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号外3:土默热枪毙了《土默热红学》
安 晓 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土默热先生利用曹寅的诗句,建立起《土默热红学》,活生生把曹雪芹的著作权强行抢过来,给了洪昇。陈熙中、梅节等先生[1、12]揭露出土先生篡改曹寅等人的诗句、弄虚作假的行为,被土先生的拥护者围攻,骂他们是“几个学术流氓的无赖行为”,“ 靠挑几个错别字,能推翻《土默热红学》”吗……。为了掠夺曹雪芹的著作权,土先生将曹寅诗句中的“文章”二字改成“著书”,以证明曹寅收到了洪昇的《红楼梦》书稿;把朱彜尊原詩中的“燭影芭蕉”改成“竹影芭蕉”,来证明朱彜尊的确看到过洪昇的《红楼梦》书稿,从而达到为建立《土默热红学》奠定基础。身为教授的土先生,将“文章”二字改成“著书”;“残燭”改成“残竹”能说是“几个错别字”吗?把“篡改”和“伪造”行为说成是“写了错别字”,试问:除了骗自己,这种“掩耳盗铃”说法,还能欺骗谁?
大失摇旗呐喊们的所望,你们的偶像土教授居然自己将《土默热红学》枪崩了!
土先生在文章[2]中写道:
洪昇生前,其妻黄蕙(脂砚斋)就对丈夫尚在创作中的作品开始了抄录评点。从康熙三年洪昇黄蕙结婚到康熙四十二年黄蕙去世,夫妻共度了三十九年共同生活。由于洪昇一生经历的五件锥心刺骨的大事,都是夫妻共同承受的,所以脂砚斋批语表现得"事皆亲历,批笔不从臆度";也正是这个原因,黄蕙才会在批语中经常针对大家族"子孙不肖",经常发出"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今日"或"三十五年前作者在何处耶"一类的感叹。洪昇甲申(1704)年、黄蕙壬午(1702)年相继去世后,由洪昇之妾邓雪儿(畸笏叟)继续评点整理。邓雪儿比洪昇夫妇年纪小二十多岁,所以脂本《石头记》中能有大量丁亥(1707)年的批语。当年洪昇纳妾时黄蕙确曾因妒而闹,但黄蕙并未逼死邓雪儿,妻妾间很快就和好了,以至于家庭中出现"丈夫工顾曲,霓裳按图新,大妇调冰弦,小妇啭朱唇"(朋友赠洪昇诗)的其乐融融现象。黄蕙去世后,邓雪儿(继户嫂)出于对黄蕙的感情,主张仍旧使用黄蕙评点的原书名《石头记》,三脂本(甲戌、己卯、庚辰)的源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是这样出笼的。
* *:在这里,土先生将“脂砚斋”和“畸笏叟”都安排成洪昇的妻妾,并说《己卯本》等是由他的妻妾整理出来的。为了坐实这一点,再引出土先生的文章[3],写道: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己卯本"、"庚辰本",第十六至第十八回的三回没有分回,己卯年就是康熙三十八(1699)年,庚辰年就是康熙三十九(1700)年,正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第四个阶段初期传出的本子,所以根本来不及分回。
* *:这就清清楚楚表明:《土默热红学》认为《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三部作品都是洪昇创作的。本文将用《红楼梦》的实际情况来鉴别土先生的说法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凭空的捏造?
(一)《己卯本》:
1)《己卯本》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版本,主要是它具有避讳字。由怡亲王弘晓组织九个人抄写,将正文中大部分的 “玄”、“祥”、“晓”等都写成缺;如: 、 等。康熙之子叫“允祥”,允祥之子是“弘晓”,所以“祥”和“晓”字都写成缺笔。怡贤亲王允祥(1686—1730), 为康熙第十三子,死于雍正8年。他的第七子:弘晓(1722~1778年),在13岁继承王位。洪昇死于1704年,试问:他在1699年又怎么知道在23年后才出生的怡亲王“弘晓”?因而必须将“晓”字写成缺笔,以免犯忌坐牢呢?再说,“弘晓”这个名字,他是怎么掐算出来的?
