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上党——找寻散落的成吉思汗后裔
800多年前,一个令世界颤栗的彪悍的游牧民族崛起于漠北草原,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率领下,征战四方,所向披靡,迅速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元大帝国,孛儿只斤家族也随着帝国的攻伐而走遍中华大地。14世纪中叶,在大明北伐军的强力打击下,曾经叱咤风云的蒙元帝国轰然倒塌。一部分蒙元皇族随顺帝北遁,退出中原,重归大漠;一部分皇族隐姓埋名,销声匿迹——中国历史在一遍遍重演:每当王朝更迭时,显赫一时的先朝皇族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延续自己的血脉。岁月悠悠,时光荏苒,留在中原的孛儿只斤后裔究竟藏身何方?在山西长治,就有孛儿只斤家族后裔传世。只不过,他们已不是蒙古族,不说蒙语,不姓孛儿只斤,完全融于汉族之中。这是元朝皇族后裔散落于冥冥神州的一个缩影。
一
潞商是赫赫有名的晋商的杰出代表,是早期晋商的一支劲旅,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公元2006年,长治郊区在小寒山下中村发现精美的潞商豪宅——申家二十四棋盘院,为研究潞商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重见天日”的珍珠顿时发出耀眼的光芒。但大多数人或许没有料到,中村申家大院的始祖申十三却是元皇族后裔。有关申家大院的宣传资料称,申氏为炎帝之后(此种说法过于草率),在明初从潞城天贡村迁入南村,后迁中村定居。自始祖申十三开始,现已繁衍到第二十一代。资料明确指出,中村申氏源于潞城天贡村。不仅如此,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一些申氏后人根据家谱、墓志铭等记述,均把申氏起源指向同一个目标——山西潞城天贡村,并不断有申氏后人到天贡问祖寻根。
在著名的上党古战场三垂岗东麓,静静地延展着一个千年古村,这便是潞城的天贡村了。明清时期,伴着潞商的崛起,天贡村也富甲一方。驼帮马队频繁出入,白花花的银子累积起巨额的财富。据天贡申姓后人讲,申家大院如果不毁,晋中的乔家大院都比之逊色。村中曾有坚固的城堡,四座城门都用巨石垒砌,可见当时申家的实力。一些村民的门前、院落任意丢弃的石柱、石础、石板、石鼓等向人们默默诉说着天贡往日的富足。据查,今潞城、平顺、郊区、襄垣、黎城、壶关等县市区一些申姓族人均源自天贡。
几百年来,在申姓族人中一直流传着一段凄美的“打锅申”的故事,也称“大锅申”、“铁锅申”、“沙锅申”、“罗锅申”、“铜锅申”、“锅片申”、“曰改申”等,版本不同,而说法相似,其实都是一回事。综合各种不同的版本,就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元朝时,有一位叫曰璟的人,是元顺帝的叔叔,初封晋王,改封潞王。曰璟有儿子18人,女儿6人,民间称“九胎十八子,三胎六枝花”。曰家是一个大家族。在元朝行将灭亡之际,就藩潞州的曰璟举家避难天贡村。时战乱频仍,大明北伐军攻势正盛。曰家紧急召开家庭会议,决定在“曰”字上加一笔, 改为“申”姓(取上顶天,下立地,誓与天地共春秋之意),隐姓埋名;又把大铁锅、大铜锅各一口砸成若干片,主人各拿一铁锅片,仆人各执一铜锅片,作为以后认亲的凭证,随之四散逃命。
