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七评土默熱红学:两者对比安晓玲

发表于-2010年10月26日 早上9:26评论-0条

七评土默熱红学:《红楼梦》与《长生殿》对比

安 晓 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一、《红楼梦》和《长生殿》的故事比较

《长生殿》剧情的概况如下:

唐明王发现宫女杨玉环才貌出众,于是册封为贵妃,两人对天盟誓。他从袖中取出金钗钿盒,赐于杨玉环作定情信物(即“赐盒”)。明皇因爱虢国夫人不施铅华的淡雅之美,特命她到望春宫陪宴并留宿。杨贵妃知悉后,醋性大发,言语间触怒了明皇。明皇一怒之下,命高力士将她送归相府。此后,唐明皇坐立不安,后悔不已。高力士将此情景报与贵妃。杨贵妃遂剪下一缕青丝,托他献给明皇。明皇见发思情,命高力士连夜迎接她回宫,两人和好如初。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

自此,三千宠爱,集于杨妃一身。唐明皇为她,不惜劳民伤财,从海南运来荔枝。安禄山反叛,唐军节节败退。唐明皇奔逃蜀中避难;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要求杀杨国忠,更逼杨妃死。唐明皇无奈,被迫赐杨妃自尽。明皇自此心灰意冷,传位于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唐明皇以太上皇身份自蜀中归来,仍是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八月十五夜, 杨通幽引太上皇魂灵来到月宫与杨玉环相会。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玉帝传旨,让二人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

而《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故事如下:

林黛玉在约七八岁寄居荣国府,同贾宝玉耳鬓厮磨,建立起感情。黛玉深深爱上宝玉,但宝玉对她的依恋较差。

贾宝玉之所以有时与林黛玉谈到一块,原因有二:1)他俩从七八岁跟贾母同居,吃睡在一起;2)自幼支持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就只有林黛玉,非常对“这位不想读书、只讲闲逛、看风花雪月杂书的公子哥”宝玉的胃口;并非贾宝玉对林黛玉产生了文人墨客们所陶醉的浓厚爱情。第36回写道: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在第32回,贾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足见,贾宝玉觉得同林黛玉讲的来,是因为林黛玉支持他不读正书、游手好闲和不求进取。

因黛玉身体不好,性格不合群,贾府决定宝玉同宝钗结婚。由于爱情美梦破碎,黛玉心死而去世;在包办婚姻下,宝玉与宝钗结婚;二人之间没有爱情。就是黛玉和宝玉,自始至终都没有私下定情,互送定情信物和海誓山盟。两年后,贾宝玉考中第9名举人,接着出家。

从这两个的故事中,看不出有共同的地方。为了将《长生殿》和《红楼梦》两者之间的差别表达清楚,现列出表1来进一步说明。

表1 《长生殿》和《红楼梦》对比

【情 节】: 长 生 殿 【 红 楼 梦 】

1),【相恋人数】两人恋【三人恋】

2),【写作手法】古典爱情故事的老套子,采取隐瞒、粉饰和欺骗的手法美化男女恋人。【跳出老套子,采取写实的手法表现男女恋人的实情。】

3),【相恋过程】一见钟情—恋爱—结婚—分离—破镜重圆【宝玉同黛玉:恋爱—破灭

宝玉同宝钗:包办婚姻,只有宝玉在婚前对宝钗的爱恋】

4),【结 局】大团圆,属于喜剧【黛玉去世、宝玉出家,属于悲剧】

5),【大致情节】1,赐盒定情:唐明皇见宫女杨玉环美妙绝伦,册封为贵妃。两人对天盟誓,明皇将金钗钿盒赐于杨妃作定情信物。1,【暗恋:林黛玉住进荣国府,同贾宝玉从小吃住在一起,耳鬓厮磨,逐渐相互爱恋;但没有相互海誓山盟和定情信物。】

