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全球变暖之故,还是人间燥热使然。江南已经很难再看到雪了。
家住南方,住在那个被人称之为梦里水乡的地方。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让多少北方之客动容,为之倾倒。爷爷经常说,这水乡要是下点雪才更好看呢。那青砖石瓦,颓墙鹅卵,庭院深深,茂林翠翠,幽幽小路,潺潺流水----到处都裹着一片白色。这南方的雪不像北方的,东北的雪有三尺之深,下雪时寒风刺骨。但江南的雪永远只像美女的口红一样,轻轻的的抹在古镇之上。
下雪的江南永远飘着悠扬的小曲,人们来来往往,却永远不会匆匆忙忙。“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吟着这首小诗,驻足桥上,凝视这对面阁楼上正弹着琵琶的歌女,小桥下飘过一只只乌篷船,船上的书生吟诗作画,喝酒聊天。岸边姑娘们连连捶打着水中的衣物,唱着那一支支悠扬的小曲。上学路上和浣衣姑娘打声招呼,在桥头买个茶叶蛋,再在河边唤上一只乌篷船,和船夫谈好价钱,便登上小船,站在船头,望一眼琵琶女,听一曲《蝶恋花》,不觉感到天上漂来几片雪花,便拉紧了衣领,望着这芊芊细雪,吟着那千古诗词。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却把杭州做汴州”
确实,东晋与南宋偏安江南,不正是被这江南之景,江南之雪所迷住吗?正是江南,才会有了李煜的“一江春*像东流”;也正是江南,才会有了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一批文人成就了江南的美景,而江南的美景却成就了他们的梦。
而今我们却连江南的一点雪也见不到了。鲁迅在《故乡》《社戏》《祥林嫂》之中所描绘的江南美景却或许只能出现在梦里。
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工厂冒着浓浓巨烟。乌篷船还在,阁楼还在,但仅仅是个摆设,那船上再也见不到那文弱书生,那谦谦君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昂头挺肚的领导,一个个涂脂抹粉的后现代美女。阁楼上的琵琶女不见了,岸边的浣衣姑娘消失了,连桥头卖茶叶蛋的也被城管赶走了,古镇的上空漂的不再是雾气,而是粉尘与二氧化硫,一曲曲《蝶恋花》也换成了抑扬顿挫的《洗涮涮》。
现在真的有点后悔,后悔小时候下雪的时候没有好好看一下这雪景,本以为这雪景永远都有,时间还长着呢,还怕看不够,但现在却再也看不到雪了,再也看不到江南了。连梦里下雪的江南都是模模糊糊的。
一座座后现代化的高楼在把这座古镇淹没,一对对充斥着铜臭味的游人在打破这古镇的千年宁静。更可怕的是,那充满着功利主义的思想污染着古镇人的那颗淳朴善良的心。到处是废水,到处是垃圾,到处是乌烟瘴气,到处是尔虞我诈,连那梦里的江南也都不复存在了。
睡在那柔软的席梦思上,开着空调,看着电视,唱着ktv,敲着鼠标键盘,这一切本没有错,但是我们忘记了那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忘记了下雪的江南,难道不该背上千古骂名,
记得钱文忠教授曾说过一句话:“文化有什么作用,我真的不知道,但如果没有文化,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一切我是深深清楚的.”
在后现代的今天,人们已经找不到自我。身处这个喧嚣的世界中,连求得片刻宁静都变得很奢侈了。真的好想再看看江南的雪,再回到那个青砖石瓦,小桥流水的世界……
-全文完-
▷ 进入诺楠语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