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不 能 忘 却 的 痛小窗悠记

发表于-2010年11月27日 上午10:46评论-1条

---读《牛棚杂忆》有感

看到一道不能忘却的伤痕,感受一段不能忘却的痛。

――题记

很爱读文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读他的文字深刻的感受到他不仅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位品德高尚受人尊重的老人,在他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一颗充满爱与善良的心,读来常常深深受到感动。老先生离开人世已一年多了,不知道季老走的时候有没有留下遗憾,但在他走后的世界里却上演了一幕幕让人遗憾的闹剧。他的一生积累了太多的财富,精神的和物质的。精神的,我不知道有谁受了衣钵,得到真传,物质的却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遗产争夺案。对于这些知名人士争名、争利,争夺遗产的纠纷,大多数的老百姓都用娱乐的精神“认真”的关注着,因为这些离我们很遥远,对于很多大众来说,不过是茶余钣后的谈资或是笑料。唏嘘之余,不禁再次捧起季老的《牛棚杂忆》。

再读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忆》,从字里行间里读出了斑斑血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明白季老所痛恨的不是在那个在那个颠倒事非、混淆黑白的年代自己所遭受的精神上的折磨,不是人民经济的倒退,而是人心的丑恶。“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倒不奇怪,但对一位一直在内心深处渴望人心良善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悲哀,不得不承认,有些人一再让人失望。季老是一位一生都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学术研究中的单纯学者,死后遗产之争无疑也是一个大大的讽刺。遗产还在继续抢夺中,据说他身后留下的财富令人“叹为观止”但我已经没有兴趣知道,我只是感叹,季老死后的灵魂也将难得到安息。这难道不是人性的悲哀吗?

有人在问,那些争闹遗产的人,到底从季羡林老先生那里继承了什么,我也想知道,他最爱的亲人、朋友、学生到底从他那里继承了什么,老人一生,穷经皓首研究文字,却从不愿别人将那些“泰斗”国师的闪亮的光环套在自己的头顶,并不是他老人家太过谦逊,而是真真的渴望“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他,千万别再把他变成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那一场浩劫,如果没有经历过从人变成鬼的遭遇,我相信他无论如何不会这样去想、这样去说。

历史的年轮辗过,很多人已对这样的时代陌生,特别是70年代以后的青年早就将那段“轻描淡写”。的确,那不是他们的时代,社会在进步,的确也没有必要让他们背负这样沉重的壳,但如果那样风云变色的日子还能够警醒,那就是任何时候,不要失去人心的良善。更要清楚的看到那个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并不是加快经济步伐就能超越的弥补的。

有人说: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在这样的历史事件里只絮絮叨叨的记录个人遭遇,还有人说,大师毕竟是学禅的人,为什么不能从更宽广更宽容的角度去理解人性。看着这些言论,感觉有些啼笑皆非,季羡林首先是个人,一个在浸透着中华文化的书生,在这场浩劫中,最让他痛彻心扉的是“那个千千万万的人已不是人,让人惊胆寒的是人心的可怕。 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欣喜地珍爱生命,那么在这世界上,不仅是只有生命因安全而美丽,充满阳光的还有人们的心灵。“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这句话似乎可以送给我们每个人。

如果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来形容当前社会状态,未免太过“书生意气”,但当我们一再强调在未来,只有“中国文化”可以首先来感化这样的一个世界时,我们的确应该记住,那些在中国土地上发生过的不能忘却也不该忘却的痛。

突然,有些明白温家宝总理五次向国人推荐《道德情操论》的苦心,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一个幸福家园,到底什么最重要,是物质生活的提高吗?是精神世界的升华?我想最最重要的还是“人心”。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小窗悠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榭上风铃点评:

社会的发展中必然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着,在一定的程度上蒙蔽了人们的眼睛。建设和谐社会,确实应该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以人为本,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社会风气。当我们看到某些人撇开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只是去追求物质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反思!欣赏作者佳作,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1]个
cymclww-评论

有人在问,那些争闹遗产的,到底从季羡林老先生那里继承了什么,我也想知道,他最的亲、朋友、学生到底从他那里继承了什么,老一生,穷经皓首研究文字,却从不愿别将那些“泰斗”师的闪亮的光环套在自己的顶,并不是他老家太过谦逊,而是真真的望“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他,千万别再把他变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那一场浩劫,如果没有经历过从变鬼的遭遇,我相信他无论如何不会这样去想、这样去说。经典!!at:2012年04月06日 下午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