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根扎三尺热土绿叶草根

发表于-2010年11月03日 晚上9:10评论-1条

国道连接渝东南和湘西,途中经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雅江镇。雅江镇有个一师一校的冷水小学。冷水小学南有神龙洞,前有冷水溪,后靠中寨坡,风景宜人。在该校执教的龙昌华老师,苗族,中共党员。他古道热肠,为人淳朴善良;热爱教育,总是以校为家。他在这里闯入教育大门,现在又以在这里辛勤耕耘为教学生涯的归宿。

他说,学校就是自己的家,学生就是自己的娃。他汗洒洪安大地,心系万千学生,根扎三尺热土,眼望首都北京。

在319国道冷水段的上面有水泥砖厂,在下面有火砖厂,人人发了财,可龙昌华看了不动心,他就是爱当“孩子王”,爱与孩子在一起,爱他的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

他从教38年,教绩卓著,荣誉也不少:1994年7月1日被评为“团队共创文明路”先进个人,2002年12月被评为县级先进教师,2002年12月31日被中共秀山自治县委评为优秀共[chan*]党员。这些荣誉,远远不及他在洪安的口碑。人们把他称作洪安教育片区教育事业的“拼命三郎”。为何拼命?一切为了山区的孩子。

为山区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拼搏,他在人生历程中留下了一步又一步闪光的足迹。足迹如根,深扎地下。

一、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1951年1月,龙昌华生于雅江贵平村冷水组一个苗族农家。在红旗下长大成人的龙昌华,1969年4月,与陈洪书一起创办了冷水民办小学。1971年4月,公社领导把他调去雅江公社广播站工作。一心热爱教育事业的龙昌华日夜思教,于1974年12月考入秀山师范,1976年8月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峨溶小学任教,一干就是三年。

1979年9月,由于峨溶镇的三溪小学缺乏教师,龙昌华主动请缨,前往三溪任教,接了别人丢下的即将“吹糠见米”的毕业班。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争着去,别人不敢接的班,他争着接;因为他认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这才是真正听党的话。他在三溪教书开始出名,所教班级班风好,学风正,每个孩子都努力,一个学期就毕业了,结果全部考入洪安中学就读初中。

在三溪,他既耕耘教学,也耕耘菜地。在办冷水民小前,他当过社员,在生产队劳动了两年,种地是个里手。于是,他主动在教学间隙为学校大种蔬菜,一有空时间就悄悄到菜地拨弄。他还给教室安装玻璃,修补教室门窗桌凳,粉刷老化难用的黑板。后勤主任要给他付报酬,他一再婉言谢绝。为此,洪安区教育办公室特地为此在三溪小学召开了后勤工作现场会。

学校办好了,龙昌华的家里却出现了困难。妻子彭兰珍怀孕,一人在雅江冷水家中,无人照顾。龙昌华每天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往返奔波,没有交通工具,步行里程每天都在45公里以上。他起早摸黑地走,从未迟到早退一次,从未耽误教学与种菜工作。

这样过了半年后,领导知道了,才动员他将爱人接到三溪小学,就近照顾。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夫妇俩一年只吃了一斤半油!然而,他对学生却出手大方。峨溶干塘田景兵,三溪覃方平两位同学家庭极为贫困,每期1.8元的学费都交不起。龙昌华知道了,主动从每月27.5元的工资中挤出一点钱为之代交。每当此时,彭兰珍总有些舍不得,但在龙昌华耐心的的开导下,她还是理解了、支持了。

1979年,女儿龙胜英出生,龙昌华有了一个“三人小世界”,但是他的心有大半颗放在学生身上。

二、率先垂范,迎来丰收日子

1980年9月,龙昌华被调到雅江小学任教一年,第二年由于工作需要,到离家5公里的小贵小学担任校长职务。在这里,龙昌华经历了十四个春秋。

当校长,不是当“官”了,而是责任更重了。龙昌华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他给自己定了“教好学生,以德育人,以身作则”的十二字准则,并请全校老师监督自己。

龙昌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而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全校团结紧,亲如一家人。龙昌华在学校办的墙报专栏上写了一篇文章《乐在深山沟,甘当老黄牛》,写了一副对联:“一支粉笔传道授业,两袖清风为人师表”,老师们看了,不认为是空喊口号,而认为这是龙昌华校长工作认真负责的写照,也包含了他对各位老师的厚望。

龙昌华每周上16节课,还要干校长职责内外的许多事情。1984年,他利用假期时间,走访了全校所有老师的家庭,拜望了所有老师的父老。民办代课老师杨秀华得到龙昌华的耐心开导、热心帮助、认真辅导,几经周折,总算以民师学员的资格考上秀师,后来取得了教师资格。

