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二探红楼(1):立松轩本安晓玲

发表于-2010年12月14日 早上9:59评论-0条

二探红楼(1):“立松轩本”纯属臆造

安 晓 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立松轩本》是指有正戚序本、蒙古王府本和南京图书馆藏戚序本的底本[1]。研究“立松轩本”的专家们,通过大量分析论证,证明“立松轩”不仅出现的时间早,而且很有特色。其特色主要有:书中的每一回,都有回前回后总批,这些总批显然是“立松轩”本人的批语,正文中也有一些有“立松轩”属名或有其语言特点的夹批[2];探索出立松轩手抄本的存在,此本就是有正本和王府本的共同的母本,从而又证明了此人就是松轩本的主要整理者,这是我们在《石头记》版本史方面的一个新收获[4]。

总之,《立松轩本》具有下列三个特色:

1)《蒙府本》(即“王府本”)和《戚序本》的每个回目(除了第58~62回外)都具有回前或者回末总评(或批),而其它古本的这两种总评很少,都没有像《蒙府本》和《戚序本》那样的多;

2)《蒙府本》和《戚序本》的正文中,存在许多与今本《庚辰本》不同的异文;尤其是词汇上的差异大;

3)在《蒙府本》中,几乎所有落款“脂砚斋”的批语,都被抹去了“脂砚斋”;但在第41回的回前总评中,却有一条总评的落款是《立松轩》。

在拙文[5]已经对被视为《立松轩本》的上述特色作出了更为合理的解释,基本观点是:

(1)由于伪造《蒙府本》和《戚序本》时所使用的底本不是今本《庚辰本》,前者用的是《最早80回石头记》,后者用的是《转让80回石头记》,因而在文字上,《蒙府本》、《戚序本》与《庚辰本》出现差异。这些差异都不是他人或者“立松轩”老板的改动,基本上都是由曹雪芹和曹頫修撰写的结果。有些人的思维真怪:抄写者、立松轩等人可以增删《石头记》文字,为什么作者曹雪芹就不能修改呢?一旦出现文字上的差异,就认为是他人所为。

(2)在曹雪芹去世后五年(大约丁亥年,1767年),曹頫在他们的专卖店出售《程乙本》后,接着,曹頫开始全面修改120回《红楼梦》,删去全部秽词,修改语句和词汇,对脂批也作出改动,并删除“脂砚斋”的名称;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在75个回目的回前和回末写出回前回末总批。曹頫完成了这次最终定稿后去世,曹家才出售这个《120回红楼梦》的最终版本。《蒙府本》就是以《最早80回石头记》为底本,按照这个“120回定本”进行伪造的,“后40回”和75个回目的回前回末总批等都是照抄这个“定本”而来。

实际上,《蒙府本》或《戚序本》里的回前回末总批都是曹雪芹的原始手稿中就存在的文字。主要是在回前写出这个回目的内容提要和情节重点概述;在回末则写出此回目的内容小结和分析。这种回前和回末的综述,在《庚辰本》里也有。例如第20回末和第21回前,所写出的内容相同于《蒙府本》中各回的回前回末总批。

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书名不是“立松轩”所改

本文主要是论述郑庆山先生在《立松轩本石头记考辨》中提出的问题。郑先生在书中写道[4]:

“己卯、庚辰两本均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各回回目之前,则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有正本一律改为“第××回”。……立松轩为什么逢“脂砚斋”之名则必删呢?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因为书中有了他自己的大量批语,《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书名亦不能再保留,为使全书统一,只有将这个本来也是化名的名字删削净尽了。……松轩本对于脂砚斋的批语也有删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脂砚斋的署名一律被删去”。

郑先生这种解释有弊病。“立松轩”有什么权利私自修改曹雪芹的著作?因为“他自己写了最大量批语”,不但把所有批语后的落款“脂砚斋”的名字删除掉,而且就连曹雪芹的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不能再保留”。这种解释太牵强附会。

在《程甲本》的前言中,高鹗写道:

“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即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着略为修辑使其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矣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

可见古代的文人和出版商非常尊重原著,“其原文未敢臆改……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立松轩”岂能如此肆意妄为,篡改别人的著作呢?甚至连书名也更改,以及在批语中删去“脂砚斋”的名字?实在没有说服力,也不符合常规,“立松轩”不会、也没必要这么做;因为此小说的作者仍然是曹雪芹。

笔者认为:今本《庚辰本》的原书名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不假,但没有理由就肯定:曹雪芹将《庚辰本》这个送审“大字本”按照他曹家手抄商品的规格抄写后,不更改书名。根据下列三点,笔者认为,曹雪芹出售的手抄本的书名不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是叫“石头记”:

1)图1是曹家出售手抄商品时的书页,取自今本《庚辰本》的第1671~1674页。在每页书的之间都有木刻印刷的“石头记”,又怎么可能仍然像今本《庚辰本》那样,在每个回目的最前面再题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呢?