据《申家家乘》等多部族谱考证,河北沙河县三王村申姓为曰璟长子后裔,河北永年县申庄村申姓为曰璟四子后裔,河北武安矿山村为曰璟七子后裔,在河北涉县段曲村、江苏吴县、山东福山县、山西潞城天贡村、河南等地均发现有曰璟十八子后裔,迁入中村的申氏始祖申十三就是曰璟的第13个儿子。
“曰改申”的故事是根据申氏家谱、墓碑、申氏后人口头传说整理的,应该说,不是完全的历史真实,也是七八分的历史真实。诚然,有些情节可能是误传,但能折射出真实历史的影子。现逐一剖析:
其一,河北沙河市三王村申氏祖坟(清宣统三年立)石碑(正面刻“申氏祖茔”,背面刻“故元潞王太始祖璟公墓志铭”)记载:申氏始祖璟公“为元皇裔,实小子王之从堂季父,而元顺帝同胞叔也,初封晋王,改封潞王,子十八: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临、文翰、文简、文瑞、文宪、文义……即俗传所谓十八公是也……顺帝北行抵和林,元裔杀戮殆尽,公藩潞乃携眷避兵屯留,而绛州,为存宗嗣计,故改曰姓申,折铜锅十八块。”河北永年申庄和涉县神头申氏祖茔碑文则和三王村碑文雷同,说明“曰改申”故事不是孤立现象,再加上口头传说和申氏家谱,更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由于年代久远,故事出现不同版本或一些误传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关于曰璟的身份,有的版本说曰璟是元顺帝时丞相,有的版本说曰璟在朝中当大官,而查顺帝时几任丞相,无叫曰璟的。曰璟任丞相应是谬传,但在朝中当大官还是可信的。有人说,曰璟是元顺帝的叔叔不实,因顺帝之父明宗只有一弟,就是文宗图贴睦尔。但皇族成员多了,曰璟是元顺帝的堂叔也未尝不可。有人说,曰璟封晋王不确,因为元朝已有晋王。元世祖忽必烈的确封皇孙甘麻剌为晋王,但未就藩于晋(就象长治的明代沈王没有到沈阳就藩一样),而是就藩于“太祖四大斡耳朵之地”,代替北平王那木罕统领蒙古本土。甘麻剌祖孙三代嗣封晋王。元武宗天历年间,甘麻剌之孙八的麻儿间卜死于上都,晋王之嗣绝。所以,元末再封晋王,又改封潞王与先前封晋王并不冲突。元史专家周清澍根据史料中“元世祖忽必烈分赐太宗窝阔台之孙、阔出之子小薛大王牧地于潞州上党”的说法猜测申氏一族是小薛后代(也就是窝阔台之后),因小薛一族世居潞州。这样就能解释天下大乱时,为何曰璟家族没有跟顺帝回漠北——由于窝阔台系同托雷系长期争权夺力,回去怕也没好果子吃,于是选择了隐匿行踪,留在中原。
其三,关于曰璟家族破釜分宗,四散逃命的缘由,一说曰阁老在朝为官,受人陷害;一说为避亡国之难,免受迫害。显然,避国难更有说服力。
其四,曰璟家族既是元皇族,为什么不姓孛儿只斤而姓“曰”呢?有可能是曰璟久居潞州汉地,主动汉化改为汉姓的结果(就如同当年拓拔鲜卑改姓“元”),其18子的名字就带有明显的儒家气息。而为了和汉族有所区别,曰璟就选了百家姓中没有的“曰”姓。尽管改为汉姓,当地汉人还是知道他们身为元皇族的底细。由此,在蒙元帝国分崩离析时,曰璟家族又改姓申,以彻底隐瞒他们的元皇族身份,混于普通汉人之中,从而保全了性命。
文友秦采桑告诉我,她母亲就姓申,经常给她讲曰改申的故事。她姥爷家和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是一个祖坟。几年前,她帮亲友整理家谱,才知道自己是铁锅申的后代。如此看来,申维辰也是元皇族后裔。由申维辰而溯及上党申姓另两位知名人物——省委常委、省人大副主任申联彬和全国劳模、市人大副主任申纪兰,他们是否也是曰改申的后代呢?在dna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看似棘手的问题也变得简单。秦采桑的朋友——图们将军(蒙古族著名法学家、纪实文学作家,曾参与审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长子对她说,图们家的神龛里就曾供奉过一锅片。这表明蒙古族分家避难时有砸锅分宗的习俗。从历史上看,族人逃难分家时把吃饭用的锅砸成碎片以便日后团聚相认并非孤例,牛姓、郭姓等都有破釜分宗的故事,因为锅就代表着生计。
