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说到怀旧,意味着人生已到中年以上。否则,一是无旧可怀,二是不到这个年龄的结构,及时怀旧量也怀不出什么味儿。
我专门查找过一些资料,按照职业生涯大抵把人生划分为试探阶段(二十五岁以前)、创立阶段(二十五岁-四十五岁)、维持阶段(四十五岁-六十五岁)、衰退阶段(六十五岁以后),我想这是有道理的。
试想,人生在二十五岁以前,基本属于被现代称为的“啃蚁族”,一律依靠家庭供养,偶尔有一些如我等贫家小户之家,就算是能够自食其力,但大都勉为其难,衣食无着之时,还是得求助父辈经营的家庭背景、亲戚朋友、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提携,加上娶妻生子等人生必需之事搅扰,就是想给自己定个未来规划也只是纸上谈兵、冰上作画,颇有望梅止渴的意境。到二十五岁以后,随着家庭关系的日益牢固,还有自己构建的社会网络也开始慢慢发挥扶助作用,逐渐让自己感到时时都有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家庭生活的开支总得有个来源。于是,个人人生便自觉不自觉的开始努力奋斗,或为事业,或为生存。
这时,人生进入到成熟的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仍是自欺欺人的骗局。所谓的“为”,事实上还是为了生计。
说道生计,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了。因为人生走到开始谋求生计的阶段,算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强食弱肉”法则开始大肆布局,智慧也随之大行其道,人生价值的体现慢慢拉开距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十五岁刚过的人生基本都是“小人”,什么是利益最大化,什么就是风靡流行的行当,想做官的请客送礼不停,想经商的游走江湖不停,个个都朝着“明天,我要做太阳”的目标挺进。
于是,经过五年至十年的摸爬摔打,也就是圣人所说的人到“而立之年”左右,少年老成者有之,身居高位者有之,鼻青脸肿者有之,腰缠万贯者有之,身无分文者有之,背负重债者有之,郁郁寡欢者亦有之。这时,大家终于明白了一个真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此时,痛定思痛。改变命运的触须开始在每个人的身上恣意蔓延,伴随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相互拆台的伎俩陆续登台献艺一试高下。结果,十几年江湖的刀光剑影,隐藏了斑斑血迹,留下了几声长叹!
长叹过后是怀旧。怀念过去那些精彩的片段和辉煌的瞬间;怀念那些助己的贵人和贴心的朋友;怀念那些拆台的同事和阴损的过客。
慢慢地,怀旧成为人生的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家都知!
-全文完-
▷ 进入孙传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