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红楼梦》探秘(号外2):安晓玲

发表于-2010年09月21日 早上8:46评论-0条

《红楼梦》探秘(号外2):《红楼梦》由《风月宝鉴》产生

安 晓 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笔者曾经提出[1、2]:为了解决家庭的经济困境,曹雪芹在其父曹頫的手稿《风月宝鉴》中,插入自己创作的新内容,最后对这个二人的混合原始稿进行“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写成了《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不少地方可以作为这一判断的证明。下面仅以全书第一回的开场白来分析。

《红楼梦》第一回的开场白根本就不是曹雪芹写的,它是曹頫写出的《风月宝鉴》的开场白;与《红楼梦》不对号,至少未全面概括《红楼梦》的创作宗旨。

《庚辰本》的开场白和随后的解说充分表明,它不是《红楼梦》的创作宗旨。卷首写道: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以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 ………… …………

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闺情诗词】,到也全备。……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的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

* *: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是为了:【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避免她们【使其泯灭也】。

书中的中心内容是:【几个异样的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属于:【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闺情诗词】

可见:从写作动机,到小说的基本内容,都是描写以大观园为中心的女儿国的才智、人品、以及她们的日常生活。完全是曹頫创作的《风月宝鉴》的宗旨和内容:从林黛玉投奔荣国府到她病逝,贾宝玉哭灵后出家结束。简要介绍请看拙文[3、4]。

而《红楼梦》的写作面比《风月宝鉴》广阔的多。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速写社会和人生,男女都写;不限于女儿国,也不限于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相恋,因此,上面的开场白和内容简介根本不适合与《红楼梦》。在第五回,通过警幻仙子引出《红楼梦》中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

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此回中的《红楼梦》十四支词曲,才比较全面的概括了《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在第11支曲:留余庆,第12支曲:晚韶华,第13支曲:好事终,第14支曲:飞鸟各投林等四个支曲中,讲述的情节与第一回的上述开场介绍完全不同。

第五回中的这些介绍与上面的“简介”(异样的女子,家庭闺阁琐事,和闺情诗词)相比,情节复杂、涉及面广阔、人物众多。这就清楚地揭示出:《红楼梦》是由两个人执笔,曹頫首先创作《风月宝鉴》,后来曹雪芹在它的基础上,增扩成《红楼梦》。

为什么曹雪芹的小说卷首,照抄《风月宝鉴》的“开场白”呢?土默热先生认为:这个开头是废话[7];这就完全没有理解曹雪芹的意图。采取这种开头正是后人要探讨的地方,也是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他想让后人追溯到其父曹頫和他的作品《风月宝鉴》。既然曹雪芹能够在第五回比较全面的简介《红楼梦》内容,那么由他改写第一回的开场白,写出代表《红楼梦》全书的宗旨和主要内容,对曹雪芹而言,易如反掌;问题是为什么他不写?其目的不是昭然若揭吗?

同样,第一回里关于《石头记》四个书名的叙述,也是曹雪芹给后人留下追溯《红楼梦》起源的谜团。他写道: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

改《石头记》为 《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题曰

《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

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 《石头记》的

缘起。”

明面上,这里讲的是《石头记》的不同名称,但是,为什么在最后写出:“即此便是 《石头记》的缘起”呢?

在这段文字里,对《石头记》提出《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四个名字。《石头记》这个常用名,为什么又叫《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呢?对此,笔者做出的考证如下:

首先,从“即此便是 《石头记》的缘起”这句话,就清楚地说出:《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四个名字不是《石头记》的四种不同的称呼,而是四部书稿;《石头记》就是由它们产生的,即它们是“《石头记》的缘起”。

这一推断的证据是:《甲辰本》里,在“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的后面有如下的双行夹批: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

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曹雪芹在这里明明白白地说明:《风月宝鉴》不是《石头记》的另外一个书名,而是一部“书”。《风月宝鉴》这部书,不但不是《石头记》,也不是《红楼梦》。通过笔者的研究,已经把《风月宝鉴》这部小说从《红楼梦》里整理了出来,请看拙著[5]。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曹雪芹在这里列举出的不是《石头记》的其它书名,而是具体的书稿或者小说的手稿。《石头记》就是根据这些手稿创作出来的;这就是上面一句话“即此便是 《石头记》的缘起”的含意。

根据是:为什么曹雪芹在“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下面要写出“双行夹批”,声明“雪芹旧有”这部书呢?“双行眉批”都是曹雪芹在写作过程中写出的,属于他创作的一部分;所以,这是曹雪芹有意提示读者,帮助解开“《石头记》的缘起”这个谜团。也就是说:在这里列举出的不是《石头记》的其它名称,而是相关的书稿。

当然,还有其它根据,可以证明《红楼梦》起源于《风月宝鉴》,详情请看拙文[6]。

从上面的论证中,足以看出《红楼梦》的来源和曹雪芹的用心。可是,我国红学界却把精力竟然集中在:曹雪芹没有写完《红楼梦》的创作就去世了,“后40回”是高鹗所续等等的考证和争论上。不仅完全忽视了曹雪芹打算引出《风月宝鉴》的企图,甚至连他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也连篇累牍发文章,没完没了地争论着。笔者冷静的思考起来,觉得的确存在:某些有权人在不断地有意操控我国的红学界,通过下列问题,将我、中国红学界引入歧途而不能自拔。

1, 《红楼梦腰斩论》:提出曹雪芹只创造了“前80回”,“后40回”是高鹗所续;因此清代末年以来,续写《红楼梦》“后40回”者,一个接一个;现在还有人声称要续写《红楼梦》,以便跟着曹雪芹沾光;

2,《红楼梦改本轮》:认为《杨藏本》不是曹雪芹父子创作《红楼梦》的手稿,而是高鹗排印《程甲本》时的一个改本;

3,《红楼梦反清论》:在《红楼梦》中千方百计地挖掘反清复明的线索和词句,有些人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耸人听闻。

这“三论”以及其它焦点将红学界搅和成一片混乱,争论无休无止。似乎无法改变我国红学界的这种局面,只有任其发展下去。呜呼痛哉!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安晓玲:59,新探红楼(59):对《红楼梦》内容的分解和成书时间探讨

[2] 安晓玲:新探红楼(44):曹雪芹与曹頫合著《红楼梦》的论证

[3] 安晓玲:新探红楼(45):《风月宝鉴》前三回

[4] 安晓玲:新探红楼(46):《风月宝鉴》最末一回

[5] 曹頫:风月宝鉴(安晓玲整理),2009.

[6] 安晓玲:二探红楼(54):《红楼梦》是增扩《风月宝鉴》而来的证明 

[7] 土默热: 《红楼梦》作品的结构性缺陷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7-6-8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推荐: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作者的红楼探秘系列,仿佛使给我们重新展示了那段红楼时代的现实发生。值得一读,问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