他说服父母,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6万多元创业资金。但是这些钱在西外租了一间门市后便所剩无几了,没有钱买种子,怎么办?于是他联系到了曾经在公司工作时接触过的种子供应商,经过多次协商,双方最后达成了一种“先赊种子,后付款”的模式。这才缓解了资金的压力。
“质量就是一切!”范勋兵表示,当初出去拉客户的时候是非常辛苦的。抛开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不说,主要是经常会吃客户的“闭门羹”。有一次,他到达县石桥去推销种子产品,一些大客户听说自己推销另外一种产品时,基本上都是采取拒而不谈的态度,推销活动很难开展下去。但是范勋兵并没有放弃,他向部分农民朋友推荐了自己的产品并免费让他们种植。结果没过多久,石桥那边的大客户主动联系范勋兵,要求购买他的种子。
“我现在平时的工作就是下乡去充当一个技术指导的角色,继续探寻质量更好的种子。”范勋兵说,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客户网,事业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去年他又在中心广场附近租下一家门市用于经营,种子销售的覆盖范围也从原来的达县、通川区扩展到开江、宣汉等地。
最后,范勋兵总结了自己的创业心得:“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所以一旦遇到了,就一定要抓住。任何时候,都不要人云亦云,多想想怎样走自己的路。”
激情之下 走好创业路
近几年,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全国各地在原有政策基础上继续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各项引领计划,“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比比皆是。据了解,我市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按照毕业人数5万的规模,每年大学生有500人自主创业。
“现在社会对于创业成功者的大量宣传,也极大地鼓舞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市民王女士希望那些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亲力亲为建立自己的团队,找到合适的项目,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
达州某知名品牌公司的陈先生表示,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对大学生创业有帮助的政策,但是创业更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没有社会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实际上是“独木难支”。同时,希望大学生创业时,选择一些低成本、低风险的小项目,改变好高骛远的思路,放下架子,扎实做事,不然成功几率会降得很低。
“现在大学生创业不仅仅与社会环境有关,学校也应该起到促进作用。因为高等教育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毕业培训也千篇一律地指向就业,在自主创新、自由创业方面显得较为薄弱。而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无法转化成市场的真实需求,很难掌握创业的必备知识和第一手实践经验。”四川文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傅忠贤建议,高校应适当地在平常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些市场动态、融资、法律等知识,让学生逐渐树立起自己创业的意识与信心。
-全文完-
▷ 进入四川贾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