考申姓起源,纷繁复杂,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出自炎帝姜姓,以封国申为姓,有“东申”、“南申”、“西申”之分,山西申姓当属“西申”;一种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其中就包括蒙古族改姓申。
根据勘察,潞城天贡村(今分为西天贡和东天贡)之申姓应为两支——一支为炎帝之后,一支为元皇族曰改申之后。大体来说,西天贡申姓应为炎帝之后,东天贡申姓为曰改申之后。主要依据是,西天贡一申姓后人保存的申氏《世谱》(由清代翰林平顺人郭承恩修)称:“……乾隆间,宗人治田于颓岸,得古碣,乃北齐赵郡守穆,字显和者之志。志称,穆,壶关人,其十世祖以守郡因家于潞,四世历官,俱在元魏北齐之代。穆卒于北齐,以隋仁寿间葬壶关城北三十里三垂山东麓,其地即今潞邑西南十五里天贡村之北山崖。盖申氏聚族天贡旧矣。天贡明以前之世系无可考……”古碣者,想必就是《申穆暨妻李氏墓志》,魅力长治文化丛书《文明寻踪》有载。这段文字说明,申氏先祖之一的申穆曾任北齐赵郡太守,申穆的祖先也在北魏北齐做过官。那时,离蒙元入主中原还有700多年,当然申穆是炎帝后裔的申姓,申穆的后裔也就是炎帝后裔。上党自古以来就是炎帝活动的密集区,潞城也如此。现在天贡村周围的羌城、翟店、贾村等还有纪念炎帝的五谷庙,当地炎帝后裔多不足为奇。西天贡还有规模较大的申家祠堂,推断也是炎帝后裔的申姓祠堂。西天贡村西土岗则有庞大的申氏墓地,据说以前有石像生,今地面建筑只有两根冲天石柱和草丛中残留的碑座。墓地被毁后落下凹凸不平的大小土坑无奈地证实着世事苍凉。
到东天贡寻访时,一申姓后人所展示的族谱——《申氏家乘杨树堂》与西天贡的那部申氏《世谱》内容不同。这是一本近年来新修的族谱,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内中全部是对曰改申情况的收录,包括河北涉县、永年、沙河、武安等地有关申氏的族谱、墓志铭等。东天贡也有一小型的申家祠堂(现称佛堂,里面供一佛爷),门前有模样怪异的一对石狮(兴许能给人启示)。
西天贡与东天贡两部相异的申氏族谱表明,天贡村的申姓不同源,此申姓非彼申姓也。或许,东天贡曰改申后裔本身就明白,他们和西天贡的祖先是不同的。要不,东天贡怎么也要建一申家祠堂呢?如果两支申姓同源同宗,他们大可以有一个申家祠堂,到共同的祠堂拜祭共同的祖先就行了呀!也许,当初元皇族后裔曰璟正是在天贡村避难时,了解到天贡村申姓居多,才决定“以假乱真”,改曰为申的。一部分族人留居天贡的东面,就形成了后来的东天贡。
二
一个名曰魏村的普通村落,因一个罕见姓氏——孛姓族人聚居而显得不寻常。
孛姓族源,主要来自女真和蒙古孛儿只斤改姓。在蒙元时期,孛儿只斤一脉极尽荣华富贵,被誉为“黄金家族”。帝国倾覆后,孛儿只斤改为“孛、鲍、宝、包、铁、余、博、奇、罗、波”等30余个姓氏,都传承下来。如今,内蒙古、甘肃、山西、湖北、贵州、云南、台湾、香港等地均有孛氏族人分布。孛儿只斤有“孛儿基德”、“孛儿吉根”、“孛儿吉济锦”、“博尔济锦”、“博尔济吉特”、“博罗特”等多种汉译。清朝有名的孝庄太后就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姓“博尔济吉特”,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有说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总之,她是孛儿只斤家族后人。从这层意义讲,孝庄皇太后的儿子顺治皇帝既有满族血统,又是孛儿只斤家族后代。顺治皇帝往后的清朝皇帝,就含有满蒙血统,甚至有可能含汉族血统。
