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从战士到摄影与书法家
——记胥绍成老先生成就之事迹
李亚雄
胥绍成〔1932年——〕成都市大邑县苏家乡联群村(胥花龙门子)人,共[chan*]党员,志愿军老战士,参加过四川剿匪,部队入朝后参加过五次战役与金城战役。1957年于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政治学校深造,回地方后,曾担任我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文化局长之职。其生平爱好摄影、书法、绘画、篆刻、写作,是文学艺术爱好者中的多面手,尤以摄影与书法见长。在他一身的拼搏中其摄影与书法取得了最大的成就,获得了崇高的奖赏,得到了社会的任可,为我市我县文学艺术界羸得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突显出一位文化战士的本色。
胥绍成老先生自幼聪彗,奋进好学,孝顺父母,爱护弟妹,尊敬闾里。他家境贫苦,父母于天地之间劳作辛苦一世,养育兄妹四人仅以果腹,胥老先生居其第二,一位长姐因病过早逝世,他便成了家中唯一的大哥。在那个社会年代,父母将一生希望押在了他的身上,把“显赫世家”、“光耀门庭”的梦想寄托在他的身上,为此早早地将他送入了私塾念书,启蒙者为刘元卿和白瑞堂老先生,此二老为饱学之士,犹善书法,深受乡里敬之。胥绍成老先生受教于门下潜心攻读,并学习书法深得恩师传授,用胥老先生的话说是:“是爬格子科班出身的(即从练习九宫格纸开始)。小小的他在私塾中就扎下了很好的根基,使他喜欢上了书法,民间有俗话云:“一个人可以从小看大,一棵树可以从小知直”。塾师白瑞堂常于人前赞曰:“此子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必将成才也”。稍长,转入公立小学就读,毕业后,因家境生计艰辛,未曾进入中学继之学习,被父母送至他二娘处谋生,就这样胥绍成老先生跟随其二娘前往金堂县家下,从事摇船摆渡生涯。几年的磨炼,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和强健的身躯、也认识了做人的准则。
四川解放后,胥老于1949年12月在金堂加入了解放军,服役于赫赫有名的皮(定金)旅(即181师),担任过通讯员、卫生员、文教干事,此时他又爱上了摄影。“在军中除完成工作与战斗任务外,就是把多余的业余时间,使用在研究摄影与书法上,这条路走得不轻松”。(胥老先生自述语)。在部队多年其摄影与书法小有名气,也获得过一些奖赏,但胥绍成老先生真正成名享誉国内外,则是其退休后取得了不朽殊荣。笔者仅将其摄影与书法成就略述于文友与读者,望深知者加以补叙续之,使其更臻完美。
摄影:摄影又称之为以光线绘图或绘画,摄影行家们以精辟的语言概括为“摄影家的才华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永恒不朽的视觉图象”。也有人称之为“瞬间的留念”。也有人称之为“历史永恒的纪录”,总之任由人们去领会其不同的意境与涵义。