2)也许土先生不服,提出洪昇写《己卯本》时,没有写成缺笔,是怡亲王后来组织人抄写时,变成了缺笔。暂且不提:洪昇的书稿《己卯本》是如何达到怡亲王手里的;就说避讳字吧,洪昇在北京国子监呆了二十余年,行文应该避讳,尤其是不能直接写出皇帝乾隆的名字,“玄”、“絃”、“眩”等字都得写成“缺末笔”这一点,对洪昇而言,理应形成习惯;可惜的是:在土先生所指定的洪昇著作《甲戌本》中却照样写成“玄”字,不避讳 ;《庚辰本》中也有几个“玄”字,也不避;还有“弦”、“眩”、“炫”等字 [10]。这难道不有力地否定了《甲戌本》和《庚辰本》是洪昇所写吗?
而且,在《庚辰本》的第49回,黛玉笑骂芸湘“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样儿来”;第46回,鸳鸯发誓
不嫁,宝玉是“宝天王、宝皇帝”也不嫁[10]。“达子(鞑子)”是汉人对满洲人的贱称,“宝皇帝”是乾隆即位之前,原封为“宝亲王”;即位之后,也就是“宝皇帝”[10]。洪昇这么写,难道不怕追查到他头上,问罪吗?
3)在乾隆年间,庙市具有多种《石头记》和80回《红楼梦》手抄本出售,只要几十两银子一套[4]。一个亲王还舍不得这点银子而组织9个人抄写《己卯本》吗?是不是不合情理?
4)现有的《己卯本》缺少第64和67回,它是照抄《程甲本》补纳的。不仅文字完全相同,而且将《程甲本》上“一百两”的“一”字的一横印渍,伪造者看成是“二”字,如图1,
(a) (b)
图1 《程甲本》(a)和《己卯本》(b)的第64回
至今所有《红楼梦》版本的第64回都是“一百银子”,唯独《己卯本》写成“二百银子”,充分证实它的第64和67回,抄自《程甲本》。但是,《程甲本》是在1791年发行,比土先生说的“己卯年就是康熙三十八(1699)年”,足足晚了92年,难道洪昇会时空变换术变成?
也许土先生又会强词夺理地说:因为洪昇没有写出《己卯本》的第64和67回,是后人按照《程甲本》补抄的。但又与他的其它说法矛盾;土先生说[11]:“洪升初创《红楼梦》杀青是在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此前先后写出了甲戌、己卯、庚辰三个稿本,最后定稿本应最接近今天的庚辰(1700年)本”。洪昇在《己卯本》里,没有写第64和67回,为什么在“最后定稿本应最接近今天的庚辰(1700年)本”里,也没有这两个回目呢?还有两个回目都未写出,还能算是“杀青”、“最后定稿本”吗?是不是矛盾百出?
5)《己卯本》除去“避讳字”以及具有第64和67回与《庚辰本》显著不同外,将只剩《己卯本》的第3回了;上面写道:
凤姐问林黛玉:“妹妹几岁了?”黛玉答:“十三岁了。”
除了《杨藏本》外,其它版本在这一回都没有:黛玉答:“十三岁了”的回话。此话从何而来?笔者在文章[5]作出过推测,在此不再赘述。如果再不考虑《己卯本》这个亮点,那么它与《庚辰本》之间的差别便都没有超过一个句子的。为了造成同《庚辰本》的区别,《己卯本》的不少地方故意改动一些词汇;但是,《己卯本》的正文不仅与《庚辰本》雷同,而且连错抄的地方和纠错的方式都完全相同。笔者在文章[5]中对第3、4、13、16、39、40、65、68等回目进行了统计,例如
第13回,《庚辰本》的误抄和改错共35处,《己卯本》为16处;而《己卯本》照搬照抄《庚辰本》的错误和改错方式居然达到28处,占《庚辰本》纠错处的80%。
第58回,《庚辰本》在字行之间一共补写了108个字,在《己卯本》誊抄时,仅把26个更正的旁加字抄入正文里,仅占补加字约24%;其余的旁加字都不抄写,变成不纠错。
所以,除去了《己卯本》中的“避讳字”、林黛玉的答话以及它具有的第64和67回外,完全可以肯定:《己卯本》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版本,顶多只是《庚辰本》的一个润色稿?据土先生说:洪昇一生坎坷,他怎么有时间和心思,将《庚辰本》的词汇作出一些变动,就自称写成一个新版本呢?在同一份书稿上,改动了一些词汇,能算成是两份书稿吗?