孛姓在全国都是一个少见的姓氏,但在长治北郊魏村却是第一大姓。在全村600多户60多个姓氏中,孛姓人口占到四分之一强。而且,散布在上党地区(如郊区、市内、长钢、潞矿等)的孛姓族人尽出魏村,甘肃、湖北、北京等地也有从魏村出去的孛姓族人。魏村实乃孛姓族人之聚居地或中转站。魏村孛氏家谱载第一代始祖为孛仕英,现已传至第22代。按每一代25~30年来计算,始祖孛仕英生活的年代为元末明初,距今600多年。那么,魏村孛姓来自哪里,缘何选择魏村安营扎寨,落地生根?除了家谱,在没有其他资料的条件下,一切只能在合理的推测下进行。
魏村孛氏家谱开篇便揭示了其身世及来源:“鼻祖讳□□□□□(此处毁,可能缺5—7字),乃大元之苗裔也。自陕而东迁婴城(今潞城),世居西乡魏村(原属潞城,今属郊区),盖一二代于兹矣。夫大元以蒙古入中国,统御华夏,为千载一时之遇。一时龙虎飞扬,风云际会,以成一王之治,以继大宋之续,为生民一代之主,几于百年实数定之。其后世之宗派绵延,支流继续,有至于万年,而莫□者矣。是为序。”遗憾的是,序言短了祖先的名字,但不影响魏村孛氏是大元苗裔的定性。
一幅孛姓族人由陕西东迁长治的画面在我脑海中闪现:元末之际,随蒙古军队从草原迁入陕西的一支孛儿只斤族人已在陕定居多年。身为皇族,他们丰衣足食,饥饱无忧。而一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明朝正在开国,北伐军已入陕西)打破了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台湾出版的《民俗曲艺?山西赛社专辑》(1997年)称:“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时元将领扩廓帖木儿尚据守太原抵抗,明北伐进军入山陕,战事主要在雁门、大同一带进行。至十二月,徐达等平山西,扩廓帖木儿走甘肃,元顺帝逃往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元在全国范围内统治结束。在战乱中,蒙元部族家属后裔大多流落在山西境内,按降附之人的家属编入乐籍。”面对劫难,当时的蒙元后裔只能想尽各种办法逃命。其中,在陕西的这一支孛儿只斤族人或东进入山西等省,或西向至甘肃等省,被迫流徙各地。亡命过程中,既要保命,又想不忘祖先,他们便改汉姓“孛”。族人中有一叫孛仕英的,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几经周折,最后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长治魏村居住下来(或参与了明政府组织的洪洞大槐树移民而至魏村),成为孛氏东迁长治的第一代始祖。在魏村繁衍两代后,天下已经安定,形势趋于平稳,孛姓族人开始修家谱,并规定了辈字排序,第三代为“景”字辈,第四代为“从”字辈,第五代为“仲”字辈,第六代为“拱”字辈……现代长治的孛姓名人主要有孛隆铭、孛金花等。孛隆铭,版画家。孛金花,远近闻名的中医。
据厦门《海峡导报》(2010.4)一篇名为《此老孛非彼“老婆”也》的文章报道:
在湖里销售汽车滤清器的孛全胜今年53岁,他的朋友们都管他叫孛哥,而不是按同事习惯称“老孛”。为什么呢?孛的音为bo,老孛,老伯?“大家都觉得喊我老伯很吃亏,哈哈!”