胥绍成老先生的摄影作品概括各个方面:旅游、景观、家庭、生活、人物、花卉、动物等多种题材,其镜头多变,充分调动光、线、色、形,把握近景、中、远景及特写技巧拍摄、使焦点、焦距洽到好处。他的作品以好中取好,优中择优是他创作的信条,凡不于自满者则坚弃之,因此,他在国家级、各省、市、县的报刊、杂志上发表200多幅作品,被20余家报刊、杂志争相采用并多次获奖,被胥老先生称之为“满意之作、精品之作”。在拍摄中从严要求自已,一丝不苟,为了一个景观的多面角度,他不顾自已年岁高迈,常常登高山、穿越丛林荆棘,,爬高楼、上屋顶,一直到拍摄好再冲洗成影后为止,如发现有不满意处则重拍,直到满意为止。由于胥绍成老先生的作品拍摄技术好,欣赏价值高,表达意境深邃,故深受出版商与读者喜爱。仅在国家级刊物上争相发表的有:
金盾出版社的:“旅游摄影指南”和“家庭摄影指南”两大刊物,分别发表了胥老的《白水台石瀑》、《香格里拉远眺》、《自然雕塑阿诗玛》等作品(1999年)。
他的《大邑山川美如画》刊登在农业部“农村工作通讯”中,表达了胥老先生对家乡热土的赞美与爱恋(1994年第四期)
“中华建筑报”发表了他的《大理古城楼》、《土司王府》和《文君故里》(2007年)。
“中国旅游报”刊登了《仙人遗田——白水台》、《小桥流水人家》、《凉山彝村锦绣田园》和《苍山之恋》(1999——2000年)
“中国文化报”刊发《请到丽江大研来》、《大理城楼》(2000年——2001年)
“中国摄影报”发表《采风杂谈》多幅(2001年3月)
“中药报”和“中国国土资源报”分别刊登《如意白水台》以及《蜀之望县国土管理》(2000年)。
1999年胥绍成老先生拍摄的《仙人遗田——白水台》和《防震古城大研镇》,分别发表在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地质调查”和“中国地质地理”两大刊物上,并配以飘逸洒落的精采文字力陈,据悉引发了专家、学者们纷纷前往考证、研究,这些不能不说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对国家的贡献。
再看胥老先生1999年摄于云南的作品《香格里拉山乡》,于2000年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览会上(上万件展品评比争夺中)夺得铜奖,并被授于“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此作品不失欣赏价值:兰天、白云、青山、森林、田野、民居层次分明,视物可辨,色调清晰,无感光干扰,如一潭净水清澈见底。最妙处画面左上角伸入了少许松树枝丫,既有意作为配景装钸之物,也弥补了左上角空间过大的不足,香格里拉美景被胥老先生一网打尽。
他拍的《都江堰奇观》,在2004年“绿色成都”摄影大赛中获金奖,并荣获“特别优秀创作奖”和“德艺双馨摄影家”称号,作品收入《首届中国红色之旅‘井岗山杯’文学艺术大奖赛 作品集》大型画册。纵观画面近景中二王庙道观,安澜桥、鱼咀、内江、外江等历历可数;中景,白沙至漩口湾一带清晰可见;远景直达岷江上游雪山也轮廓犹辨,整个庞大的达几百里纵深的近、中、远景景观,竟错落有序地又在一大榕树的空隙中展现出来,画面动静皆宜,真令人叹服。为了拍好这个画面,胥老选择了多处不同角度拍摄而最终敲定,在数百张作品评选中层层斩关夺隘,折服了评委,折服了参赛者,终于无可争辩地获得金奖。
胥绍成老先生为了拍好平乐古镇的景物,一年中四下平乐拍摄了许多画面,这种执着的精神令人叹服。2000年10月,“中国交通报”文化栏目发表他一组画面。有《400岁乐喜桥》、《民居——李家大院》、《古秦汉驿道》、《白沫江畔》等,并引经据典地配上文字说明,把人带入了川南蜀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和茶马古道第一镇,真如身临其景啊!