可见,越为洪昇解释和开脱,结果得出的是:《己卯本》根本就不存在,《己卯本》和《庚辰本》只是同一部书稿;顶多,《己卯本》不过是《庚辰本》的润色稿。
(二)《庚辰本》:
1)《庚辰本》的第八册是原始手稿[6]。既然土先生[2]说:“洪昇生前,其妻黄蕙(脂砚斋)就对丈夫尚在创作中的作品开始了抄录评点”[2],“留在家中的创作手稿,经妻妾整理后,形成了三脂本(甲戌、己卯、庚辰)的源头”[3]。为什么她们在整理时竟然没有看出第八册是原始手稿哩(恐怕连土先生也没有看过《庚辰本》第八册!),为什么不代丈夫把它们誊清出来,使《庚辰本》变成正式的书稿呢?由此可见,土先生说[2]:洪昇的妻子是“脂砚斋”,小妾是“畸笏叟”, “其书稿经妻妾整理传抄”等等纯粹都是他的臆猜,没有实际资料的根据。现有《庚辰本》的第八册仍旧是处在“修改状态”的手稿、这一实际资料充分证明:洪昇的妻妾没有写脂批的能力,因为连第八册的原始手稿都没有进行誊写。可见,土先生有关洪昇的妻妾对《红楼梦》书稿进行评点、整理、抄录和传抄等的论述纯属毫无顾忌地瞎掰。
2)在现有《庚辰本》里,第1671~1674页有四页曹家出售的手抄商品的格式,如图2。
图2 曹家出售《庚辰本》的手抄商品的格式
这就实证了《石头记》早就进入市场,并不是处在传抄状态。也许土先生会说,这是后来有人将洪昇的《庚辰本》书稿抄写出来兜售的。这又错了!自始至终,现有的《庚辰本》都没有发行销售;在廟市出售的《石头记》是:《最早77回石头记》、《转让80回石头记》和《最早80回石头记》三种。前两者由曹家抄写出售,分别是伪造《列藏本》和《蒙府本》时使用的底本;后者是由书摊老板出售,《戚序本》、《甲戌本》、《舒序本》和《郑残本》等伪造时,都是使用这个版本[7]。在古伪本里,没有采用现有《庚辰本》做底本的,它就是现有《庚辰本》没有正式发行的证明。
再说,现有的《庚辰本》是一个残缺补纳本,至少缺失了24个章回;是近代人按照《戚序本》补抄的(详细论证请看文章[7])。洪昇能按照《戚序本》补纳吗?《戚序本》在洪昇死后大约87年才出现哩!
也许土先生会说:洪昇当初写《庚辰本》时,这些回目都有,在后来迷失了。那么在《庚辰本》第7、27、55、73、74、89、90回,探春的丫鬟的名字叫“侍书”,为什么《甲戌本》和《己卯本》的探春丫鬟却叫“待书”呢?如果说“待书”的叫法是洪昇的最初命名,那么他为什么在《庚辰本》要改成“侍书”,而且所改的名称居然与《程甲本》相同呢?按照土先生的说法,《程甲本》(1791年发行)是曹雪芹发展起来的,但两者的修改方法怎么变成了一样,都变成了“侍书”呢?