蔡向超老师患了重病,龙昌华与几个老师一起把他从小贵小学抬到雅江医院。龙昌华又亲自在医院护理了一个星期。

龙昌华的言传身教,使全校教师深受感动,自然而然地拧成了一股绳,大家工作起来,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周乐方老师生病三天没吃饭,还坚持上课。张先平在全校教师会上,宣誓般地说:“谁对工作不负责都不行,真是那样,我们就对不住龙校长,对不住自己。”

不论是当普通教师,还是担任一校之长,龙昌华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有成,天天向上。资助贫困生,是他教学生涯中一项铁的原则,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贵八组学生姚再发、王连攀两家家庭极为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一天只吃一餐饭。龙昌华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即一人承担起两个学生的全部学费。他在小贵14年,像这样得到他资助的贫困学生有据可查者可达百人,资助金额几千元。

在雅江小学期间,龙昌华家里仍然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由于用工资垫交了学生费用,不得不向同村民师杨胜金借稻谷200斤过日子。由于家中省吃俭用,生活开得很差,致使不满周岁的儿子患了营养不良症,住进了秀山医院。为了不影响工作,龙昌华每天往返秀山医院与小贵小学之间。6天后,由于无钱医治,只好将小儿抱回家中,几天后在家里夭折。

晴天霹雳,龙昌华的心都碎了,爱人彭兰珍更是哀声叹气,哭天喊地。若干年后回忆及此,夫妻俩的心都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假期到了,龙昌华抹去心上的失子之痛,把所有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去关心。他和小贵本地的教师一起,走家串户,上门家家动员有流失、辍学趋向的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又和往年一样,学生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小贵小学已从他去时的120人增至500多人。

期期学生人数超过上学期期末学生人数,期期少书;每个学期开学,龙昌华都要四处找书。为了节省学校的开支,龙昌华从小贵出发,步行到红岩、官庄、平凯、石耶、中坪、贵州九龙、湖南太平坝……没住旅馆,没开生活费,吃的是自己随身携带的烧红苕,没花学校一分钱,最终找齐了课本。

找书的历程,饱尝艰辛和乐趣。为此,龙昌华把他找过书的地方之地名串成对联,以作自我慰藉。对联曰:

九龙将军达车落水洞中和宝塔迎凤太平坝

四、愧对儿女,但对得起父老乡亲

龙昌华家收了养子龙胜俊后,全家有了4口人。但龙昌华全心全意爱校爱生,因资助了贫困学生而经常囊空如洗。龙昌华每次外出开会、出差、家访后回到自己家里,带给儿女的只是几朵野花、几个野果……孩子对他也只有这个最高要求,甚至有时他连这个最高要求也无法满足。看到别人的孩子吃、穿、玩、乐、戴那么多的享受,而龙昌华不能将这些给予孩子,他痛感自己愧对子女。但是一到学校,这些事又忘到了脑后。

1995年9月,因工作需要,龙昌华被调到家乡的冷水小学任教。工资调高和家庭压力的减小,更加大了他对贫困生资助的力度。

学生曾必山家庭发生很大的变故,父癫母离家,使他如像一个孤儿,住岩洞、喝山泉,吃生包谷、生洋芋。龙昌华得知后,立即把曾必山从岩洞接到家中,拿钱供他上学;把他送回家后,又送上生活费120元。在冷水村小,龙昌华资助的贫困生有三十多人。得到龙昌华资助的贫困生,学习都很努力。

2002年“两基”决战拉开序幕,龙昌华一方面写标语、办专栏、整资料,另一方面办农校扫除文盲,把田间、院坝当成课堂,推广先进经验,介绍农技资料,使父老乡亲都得到了实惠。因此,他做到了软件不软。硬件设施呢?他更是全力以赴地去添置,去完成。

冷水村地处渝黔两省市交界结合部,冷水小学校舍破落不堪,天通地漏,学生上学难。尽快改善办学条件,拆除危房、重建校园是龙昌华梦寐以求的心愿。

龙昌华会同村支两委、雅江镇中心校就重建冷水小学校舍问题同雅江镇人民政府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于是,龙昌华配合村支两委组织村民,捐资献物,立即动工。龙昌华把政府划拨的有限经费管好、用好,一分钱掰做两分花。但资金还是不够。怎么办?紧要关头,龙昌华背着妻子儿女,毫不犹豫的把自己多年的积蓄2万元全部垫上。

