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两本书,迈开步伐走进课堂。众高校里的这一道风景,下周起将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消失。该学院日前规定,学生上课必须背书包。学院学工部部长冯正广说,要求学生背书包进课堂是学风建设中的一部分,希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更在状态。(10月14日《华西都市报》)
此消息一出,引来一番热议。从执行情况来看,新规实行第一天 95%大学生背着书包进课堂。背书包,已经成了校园里面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给予此进行学风建设的良苦用心我们理解,但背不背书包与学风建设有没有必然关系,实在是让人费解。背上了书包,里面装上书本、笔等学习用品,就能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出台“背书包”的规定,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么一种说法:“以前,一些学生夹一本书,不带笔记本和笔,一甩一甩地就来上课,很没有学生的样子,完全不在学习状态。”学生的样子究竟是什么样子?恐怕没有确切的定义。难道真正的学生样子就是强制要求背上书包,统一要求如何如何吗?
大学生样究竟是种什么样子,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生?中国的人本教育实践家黄怀宁提出了“四大”理论,分别是“大专”、“大德”、“大识”、“大为”。他在解释“大为”时说,“所谓大为就是指能自已主导自己的行为,不再像在中学那样对父母对老师俯首贴耳,不再是为了分数为了那根独木桥而战,为了教材而战,而是用行动来表达一切。你的生活不再是纯程序化的,在大部分情况下你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作自己的主人,也就是说你现在就可以向着个人实现的人生总目标奋进,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业在学后成。”
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出台一些让学生严格遵守的规定本也无可厚非,但在全社会极力呼唤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只为了一道风景,而不去在培养“四大”学生上花工夫,一场作秀也许只会成为另一种华而不实的笑料罢了。
-全文完-
▷ 进入家住府河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