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刘沂生《碧血沃古州》传奇有感jinlvmei

发表于-2010年12月08日 晚上8:38评论-0条

读刘沂生《碧血沃古州》传奇有感

青州名师刘沂生,自号犟牛夕阳红,

银发犹比青发亮,力作四部增誉荣。

金梅结得忘年交,常聚草堂述友情,

慷慨赐书青鸟至,古州赞歌捧手中。

生花妙笔颂英烈,章回传奇独峥嵘,

褒忠扶正刺贪虐,党辉普照战地红。

市府筹拍连续剧,乡史党史双入镜,

先辈开国血铸就,今人谁保万年红?!

附注:1、刘沂生,自号犟牛,笔名瘦叟。现代传奇作家。长于传奇,兼工诗词。获“对社会有影响的新闻人物” 、“中华知名艺术家”及“潍坊市文明市民”等誉称。祖籍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1963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数十年来,潜心教育,殚精育李。1984年撰文《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师请命,呼吁“救救教育,救救教师”。撰文获当时中央领导陈云“尊师重教”批示,颁行于全国,恢复了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被誉为“给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自幼酷爱文学,诗词歌赋俱习,对明朝文豪冯梦龙文体尤有独钟。1997年退休后,身退志不退,堪为夕阳红、献余热的楷模。2003年开笔立说,至2009年,以七年时间,完成章回体回忆录《犟牛本色》、历史人物传记《魏嵋传》、传奇集锦《古州传奇》及英烈传《碧血沃古州》四部150余万言颇有价值的传奇专著。第五部作品诗集《草堂清韵》,亦即将问世。

2、“慷慨赐书青鸟至”,刘老在8月2日将他刚刚出版的新作《碧血沃古州》赐赠给金梅,金梅于8月10 如期收到。金梅此篇诗化读后感系经刘老悉心指导后乃成佳品,金梅原作是:“青州名师刘沂生,自号犟牛拼晚晴,银发古稀未停笔,力作四部美誉盛。金梅幸与忘年交,网来网去声气应,前番赐书今收启,缅怀英烈起肃恭。章回传奇独峥嵘,神笔妙纵臻化境,褒忠扶正刺贪虐,党辉曾照战地红。市府筹拍连续剧,乡史党史齐入镜,奋扬余烈酬志士,催荣经济宣新政。廋叟孤灯呕沥血,良苦用心天感动,先辈开国血铸就,今人谁保万年红?!”毋庸讳言,金梅原作经老师这样一雕琢,顿时就犹如一块粗石变成了光洁莹润的美玉!这样也更形象,比之金梅原文的平铺直叙果然是有韵味了许多,金梅在此深深感谢刘老百忙中的悉心指导!

3、“金梅结得忘年交”,金梅与刘老网海相识,往来互动,情同忘年交,曾在2009年2月10日以《读山东文化名人刘沂生新作传奇《碧血沃古州》有感并赠》为题写诗和刘老唱和:“碧血沃野满门忠,救国男儿出古城。瘦叟呕心歌英烈,不惜银发对孤灯。市府筹拍影视剧,光耀党史一明镜。待到古城扬名日,八方客来业兴隆。若寻草堂寄贺语,已隐苍发老翁中。”

4、《碧血沃古州》,以青州南段村刘道成一家两代人所遭遇的苦难为线索,以清河地区四边县的抗日斗争为背景,集中笔墨描绘憨厚老农刘道成、善良农妇王秀珍与刘旭东、刘汉玉、刘兰英及王秀英等英烈们的群体形象,揭示百姓疾苦,以及他们热爱祖国、御寇卫乡、无畏献身的伟大奉献精神。该作不仅揭示一个家族的抗日斗争史,同时也再现了整个四边地区的抗日斗争史,可谓族史、乡史一肩挑。此书的出版,引起了青州市政府的高度关注,该市准备将该传奇故事拍成电视连续剧,以弘扬英烈,宣传青州的历史文化,借以提高青州在全国的知名度。

5、“章回传奇独峥嵘”,《碧血沃古州》开创了以通俗文学歌颂英烈的先河,获得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部主任、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郭德宏先生的高度评价,他“建议各地的史志和中共党史部门,以及爱好史学、文学的作者,都应该像刘沂生那样,以通俗文学的形式,生动的笔法,撰写一批这样的传奇性著作,热烈歌颂本地英烈的光辉事迹,使他们的精神在新的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服务于当代,繁荣我们的建设事业。”

6、“生花妙笔颂英烈”,老先生年逾古稀,将近耄耋,却勤奋笔耕,志逾壮年。他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纵观古今,下笔神助,终成此作,张扬着人类道德的光芒。作品塑造的刘氏一门,诸如刘旭东、刘汉玉、刘兰英及王秀英等英烈们的忠肝义胆英雄形象,金光耀目,感人肺腑。

7、“余烈”,语出西汉贾谊的长篇政论文《过秦论》,他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意即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金梅此指革命先辈的功业。

8、“良苦用心天感动”,《碧》作不像传统战斗小说那样刻意追求描写打打杀杀,而是着意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颂扬人物的精神美,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爱乡热情,致力于当代的宏伟建设事业。

9、“今人谁保万年红”,1984年以后,随着经济大潮的涌动,“向钱看”之风盛行,重视经济、忽视思想教育的思潮日益泛滥,当地政府对《碧血沃古州》一书里描写的段村烈士祠长期疏于管理,致使烈士祠屋脊裂缝,墙皮脱落,破烂不堪,岌岌可危,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与威严。面对此状,令地下英灵心悲,令英烈后裔们心寒,也令广大群众心酸!这也不禁让金梅想起了毛主[xi]晚年的最后一首词《诉衷情》。“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这首1974年写出的词流露出人民领袖毛泽东对他身后事情的深切担忧。当时,毛主[xi]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也身患癌症,亦在重病中。晚年的毛泽东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当时8万万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担心他人亡政息,老百姓“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当下中国,群体事件不断发生,催生破坏社会力量的人,不是那些被迫采取了暴力和准备采取暴力来争取自己权益的人们(包括那些走向街头的群体抗议者),而是那些对于原始资本主义有特别嗜好的精英学者,贪官污吏,和各个阶层的贪得无厌的剥削者。毛主[xi]不愿看到他身后的中国,暴力革命再起,同胞又自相残杀。毛主[xi]已经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夙愿将要“付与东流”。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这首词,字数虽然不多,但情感真挚,读来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可以设想,在中国现实社会里的贪官污吏的斑斑劣迹、老百姓头顶的新三座大山、比天安门还要宏伟的小小的县政府办公楼、无处不在的豆腐渣工程、娼妓、黑社会、唐山城里趾高气扬的装甲车,“黑砖窑”事件等等,无一不在他写下《诉衷肠》词的那一刻,闪现在他的脑海里。

打落红尘的金梅 2010年8月11日晚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jinlvmei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叶风流点评:

主题凸显,是文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