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研究生教育阶段,我听到最多的不是怎么去做学术研究,怎么搞出学术成绩,而是就业的问题。在我看来,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地位早已沦落到烟尘柳巷之地,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反而就业的地位被一步步太高,进而登堂入室,还冠冕堂皇。研究生教育的这种弱势学术与强势就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舍本逐末的畸形教育现状不断演化,并且有进一步畸变的趋势,让人看了心惊胆战。我不禁想象中国的这种研究生教育到底会走向何处?前两年,有很多高校把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三年缩短为两年就是这种浮躁思想的现实表现。两年的时间,再去掉一年的找工作时间,再除去该有的假期,以及学生们不小心所请的假等等时间,试问我们的研究生还能有多少时间搞学习做研究呢?试问他们能够做出什么成绩?
或许有人会说,大学培养的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的,要用之于社会的,研究生关注就业,在就业上花心思也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的问题是,学术研究和就业问题不是哪一个该关注,哪一个不该关注的问题,现实的状况是我们的就业问题成了头等的大事,大有如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困扰着我们的研究生,而学术研究成了应付了事的随便活,只要能够勉强过关也就算了。这种弱化学术研究、弱化学习和强化就业的做法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可以试谈几点论据,加以证明我上述的论点。
首先,研究生论文发表的功利化表现越来越突出。我们的很多研究生写论文、发表论文不是出于兴趣,也不是出于研究的需要,而是出于功利化的目的,如评奖学金的需要、评各种优秀称谓的需要,当然还有就业的需要,等等。为了达到这种十分功利化的目的,我们的研究生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不但在做论文的时候浮躁到抄写剽窃的地步,而且我们可以公然买卖论文,我们可以公然造假,公然用尽各种手段,只要发表了论文,你就是影响了,其他的倒是无关紧要了。这种“假论文、假学术”的现象看起来,似乎我们的学术研究搞上去了,因为我们的论文发表数量上去了。但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论文的质量,论文是从哪里来的。只求数量的安慰,不注重质量的达标,这是研究生学术弱化的根深弊病之所在。
再次,我们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学习在不断弱化。很多研究生对于学科内的基本理论都不甚其解,更谈不上精通应用了,但我们在学科学习方面却不断弱化。老师们不怎么上课,学生们也不怎么学习,只求囫囵吞枣地走走样子,剩下的就是寄希望于欺骗性的论文发表上和毕业论文的胡编乱造上,并用诸多外在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看看现在的毕业论文水平,每每江河日下,有的已经到了惨不忍睹的境地。这里面固然有一些不合格的人,但我们为什么不做进一步的处理呢?就像建了一座高楼一样,没有坚实的地基,高楼是没有办法建起来的,因为地基不行,建到一定高度它就会自动倒掉。教育亦是如此。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没有改进的措施呢?一年接一年这样耗下去,欺骗的是大众,失败的是自己。
最后,我们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问题突出。就像本科教育的中学化一样,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我们的中学教育是“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中学教育面临升学压力,出现应试教育的现象还情有可原。大学教育没有什么升学之类的压力,大学生本来应该更好地全面发展自我的,应该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和发展的。然后,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学分制幌子的掩饰下,也变成了“考试制”。我们不是修哪一门课,而是考哪一门课,不管你修没有修,只要你考过了就可以了,分数说明一切。就算你认真休息,只要你没有考过,那也是白扯,也是挂科,也是没有学分。本科教育如此,研究生教育亦是慢慢如此。我们的教育不是向好的方面学习,而是向简单的方面,可以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方面学习。这样做的结果,固然省了学校和老师们不少事,至少管理上方便了,什么都可以“一刀切”嘛,但却毁了我们的学生们。
研究生学术上的弱势表现和他们在就业上的强势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整个中国特色的就业环境的阴云一直笼罩着我们的研究生,他们很多不是自愿来读研的,是这一团阴云逼过来的。他们是受了刺激,得了恐惧症,听了就业就害怕。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他们受了惊吓,时刻都笼罩在这样的阴影下,所有的研究生阶段所做的努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就业,就一个好点的业。这一点似乎是现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弊病,高等教育已经被就业挟持了,高等教育现在的目的就是想办法把毕业的学生塞进某个所谓可以就业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一个完善的人。在这种趋势下,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们也不能幸免,他们只是更加重了而已。于是,研究生们所谓的学术研究、学术成就、学术文章之类的东西也只是就业的一个筹码而言,是为了就业准备的样子,而不关乎其他。打一个不太文雅的比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已经沦为了其就业的一个小妾。既然是小妾,那地位是不能和正室相提并论的,那目的显然也是一样的。
我想说的是,研究生过分关注就业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得不尝试的赔本买卖,是看了蝇头小利而忘了宏图大愿的做法。回到上述有人说学生终究要回到社会的问题上来,请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呢?不学无术的吗?那还不如直接找个农民工呢,至少农民工比大学生们听话,比他们吃苦耐劳,而且比他们的成本低?因而,学生终究是不能不学无术的,学生的职责依然是最简单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有这八个字的学生都不是好学生。以此标准来衡量,我们现在的很多研究生都不是好学生。每到一年就业的时候,就会看到很多学生忙着买时髦的衣服,忙着照精美的简历照片,忙着做专业性的简历,忙着拉关系找门路等;就是没有人想着多看几本有点用的书,多做几个该做的实验,多写几篇自己的文章,多思考几个切实的问题等。我并不是说工作不重要,重要的问题是自己没有水平,再怎么蹦跳,也跳不多高来,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现在用人单位的普遍反映是,现在的高校毕业生什么都不会,招来的都要从零开始,重新培训学习。他们想不通这些学生们平时都在做些什么,为什么这么久一点都没有长进。如果有一个能够稍微有点长进的学生,他们都会争着抢着要。试问做些表面的文章有什么意义呢?肚里没有诗书千千万万,又怎么能写出几句漂亮的文章呢?不从根本上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刻苦做研究,而做一些不管痛痒的事,白白荒废了大好光阴,这是我们的研究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我们整个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弊病。
研究生教育的这种畸变有其错综复杂的各种原因。譬如,社会流行不正思想之风,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之气,我们的研究生也难免受到一些熏陶;再如,现在僵化的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巨变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不对应,加剧了学生就业难和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矛盾;又如,研究生读研的动机本就是有问题的,他们不是为了学习而来,是为了混个文凭而来,导致他们自身的内在学习愿意不足,研究生教育只是他们的一个跳板,或者一个缓冲地带而已。固然,原因是多样的,有很多还是我们无法解决的,但也有我们可以身体力行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够明确我们教育的目的,能够明确就业和学习的关系,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始终面向内在需求目标,而不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只去做表面文章而不做里子功夫,只忙着追求“万变”而忘了“其宗”。倘不能回答这些前提性的问题,那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将不会再有希望了。
-全文完-
▷ 进入刘银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