2,移情别恋:明皇又爱上虢国夫人,杨妃醋性大发,明皇一怒之下把杨妃贬回原籍。2,【希望破灭:宝玉迎娶薛宝钗,黛玉因爱情美梦消失而去世。】

3, 破镜重圆:事后明皇坐立不安,后悔不已。杨妃遂剪下一缕青丝,托高力士献给明皇。明皇见发思情,命人连夜接杨妃回宫,两人和好如初。3, 【 包办婚姻:宝玉和宝钗由父母操办结婚。婚前二人之间没有爱情,只有宝玉对宝钗的爱恋。】

4,妩媚争宠:杨贵妃新舞《霓裳羽衣曲》压倒梅妃《惊鸿舞》。自此,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4,【中举出家:结婚两年后,宝玉中举,接着皈依佛门。】

5, 赐死杨妃: 安禄山反叛,唐明皇逃奔蜀中避难。在马嵬坡,军士哗变;明皇无奈,只好杀杨国忠,赐杨妃自尽。

6,相思杨妃:平定叛乱后,明皇以太上皇身份自蜀中归来;仍是日夜思念杨妃,对她的雕像痛哭。

7,月宫相会:明皇死后,灵魂被织女星引到月宫与杨妃魂魄重逢, 同诉相思情。6),【“太虚幻境”主要是揭示金陵十二金钗正副册的成员以及她们的结局;对宝玉和凤姐的病危予以救助,使故事得以延续。在第116回,宝玉重游“太虚幻境”,相见的人不光是潇湘妃子林黛玉,还有死去的金陵十二金钗,如晴雯、凤姐、元春、鸳鸯、尤三姐等;而且宝玉同黛玉没说上话,就被轰了出来。

“太虚幻境”及其神仙在《红楼梦》中只起故事引导作用,对宝玉的爱情故事没有联系。】

8,大团圆:玉帝传旨,让明皇和杨妃二人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

6),【神仙故事】通过牛郎牵牛和织女天孙的努力,促使月主嫦娥同意明皇和杨妃到月宫相会。二人的魂灵(准确说,应该是元神)被引到月宫,重述旧情,被玉帝封为永久夫妻。可见,设置神仙故事是为了现实“有情人终成眷属”。

"月宫仙境"是明皇和杨妃别后重逢的场所。

从表中可以充分看出:《长生殿》和《红楼梦》的爱情故事根本就没有相同之处。前者讲述的是成年人的爱情纠角,按照我国古代爱情戏曲的模式创作;而《红楼梦》描述的是少年初恋,着重于写实。土先生硬要牵强附会地说两者的爱情故事相同,有关联,纯粹是为了鼓吹他的《土默熱红学》而故意编造的。

二、 “太虚幻境”和“月宫仙境”的对比

为了彻底揭穿土先生所鼓吹的:《长生殿》为李杨爱情编织了"月宫仙境",让月宫中的织女见证并升华了李杨之间的爱情和波折;而《石头记》中则为宝黛爱情编织了"太虚幻境",也让幻境中的"警幻仙姑"见证并升华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和纠葛。把《长生殿》的"月宫仙境"和《红楼梦》的"太虚幻境"完全等同起来,下面对两者进行具体的对比。

《长生殿》最后第50出叫“重圆”,部分台词如下: 

〔到介〕〔仙女〕玉妃请进。〔旦进介〕月主娘娘在那里?〔仙女〕娘娘分付,请玉妃少待。等上皇来见过,然后相会。请少坐。〔旦坐介〕〔仙女立月宫傍候介〕〔生行上〕。 

【品令】行行度桥,桥尽漫俄延。身如梦里,飘飘御风旋。清辉正显,入来翻不见。只见楼台隐隐,暗送天香扑面。〔看介〕“广寒清虚之府”,呀,这不是月府么?早约定此地佳期,怎不见蓬莱别院仙! 