抓拍,是摄影家们贯用的招术,也往往起到独特的效果,他于1999年在云南昆明世博园拍摄的《迈向新世纪》一个镜头,就是瞬间抓拍的绝好作品。画面上三位维吾尔族姑娘从胥老身后而来,当他们超越胥老时,呈现在胥老面前的是三个不同色泽的浓装艳服,身材高挑,苗条婀娜,步履轻盈稳健的青年女郎。这不是一簇盛开的鲜花吗?看!一个反背双手神态安闲、一个露出一双玉臂尽显青春活力、一个遥指前方景物令同伴神往。三人脑后的长发如瀑下跌,超其臀下,扎满了维吾尔式的长辨,在姑娘缓步中左右轻摇,如徐风拂柳,真美不胜收,三人旁若无人,悠闲自然一路观赏前行。试想胥老先生若从正面去拍摄,绝对得不到如此自然美观的效果。胥老的摄影作品如是等等不一而足,其次省、市、县级发表的作品,真是灿若星辰。
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以汉字书写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也独具一格而大放异采,书法是胥老先生的又一特长,由于从小根基札实,几十年来从不间断,他博采众长,终成大家。虽无二王、米、蔡齐名、但也功不可没,终于走出了自已的路,挤身于中国书画界名人之列,名声远播。他善于隶、楷、行、草书法,更以魏(碑)体书法见长。
魏碑,也称北碑,俚语呼之为鹅脚板字。据《书法简史》史料记载,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含摩崖刻经);另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含石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中,北魏立国时间最长,(公元386年到公元534年),如今人们称的魏碑,是含北朝各王朝书法的统称。清康有为《广义舟双楫》就大赞魏碑有十美,又清学者叶昌炽赞北魏书法家郑道昭书《郑文公碑》是“笔力之健可以圭 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又“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可见魏碑很受人们青睐,但今人习魏碑者甚少,多向隶书发展前进。
1955年部队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驻防上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胥绍成老先生看见了魏(碑)体字,他觉得此种体裁遒劲,有力,用一种如今时常语言就是很吸引人的眼球。商海中有句格言“货卖识家子”,从此他就开始学习魏碑,常于沪市教书法处求教,由于胥老有扎实的根基,兼之悟性很高,很快他的魏碑就独具一格。胥老在文革中参加“三支两军”工作时,每到一处,他必先在显目的外墙上书写大幅魏碑标语,围观者不知其数。说到此胥老喜形于色。
2004年8月,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华书画艺术展”,大会由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航天三院老年书画研究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5家联合主办。胥绍成老先生独辟溪径,用魏(碑)体书写了一副对联:《奇才盖天下,恩德泽华人》,表达了对这位改革开放设计师的崇高敬意。胥老苍劲有力、浑洒神运的笔锋,博得了大会的赞誉,终评时获得了二等奖。
胥绍成老先生的草书长于临摩毛主[xi]草书体裁,他对毛主[xi]草书的“行笔走势,重墨轻描”都学到洽如其份。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稍有错漏,便难说清。他对毛主[xi]草书非常崇尚,故常学而不倦,终成气候。真有笔锋连绵奔突,字形龙蛇飞舞之势。
2007年5月,由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组委会,长沙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会主办,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毛主[xi]书画大赛”。胥绍成老先生仿毛主[xi]手体草书《清平乐.六盘山》送展,获得大会上下里外一致赞谈,经评委最终审定,胥老的展品荣获金奖,其作品被收入《当代杰出书画艺术家新作博览》优秀作品集,列为《毛主[xi]诗词书法赏析。珍藏版》,并被授于“当代杰出书画艺术家”光荣称号。
这里有件很有乐趣的事情,这件金奖作品评审通过后还未向外公布,大会以“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评委会的名义,于4月(提前一个月)向胥老发送了一份喜报:胥绍成作者,您惠寄的作品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中,经大会评委公正、认真、细致的初评和复评,您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已进入终审……。特此报喜。胥老书法的成就可见一般,也是笔者一生中第一次欣赏到获奖作品如此独特的报喜形式。
2008年3月,胥绍成老先生仿毛主[xi]草书体裁,书写了《七律.长征》,由胜利的曙光——井岗山会师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组委会和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美术研究院共同评选终审,胥老先生此作荣获大会金奖,并被授于“中国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光荣称号,其作品收入《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精品集锦》丛书。
胥老先生目前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2007年12月当选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终身会员、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会员、华夏诗联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老年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老年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胥老有众多的显赫名誉,他的作品先后获得20多个奖项,可为“功成名就”,但他从不骄傲自满,从不在人前显示自夸、他作事严谨认真,作风正直,工作起来有“拼命三郎”之势,“毋使墨饱、而令笔饥”是他工作的一贯态度。胥老的成就还有另一半的她,他的夫人白玉芬女士,几十年来为了胥老的事业,担当了全部繁重的家务工作,从不干扰胥老的创作思路,为胥老前进的道路上服务默默地、无怨无悔地奉献一生。愿胥老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如日中天,创作出更多更佳的精品。笔者借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古之立大事者,不惟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胥老当如是也。
~完~
2008年11月30日于晋原
-全文完-
▷ 进入李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