龙昌华站在三尺讲台上了整天课,晚上还要睡在学校,看守工地、材料。每逢周末,他就同工匠一起帮着干工地上的活,几个月过去,身上掉下来13斤肉。好心人问他:“你何苦白干呢?”龙昌华回答说:“我是冷水村唯一的教师,这些事都是我自己的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杨胜英要出阁了,妻子彭兰珍要龙昌华拿钱出来办婚事。龙昌华这才说了实话:储蓄已完全垫给学校重建工程。彭兰珍不依不饶,龙昌华急向雅江中心校校长杨志勇求助,杨志勇自己手上无钱,只好向他的好友借了三千元。龙昌华得了三千元,劝慰妻子女儿,凑凑合合才把女儿打发出去了。

五、师德与教师形象,必须整体认读

有些人说,龙昌华穿着“出格”,不像个老师。老天也爱捉弄他,不时开他一个大大的玩笑。

一次,龙昌华去洪安开会,就涉了一次险。那天,刮风下雪,不肯稍停。傍晚该回家时,已是漫天大雪,行走极为困难,他只好在洪安住下了。大雪又下了一夜,天明时路上积雪六七寸厚。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龙昌华穿起破旧的解放鞋踏着厚厚的积雪,步行15千米回校。起初还自我感觉良好,勉强忍受得住。后来,慢慢地难受起来,裤子被雪水湿了大半截,脚从破鞋子里面伸出来,泡在雪水里,像刀割一样钻心地痛,结果用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学校,恰好上课了,来不及回家换衣服,立即进了教室上课,一站就是一整天,几天后,双脚小腿以下都脱了一层皮。身子是冰凉的,教学是热心的,龙昌华战胜了冰雪,连喷嚏也没打一个。老天开的玩笑,他笑纳了。

龙昌华一生穿着“出格”太过朴素之事较多,不但老天捉弄他,人们也误会他。

1992年,洪安区教办两位领导同志打定主意到小贵小学明察暗访,要给龙昌华整个先进材料上报。正值雨天,他们在路上偶遇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人,还以为是个农民。谁知“蓑笠翁”开口喊他俩,问他们往何处去,他们才知此人就是龙昌华。他们和龙昌华一起到了小贵小学,搞了些常规检查就回洪安了,先进材料也不整了。十多年后,当龙昌华站在全县各校的讲台上作师德师风报告时,这两位领导同志才深感内疚,手拿珍珠不识宝,反把珍珠隐藏了。

龙昌华的师德表现和形象展示,不整体认读就得不出正确结论。

在2003年非典之战中,龙昌华的师德更显崇高,虽然学校小、学生人数少,但因学校地当319国道要地,地理位置特殊,“防非”工作必须全面进行,面面俱到,严防死堵,以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每天量体温三次,每周室内外消毒两次,办专栏、写标语,配合乡政府、乡中心校宣传“防非”知识。“防非”深入人心,连一年级小朋友钱毅也知之甚深,他给远在福建打工的爸爸打电话:“爸爸,你放心,老师天天给我们量体温,没得事。”

龙昌华工作勤奋出名,从教38年,请假天数为零。

尽管家在农村,一度经济拮据,且从教38年,33年在村校、民校教书,遇到的困难很多,但龙昌华从来不当“伸手派”,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有一次,区教办领导叫龙昌华写个困难申请,被他谢绝了。

龙昌华工作肯干,教绩卓著,家长满意,领导称赞,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一次又一次反复强调成绩是集体的、大家的。三次评先、两次百分之三的奖励工资,几次机会他都不要,全让给了同事。

真正了解龙昌华的人说,龙昌华一生劳碌奔波,扎根山区教育,为教育倾注心血,讲资历、凭成绩,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评先进龙昌华都够格。但龙昌华自己另有深远眼光、独到见解:说高点是对党和国家负责,说低点是对学生和自己负责,我追求的不是名和利,而是爱心与奉献。

龙昌华爱财:不是个人之财,而是国家之财,爱护祖国的人才,爱护学校财产也就是国家财产,心在学校,学校就是家,校在家之上,家在校之中,人与校一体,无校则无此人。修理桌凳,捡瓦补漏,随见随做,“家”事而已。

龙昌华爱学生:循循诱导,满腔热情,待如儿女,要求更高,与祖国的未来联系,为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龙昌华爱同事:坦诚相待,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姐妹,工作关系和谐、融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龙昌华爱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祖国培养人才、培养栋梁,事业是神圣的,信念是不渝的,努力是持久的。

这,就是龙昌华的整体形象:优秀教师。

这,就是龙昌华形象的整体: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棵土生土长的黄杨树,长在黄杨扁担之乡秀山,根扎三尺热土,根深叶茂,根不断,神不灭。

这,就是龙昌华伟岸的整体形象。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绿叶草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夜雨不朦胧点评:

为了山区的孩子,他从教38年,教绩卓著,荣誉也不少;
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拼命三郎”;
他,就是龙昌华,一名优秀教师;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文章评论共[1]个
夜雨不朦胧-评论

(:051)at:2010年11月03日 晚上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