〔仙女迎介〕来的莫非上皇么?〔生〕正是。〔仙女〕玉妃到此久矣,请进相见。〔生〕妃子那里?〔旦〕上皇那里?〔生见旦哭介〕我那妃子呵!〔旦〕我那上皇呵!〔对抱哭介〕〔生〕。 

【豆叶黄】乍相逢执手,痛咽难言。想当日玉折香摧,都只为时衰力软,累伊冤惨,尽咱罪愆。到今日满心惭愧,到今日满心惭愧,诉不出相思万万千千。 

〔旦〕陛下,说那里话来!

* * * * * *

【玉交枝】才到仙山寻见,与卿卿把衷肠代传。〔出钗盒介〕钗分一股盒一扇,又提起乞巧盟言。〔旦出钗、盒介〕妾的钗盒也带在此。〔合〕同心钿盒今再联,双飞重对钗头燕。漫回思不胜黯然,再相看不禁泪涟。

* * * * * * *

〔仙女〕月生娘娘来也。〔老旦上〕“白榆历历月中影,丹桂飘飘云外香。”〔生见介〕月姐拜揖。〔老旦〕上皇稽首。〔旦见介〕娘娘稽首。〔老旦〕玉妃少礼,请坐了。〔各坐介〕〔老旦〕上皇,玉妃,恭喜仙果重成,情缘永证。往事休提了。 

【江儿水】只怕无情种,何愁有断缘。你两人呵,把别离生死同磨炼,打破情关开真面,前因后果随缘现。觉会合寻常犹浅,偏您相逢,在这团圆宫殿。 

〔仙女〕玉旨降。〔贴捧玉旨上〕“织成天上千丝巧,绾就人间百世缘。”〔生、旦跪介〕〔贴〕“玉帝敕谕唐皇李隆 基、贵妃杨玉环;咨尔二人,本系元始孔升真人、蓬莱仙子。偶因小谴,暂住人间。今谪限已满,准天孙所奏,鉴尔情深,命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如敕奉行。” 〔生、旦拜介〕愿上帝圣寿无疆。〔起介〕〔贴相见,坐介〕〔贴〕上皇,太真,你两下心坚,情缘双证。如今已成天上夫妻,不比人世了。

* *:从上面可以看出:"月宫仙境",的确是明王和杨妃爱情的见证和升华,最后在月宫被玉帝封为永久夫妻。那么,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到“太虚幻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请看下面:

在《红楼梦》第116回,宝玉重游“太虚幻境”中写道:

那侍女说:“站着候旨。”宝玉听了,也不敢则声,只好在外等着。那侍女进去不多时,出来说:“请侍者参见。”又有一人卷起珠帘。只见一女子头戴花冠,身穿绣服,端坐在内。宝玉略一抬头,见是黛玉的形容,便不禁的说道:“妹妹在这里,叫我好想!”那帘外的侍女悄叱道:“这侍者无礼,快快出去!”话犹未了,又见一个侍儿将珠帘放下。宝玉此时欲待进去又不敢,要走又不舍,待要问明,见那些侍女并不认得,又被驱逐,无奈出来。心想要问晴雯,回头四顾,并不见有晴雯。心下狐疑,只得怏怏出来,又无人引着。

* *: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宝玉在“太虚幻境”虽然见到了林黛玉,但对方未搭理他。不但没有双方共诉相思情,同洒爱恋泪,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宝玉被稀里糊涂地从“潇湘妃子[gong]”轰了出来!各位说说:《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和《长生殿》中的“月宫仙境”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但土先生却非要欺骗读者,一再强调两者在爱情上起着完全相同的作用。从而证明《红楼梦》和《长生殿》都是出自一个人之手,即作者都是洪昇。

三、 土默熱不了解《红楼梦》的创作宗旨

上面的对比,也充分说明土默熱先生对《红楼梦》的写作宗旨和手法不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通过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已经清楚的阐明他的观点,声明他描述爱情的方法和一般不同。

在《庚辰本》和《列藏本》的第一回写道:

至若佳人才子等书, 到有千部同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那(几)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戏中之小丑。然且环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者自相矛盾,大非情理之话。忽离忽遇,满纸才子淋女、子建、父君、红娘、小玉等通熟套之旧绝。……(石头记)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正因为曹雪芹着重“实录其事”,不像古代的爱情故事的老套子,美女一定样样好,一叶遮百丑;俊男美女在一起一定合得来,必定幸福美满。客观实际情况是:美女自幼因自己的长像出众而自豪,存在强烈的优越感;因而她们的个性强、脾气大。要和她相处,必须谦就、忍让,甚至当牛做马。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打破常规的描写,写出林黛玉的许多毛病,向青少年示警!如:

1)第7回: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 :“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2)第8回: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 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3)第8回:"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你这算了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4)第20回:宝玉忙跟了来,问道:“好好的又生气了?就是我说错了,你到底也还坐在那里,和别人说笑一会子。又来自己纳闷。”黛玉道:“你管我呢!”宝玉笑道:“我自然不敢管你,只没有个看着你自己作践了身子呢。”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宝玉道:“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林黛玉道:“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宝玉笑道:“要像只管这样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黛玉忙道:“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宝玉道:“我说我自己死了干净,别听错了话赖人。”这里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

5)第27回: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6)第94回:(紫鹃)自己啐自己道:"你替人耽什么忧!就是林姑娘真配了宝玉,他的那性情儿也是难伏侍的.宝玉性情虽好,又是贪多嚼不烂的.我倒劝人不必瞎操心,我自己才是瞎操心呢.从今以后,我尽我的心伏侍姑娘,其余的事全不管!"

7)第108回;贾母道:“你林姐姐那是个最小性儿又多心的, 所以到底不长命。”

还有一些,请看拙文[2]。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这种描写,冲破了我国古代爱情小说和戏曲的常规,舍弃了欺骗和粉饰的描写手法:只写,甚至故意夸大恋人之间的美好和融洽的一面。曹雪芹的这种创作手法与洪昇在《长生殿》中描写明皇和杨妃之间关系的手法明显不同,甚至背道而驰。洪昇在《长生殿》中基本上继承了我国古代爱情小说戏曲的通用模式:一见钟情—→海誓山盟,互送定情信物,私定终身—→波折或分离—→有情人终成眷属。当成了“眷属”之后 ,两人的种种凄惨的场面则只字不提!笔者不是在危言耸听,可以文学语言来证明。在文学上形容夫妻和睦的常用词是“相敬如宾”。这就是说,所谓的海誓山盟、“没有你、我就不能活”的“恩爱夫妻”只不过将对方当成客人而已,连好朋友都不是!

《长生殿》的爱情老套子在《红楼梦》的宝玉—黛玉—宝钗之间根本不存在,怎么能说《红楼梦》和《长生殿》很相似,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呢?一个热衷于讴歌“古典爱情通用模式”的戏曲家洪昇岂能像曹雪芹那样,成为“反欺骗和粉饰爱情描写”的先锋吗?

土先生在文章[1]说:“对《长生殿》传奇和《石头记》小说两部作品的至情主题、神话架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悲剧结局以及遣词用语、独创概念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比对研究,从而得出《石头记》确实是仿效《长生殿》……两部作品出自洪昇一人之手的结论”。

这些说法并没有在《红楼梦》中看到,从上面对《长生殿》和《红楼梦》的具体对比中,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两者没有共同之处。足见,土先生所做出的结论纯属无中生有的臆猜!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土默热:两部专写“钗盒情缘”的扛鼎力作——《长生殿》与《石头记》渊源关系再研究,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8-3-8

[2] 安晓玲:新探红楼(50):贾宝玉娶林黛玉没有好下场(一)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子午书简点评:

作者的系列红学论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视角、新观点,使我们对红学有了更深的认识。谢谢作者的治学精神。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