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眼中的范曾先生无事梧桐

发表于-2010年10月30日 晚上9:11评论-1条

1971年我在天津蓟县的一个小村庄出生,从儿时起就喜欢画画,时常趴在土地上用手指勾画着连环画里的各色人物。好像十一二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村里放露天电影,我和几个小伙伴老早就坐在银幕前,盼着快点放映。电影终于开始了,第一个是记录片《画家范曾》,银幕上画家拿着毛笔,三下两下就画完了一幅人物画。那天晚上放了三部电影,激烈的战斗争片我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唯独画家画画的情景让我激动不已。第二天早晨,我和妈妈要了两毛钱,到村里的小卖部买来毛笔和墨汁,然后急不可待地在旧作业本上画了起来。小伙伴为这件事经常嘲笑我,说我也做梦当画家。

1989春天,我出人意料地考上了天津市师范学校美术班。农村的孩子来到大城市读书,眼前的一切是那么地陌生,又是那么地眼花缭乱。那时走在天津市区的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范曾先生的题字,有商家店铺的招牌,也有事业单位、机关学府的牌匾… …古文化街的多家画廊里也挂满了范曾画作的仿品,由此可见,当时范曾是天津家喻户晓的书画家。这一年的暑假,我回到家里,闲来无事便到二姐工作的工艺厂里玩儿。她们正在加工一批叠层石砚台,每个砚台盖上都要手工刻上“万古奇观,引我遐思”八个字。正巧那几个字是范曾先生题写的,我惊异地问二姐这几个字的来历,她说这个工艺厂隶属于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管理所,前几天范曾和市政府的领导来到所里,他现场题写了这几个字。二姐说她看见范曾了,她说范曾看起来很年轻,也就三十多岁的模样,她说范曾很潇洒,和普通老百姓说话很客气。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江东第一风流才子吧!我非常喜欢范曾先生题写的这几个字,便临摹了一张贴在家里的墙壁上,不时地揣摩这几字的妙处。

1991年的一个晚自习上,班里的同学们有的聊天,有的看书,我呢,一边听着收音机里天津广播电台的《马三立传》,一边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马三立传》播完一段后,一个男播音员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里:“著名画家范曾先生出走法国… …”这个新闻立刻引起班里的骚动,我当时也诧异极了。一些时日后,我到古文化街买元书纸,偶然抬头看见一个范曾先生题写的牌匾,令人惊异的是落款给涂抹了。我知道天津人为什么热衷于范先生的题字,既有欣赏艺术的,也不乏图名气的。听别人说范先生曾为南开大学捐了很多钱,东方艺术系的教学楼就是此款建成的。随后的几年里看不到范曾先生的新作了,直到1994年我才看到他新创作的书画(指印刷品)。

2008年四川大地震,国内的很多名人伸手援助,我的一个同事说起央视三套直播捐款现场的情况,她说一个叫范曾的老画家捐了一千万。一千万元人民币,对普通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对于范增先生来说是个可以创造的神话。我时常想,范曾先生能大起大落,大落大起,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特别是在政治上,能有这样经历的人确实少见。北宋的苏轼如何,我看也未必有范先生的智慧。

我一直认为范曾先生才华横溢,涉猎广泛。书画先不说,单单就诗歌散文方面就值得人钦佩,他的散文叙事性强,文笔流畅,读起来亲切自然,没有做作的感觉。传统诗歌方面,虽然鲜见于上乘创作(表现在书法创作上多书写古人诗词名句),但其深厚的理论底蕴也是令人叹服的。论范曾先生,不提及他的书画,那是不完整,范先生之所有是当今的名人,主要是因为他的书画。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受他人的左右。范曾先生的画选材符合人们的传统审美倾向,人物造型和表现形式也具有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意识,因此他的绘画才有广泛的审美群体和开阔的市场空间。范曾先生的书法别具一格,他的画法拓展到书法的笔法很成功,绘画造型中的线条粗细顿挫笔法,巧妙地演化成书法中的点竖撇捺笔法。总之范曾先生达到了书画同源的境界,是当代文人画成功的典范。当代的书画家很少能做到诗书画俱佳,绝大多数是只精通一种,真正能做到诗书画合而为一的便为凤毛麟角了。范曾先生虽然在诗词方面略逊色,但能做到书画合一,这是难能可贵的。

范曾先生的人生道路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这也折射出他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婚姻使他成为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人物。我没有和范先生接触过,对他的生平事迹不是很了解,但我觉得他的传奇经历,对他在中国乃至东亚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范曾先生虽然是名画家,但他的作品千人一面,书法作品即使晚年小有变化,也不能出新意,没有老成的味道。不像颜真卿,字随人变,艺术是其人生价值及情感的一面镜子。范曾先生能成为中国当代红极一时的书画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范先生擅长宣传,用一个时髦的词汇就是“包装”,他善于利用各种媒体传播自己的书画艺术和人生信仰,这一点和赵本山有一曲同之妙。

范曾先生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前辈,是一位成功的书画家。这篇文章既不是对他的歌颂与炒作,也不带有恶意的诋毁,因为我和他既未谋过面,有没有利害冲突。小时候,我崇拜他,现在我又羡慕他,当然我是无法和他比拟的。不惑的我有时迷茫,有时颓丧,自己在绘画领域里挣扎了三十多年,仍然一事无成。偶然翻开《史记》,上面有一句话,“子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细想一下,很有道理,自己这半生好比在河里摸鱼,如果什么也捉不到,就当是游泳好了。

吴玉阳 2010-10-30于天津蓟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无事梧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是真人,就很难尽善尽美
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喜欢
自己也相当地欣赏起范曾先生来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一启示,让我也觉受益非浅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问好老朋友,天冷了,别忘了加衣!at:2010年11月01日 中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