……
“我出生于山西长治魏村,但我18岁就走南闯北,直到现在,除了亲戚之外,还真没遇到同姓的。”孛全胜说听家里的老人讲,魏村的孛姓族人系成吉思汗三弟之后,早年从内蒙古赤峰市迁到山西长治。“据说我们最原始的家谱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呢。”虽然自己在户口簿上被认定是汉族,但孛全胜依然认为自己血管里流淌着草原英雄的血液。
因为下乡、当兵、转业等因素,孛全胜的户口迁了七八次,每次工作人员都将他手写的“孛”默认为是“李”或者“索”;上世纪70年代,孛全胜不管是考驾照,还是到银行办业务,电脑都敲不出他的姓来。甚至上世纪80年代办第一代居民身份证时,孛全胜的姓还是用手写的……
如果孛全胜所说情况属实,魏村孛氏家谱中缺损的先祖名字就应为“孛儿只斤?帖木哥”(成吉思汗的三弟)。进一步分析,孛全胜听家里老人讲孛姓族人从内蒙古赤峰市迁到山西长治的说法与魏村孛氏家谱中所说的自陕而东迁婴城并不矛盾。孛姓既然由孛儿只斤改姓而来,当然最初源于蒙古草原,后迁陕西,再迁山西顺理成章。魏村孛姓始祖孛仕英只是孛姓东迁长治的第一代始祖,并不是孛姓的最早始祖。
三
上中学时,曾骑车到壶关玩。由市内出壶口不远,路边有一古庙,庙门上方清清楚楚地刻着“元帝庙”三个大字。进庙观赏,塑像皆毁,似作过学校。后来知晓,古庙所在的村叫罗家庄(分大罗和小罗),行政划分属郊区老顶山镇,乡镇未合并前归壶口乡。
之所以旧事重提,是因为罗家庄可能也是孛儿只斤族人的一个聚居地。猜想的灵感有二:一、前文提到,孛儿只斤后人有改姓“罗”的;二、罗家庄有“元帝庙”。
河南《东方今报》(2010.4)《林州一家族或是成吉思汗后代 逃避追杀隐姓埋名》一文写道:
……在河南安阳林州市,有个姚村镇申家岗村,在这个村子里,凡是申姓的村民,都坚持一个习惯——用多种形式纪念成吉思汗。
在村里,建有一座元帝庙,每逢节日,村民都会到元帝庙前祭“先祖”,而这正是根据数百年流传下来的祖训执行的。每年清明时节,申氏一族必须要为祖先和亲人上坟。
在这个申家岗村,申姓人占了全村大半,在村里上了岁数的申姓人的家里,不少家的客厅正面墙上,都贴着一张显眼的男子画像,画像标明男子是“成吉思汗”。
据村里人讲,画像都挂了几十年了,每天早上,家里的长辈都要站在画像前行注目礼“几分钟”……
相信阅毕上述新闻,大家就会明白罗家庄有“元帝庙”的涵义了。而猜想终为猜想,若想证实必须拿出确切的证据,诚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弄清两个问题:一、罗家庄罗氏是否由孛儿只斤改姓而来,是否有异常的习俗;二、罗家庄的“元帝庙”到底供奉何人?是元朝皇帝?还是玄武大帝?因为元帝庙也可能是玄帝庙,乃道教庙观,清代为避康熙帝之名玄烨而改称元帝庙。
到目前为止,尚不能得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罗家庄村中一些老人也不知其详。
结语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民族融合的脚步从来就未停止,包括上党在内的山西从来都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王朝争夺的前沿地带,也是民族融合的活跃之地。放眼亚欧大陆,可以肯定,当今的很多民族身体内或多或少地流淌着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已经消亡民族的血液。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主要表现便是少数民族汉化。成吉思汗散落在上党的后裔,正是民族融合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因为民族融合,提升了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因为民族融合,世界丰富而多彩!
-全文完-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