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评土默熱红学:雪芹是洪昇吗?
安 晓 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土默熱先生为了证明《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洪昇,在文章[1]中提出了两个大家的猜疑:
1)《石头记》说:写脂砚斋的人是芹溪,同敦诚、敦敏诗中的曹雪芹是不是一个人?未定。
2)张宜泉的诗《春柳堂诗稿》中,有他写的诗《怀曹芹溪》、《题芹溪居士》和《伤芹溪居士》,在“芹溪”名下有个小注:“姓曹名沽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年未五旬而卒”。
大约八千字的文章,土先生引用了大量的别人的资料和23首别人的诗,最终归结到:“芹溪居士”就是“就是洪昇,早年他曾经以“芹溪处士”的别号,为“苏门啸侣”所著的《天宝曲史》校阅,中年又以同样题材,创作了自己的著名传奇《长生殿》。”
“至于张宜泉诗中的‘芹溪居士’,不是红学界认为的曹雪芹,而是他(指张宜泉)确实交往过一个名叫曹雪芹或者芹溪的人,这个人显然也不是红学界公认的那个北京曹雪芹。根据是张宜泉写了一首诗:“晴溪访友”. 这个“晴溪”是湖南临澧太浮山的景点,有诗为证:
晴溪霭霭碧云遮, 开遍当年妃子花。却怪深山非帝里,还疑林薮作仙家。无香品变高群卉,照水光能夺晓霞。应是玉楼春睡处,一轮明镜映红纱。
张宜泉决无可能跑到湖南罗浮山去‘访’北京曹雪芹。这个张宜泉的活动地点多在江南,与红学家考证的北京曹雪芹无关,对此应无异议”等等。
对于《春柳堂诗稿》中曹芹溪名下的“姓曹名沽字梦阮号芹溪居士”等的小注,土先生的解释是:“此小注是后人用帖条粘上去的。乾隆以后,世人纷传《红楼梦》作者是北京那个旗人曹雪芹,张宜泉后人不明就里,看到祖先诗稿中有曹雪芹、曹芹溪字样,就以为是乾隆朝的那个旗人曹雪芹,出版时根据传说用帖条粘上去的”。
* *:土先生在文章[4]里,曾经捏造过“曹氏红楼梦”和“洪氏红楼梦”;在这篇文章[1]里,有又用同样的方法炮制出“北京曹雪芹”和“南方曹雪芹”,并用上面的一首诗证明“南方曹雪芹”就是洪昇。土先生的论证,像他的其它文章一样,总是经不起推敲。从下面四点就可以完全驳倒土先生上述论调:
1)光凭张宜泉上面的一首诗,就能肯定他只在南方活动,不到北方去访友吗?就算张宜泉一辈子也没有踏足北京,难道北京的曹雪芹就不能往南方跑吗?
何况张宜泉写作的诗句“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 作于乾隆(请注意:不是“康熙”,土先生大概忽略了这个朝代!)二十六年(1761)夏末秋初,所“和”的诗句是曹雪芹创作的诗《西郊信步憩废寺》(此诗已佚)。按照有人[6]的注解:此“废寺”是当是香山广泉寺;明代即已废,现存有“广泉古井”遗迹。
这不明明说张宜泉到过北京,和北京的曹雪芹比较熟悉吗?
何况,拙文[5]曾经提出,因曹家在北京出售《石头记》有成效后,“曹雪芹还要好友(赵执信和秋谷等)在南京以相同的方式发行。曹雪芹在后来还去过南京,了解情况”。难道不许曹雪芹到南京组织人卖他的《石头记》吗?张宜泉就不能同北京曹雪芹见面?
2)土先生否定《春柳堂诗稿》中曹芹溪名下的、“姓曹名沽字梦阮号芹溪居士”的小注,理由是“出版时根据传说用帖条粘上去的”。 现存《春柳堂诗稿》的最早者为光绪年间刊本[6],发行时间是1908年以前。已经是一百多年的事情了,不知土先生从那儿听到“传说”,有关印刷《春柳堂诗稿》的信息?是不是又在糊弄死人?!而且。还是张宜泉“后人用帖条粘上去的”,而不是在开印前,由张宜泉“用帖条粘上去的”呢?
一共有两首诗有注解[6]:
(1) “题芹溪居士”
(原注)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
(2) “伤芹溪居士”
(原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土先生用张宜泉“后人用帖条粘上去的”,能说的通吗?何况,“题芹溪居士” 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6], 曹雪芹正是在这一年末去世,“伤芹溪居士”就是给去世的曹雪芹写的。
3)张宜泉生于康熙59(1720)年,不少人说“雍正3年(1725年)”;就算是康熙59年,试问土先生:洪昇死后16年才出生的张宜泉又怎么能结识他(洪昇死于1704年),并且他二人还“和诗”呢?到底是土先生迷惑了呢,还是把读者当成不长脑子的白痴,任由他胡说八道!?