(三)《甲戌本》:
1)土先生在文章[3]中说:洪昇创作《红楼梦》第二阶段发生的时间在:洪家"天伦之变"的家难还没有发生”。而洪昇的第一次"家难"是"天伦之变",发生时间在康熙十年前后;它与《甲戌本》完全对不上号。《甲戌本》第一回写道: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 其照片如下:
图3 《甲戌本》第一回的照片
这里明明写的是“甲戌抄阅”,这也是最早出现的《石头记》命名为《甲戌本》的原因,而康熙的甲戌年是康熙33年。它与土先生说的相差33-10=13年多,这种大于13年的误差是不是太大了!
2)《甲戌本》的第25回是由《庚辰本》和《甲辰本》两者的内容编辑而成[9],据土先生划分:《甲辰本》起源于曹雪芹的《红楼梦》,洪昇在创作自己的《甲戌本》时,又如何能够拿到60年之后才出现的《甲辰本》呢?这恐怕比“天方夜谭”还要荒谬!
3)更加荒谬的是:洪昇在疲于奔波的过程中,居然抄写《甲辰本》的双行夹批(写在小说的正文之中),当成眉批抄写在《甲戌本》上。例如:
(1)第一回: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2)第五回:
欲出宝钗便不肯从宝钗身上写来,却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行文之法又一变【体】。(注:洪昇将“体”字多抄了,导致不通)。
这些都是《甲辰本》中的双行夹批,怎么摇身一变,成了《甲戌本》的眉批!?
4)还有许多现象,土先生也是无法解释的。比如:《甲辰本》第一回独有的两大段异文:“十年辛苦不平常” 的七言八句诗和“顽石遍美玉”、为什么在后面改写《己卯本》和《庚辰本》时全部删去呢?而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我国出版的《红楼梦》里,大都印出这两大段异文等等。
篇幅所限,其它的问题以后再分析。从上面的论述,足以说明:洪昇根本就没有创作过《红楼梦》,他家里也没有保存过《红楼梦》,他带给曹寅看的的确不是《红楼梦》书稿,而是他的诗稿“稗畦行卷”。土先生具体指明:洪昇创作了《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也是属于没有根据的猜测!
陈熙中、梅節等先生从曹寅等人诗句的原件,本文从《红楼梦》的实际情况,由外到里,都确证了土先生采取错乱时间和空间的方式,进行胡编瞎写。他进一步明确提出《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是洪昇创作的,而这三部作品的实际情况正好暴露出土先生在欺骗广大读者和购书顾客,是不是自己枪毙自己?
上面对土先生部分著作的分析(其它在以后将专门评论)充分表明:土先生的《红学》研究和著作脱离《红楼梦》的实际太厉害;抓住一点,就东拉西扯,天南海北的编辑资料一通,洋洋大篇;请问:土先生您二百六十万字(居然是曹雪芹《红楼梦》的一倍多!)的《红楼梦》著作,有多少是经得起《红楼梦》实际情况的考验?对了解《红楼梦》真相又有多大的实际作用?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梅節:謝了,土默熱紅學!,红楼艺苑,2006-5-7
[2] 土默热:《红楼梦》成书过程纵横谈,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7-4-27
[3] 土默热:《红楼梦》作品的结构性缺陷是怎样形成的,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7-6-8
[4] 逍遥子:《后红楼梦序》
[5] 安晓玲:新探红楼(18):拙劣伪造的《已卯本》(一)、(二)、(三)
[6] 安晓玲:《红楼梦》的重要新发现(1):《庚辰本》第八册是原始手稿
[7] 安晓玲:《红楼梦》重要新发现(3):现有《庚辰本》残缺约24个回目
[8] 安晓玲:新探红楼(16):“甲戌本”属高手的伪品(一)、(二)
[9] 安晓玲:新探红楼(74):再论《甲戌本》是伪本(三)
[10] zgb132zjb:由《红楼梦》避讳问题引出的隐情,百度贴吧,2010-6-13
[11] 土默热红学:互动百科,
[12] 陈熙中:立足于无知的“考证” ,红楼艺苑 - 百家争鸣,2006-05-1
-全文完-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