4)最关键的问题是:洪昇为什么要改名换姓,叫“曹雪芹”。他原来的别名叫“芹溪处士”,若如土先生所说,洪昇在《石头记》里要暴露他的作者身份,告诉读者是他创作的《石头记》;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他不是姓“洪”吗?为何不取名“洪雪芹”?他不是要让读者知道是他洪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石头记》吗?怎么取名“曹雪芹”,把自己的姓都改了呢?在旧中国,“改姓”是欺师灭祖,背叛祖宗!也许土先生经常改姓,不当回事;但对旧中国人,是一种罪行,是最遭人鄙视和唾骂的行为。
也许土先生会说,洪昇的母亲或祖母姓“曹”,跟母亲和祖母姓,不算有罪。奉劝土先生不必去挖洪昇的祖宗十八代,看有没有姓“曹”的了;因为首先问题的核心是:洪昇为什么要改姓?不写“洪雪芹”,而写成“曹雪芹”?大概不是为了去做地下工作而改“姓”吧?由此可以武断地说:即使如土先生所说,南方有个“曹雪芹”。但是,他绝对不会是洪昇!因为洪昇完全没必要干背叛祖宗的事情,他在他的著作里,只会写“洪雪芹”或者“芹溪处士”,根本就不存在取名“曹雪芹”的可能性!
土先生写文章,总是丢三拉四,他自己在文章[3]提到的下列内容,正是说:北京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
“袁枚、明义、永忠等人与曹雪芹是同时代人,根据他们的记载,确实有个叫做曹雪芹的人,亲手拿出一本叫做《红楼梦》的书,书中记载的是曹家"风月繁华之盛"。曹雪芹曾经随其"先祖"赴"江宁织造任",书中所写的故事"事皆亲历"。袁枚、永忠的记载中,没有涉及曹雪芹亲手拿出的这部《红楼梦》究竟写的什么内容,但富察明义“题红楼梦二十首”却清楚完整地把书中内容记载了下来”。
在土先生这篇文章里,把《红楼梦》、曹雪芹和江宁织造任清楚地联系在一起。而在专门分析《红楼梦作者》的文章《芹溪考论》[1]中,这些资料却只字不提(在土先生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有岂能考证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怎么能肯定《石头记》中的“芹溪”不是曹雪芹,而是洪昇的“芹溪处士”呢?
土默熱先生考证的突出问题是:引用的资料和观点不全面,避重就轻,掩盖重要的信息。
敦诚、敦敏和张宜泉诗中的“曹雪芹”是不是批阅增删《红楼梦》的曹雪芹,下面两点就是直截了当的证据:
1)富察明义“题红楼梦二十首”中有个序言,写道: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这不把《红楼梦》、“大观园”、曹雪芹和江宁织府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吗?上述种种猜疑不是澄清了吗?
2)曹雪芹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在《庚辰本》的第74回的回末有一条“记事”,已经明确地回答《石头记》的作者是谁?图1是这条“记事”的照片。
图1 《庚辰本》第74回第1831页
它写道: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曰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
这显然是曹雪芹在写作过程中写出的“记事”,说:在乾隆21年5月7日“对清”到《庚辰本》的第74回;尚缺“中秋诗”。这条“记事”的落款是“雪芹”,这不明明白白证明《石头记》是曹雪芹创作的吗? 乾隆21年,是公元1756年;而洪昇死于乾隆43(1704)年,两种相差半世纪,怎么能够拉扯到洪昇的头上呢?
结 束 语
关于《土默熱红学》的评论到此告一个段落,因为在下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探讨。在过去我所评论的名人著作中,数土默熱先生的品位特低。其他人不过是曲解了原文或者夸大其词,而土先生则是肆无忌惮地篡改别人的资料和伪造事实,相当不慎重地随意发表意见,有时达到语无伦次的境界,自相矛盾。经常是用他的不成熟,和错误的看法取代前人的正确见解,却把别人贬得一钱不值。这种文化名人多了,不仅是我国学术界的灾难,而且将成为我国文化界和历史界的灾难!他们利用权势,几百万、几百万字的出书,贩卖“假货”,混乱真假,令读者如履薄冰;担心所看到的文字是被歪曲或者篡改了,将像“周汝昌大师”那样,受骗上当 [2]。群众不能失去信念,产生“信念危机”;图书资料则不能失去“可信度”,否则将是一场可怕的浩劫!?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土默熱:芹溪考论,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6-3-29
[2] 九评土默热红学:“拙道人及其“立松轩本”在哪里?
[3] 土默热:《石头记》并非《红楼梦》,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6-12-23
[4] 土默热:《石头记》并非《红楼梦》,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6-12-23
[5] 安晓玲:新探红楼(55):《红楼梦》推广策略的探讨
[6] 红楼梦未醒的博客:张宜泉《春柳堂诗稿》诗七首注释,新浪博客,2008-12-20
-全文完-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