(a) (b) 

图1 曹家出售的手抄商品本的书页(a)和今本《庚辰本》每回的封面(b)

2)在今本《庚辰本》每个回目前面的封面,写的就是“石头记”,如图1(b);这充分说明,最初的书名就是“石头记”,只是后来改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为什么要改,原因在下面探讨。因此,完全有可能当正式出售这部最早的版本时,仍旧叫《石头记》。

(a) (b) (c) (b)

图2 《列藏本》(a)、《甲戌本》(b)和第一回文字(c)、《郑残本》(d)的书页照片

3)《列藏本》是采用《最早77回石头记》、《甲戌本》和《郑残本》是采用《转让80回石头记》为底本伪造的,它们的书名都是叫《石头记》,请看图2的照片。特别要指出的,尽管《甲戌本》的第一回写出“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文字(图2中的(c)),但它的书页中间写出的书名仍然是《石头记》(见书页的最左边)。《郑残本》是抄写在木刻印刷的线装本上,也是写的是《石头记》。而且这些版本的每回全都直接写成“第二十四回”。难道它们都是“立松轩”删除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吗?或者都是由《立松轩本》而来?而且,又怎么解释:这些版本都没有那么多的回前回末总批呢?也没有“立松轩”这个唯一的标志?为何在《列藏本》的第41回前,见不到落款“立松轩”的回前总批?

从上面可以看出,曹雪芹将今本《庚辰本》誊抄成出售商品本时,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仍旧叫《石头记》。曹家最初出售的三个版本:《最早77回石头记》、《转让80回石头记》和《最早80回石头记》使用的名称都是《石头记》;因此才出现以它们为底本伪造出的《蒙府本》、《戚序本》、《列藏本》、《甲戌本》、《郑残本》取名叫《石头记》的结果,而并不非“立松轩”老板故意删除了“脂砚斋重评”造成的。《蒙府本》和《戚序本》批语中的“脂砚斋”名称也不是“立松轩”剔除的,而是曹頫在最后定稿《120回红楼梦》时进行了更换。

以上三点,铁证了:《立松轩本》纯属猜测和虚构,实际上并不存在。用笔者提出的看法来解释产生《立松轩本》的上述三现象,更符合《石头记》的实际情况。

二、 曹雪芹为何要将《石头记》改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要查明这个问题,非常困难,只能凭借推测。在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1)曹雪芹写出的第一稿的书名叫《石头记》,否则就不会出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2) 在当时出现过《石头记》版权的风波,在庙市有“××评石头记”出售;由于这个风波,迫使曹雪芹把书名更换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评”。又哪来的“重评”?

根据这两点,笔者推测如下,供读者考虑。

曹雪芹大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110回《石头记》的初稿,誊清后交给父亲曹頫审阅,他自己则对这部初稿做进一步的修改。曹頫看完前80回后,比较满意,便把它送交给一位在北京有名气的学者古风(虚拟的),请他写序言和评语。古风大致看了一下,觉得有特色,就令学生抄写一份。大约三个月后,他评阅了《石头记》,写好序言。交给学生誊抄,封面写的是《古风评石头记》;然后便赴南方讲学。他的儿子看见父亲令学生抄好的大部分书稿,以为是父亲打算发行的新书;便拿到庙市,找了一家老板抄写出售;反应不错。被曹天佑发现后,告知曹雪芹。曹雪芹很生气,二人一起找书摊老板了解后,回家与曹頫吵起来,埋怨为什么不让他知道?曹頫找到古风家,得知他已经去了南方,不知何时返回。曹家父子最后商定的对策是:赶紧完成对《石头记》的第二次全面的修改。曹頫看完110回《石头记》后,曾经令曹雪芹删去“秦可卿命丧天香楼”、“狱神庙慰宝玉”、“卫若兰射圃”等章节。曹雪芹又重新分章回,变成120回。

曹雪芹把第二稿的《石头记》书名改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并且在每回的开始,都写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

约两个月后,古风返回,见学生已经将《石头记》抄写完毕,便拿了原书稿找曹頫,想索取“后30回”。曹頫问及庙市出售《古风评石头记》一事,古风一口否认,他没有拿到庙市出售;理由是全书还没有看完哩。曹頫要他到庙市去一看便知。古风非常生气,到庙市,只见一家书摊前面立了一块大红字黑字的牌子,写着出售《古风评石头记》,鼓吹如何精彩。当古风查问时,才得知是自己儿子卖出的书稿。便勒令撤掉广告牌,停止出售《古风评石头记》;并到曹家说明情况,表示道歉。

这次风波平息后,曹家吸取了教训,采取下列措施:

1)不再找名人写序言和评点;

2)只送给几个亲友审阅,写评语。而且,每人一次只送一或两册;

3)把书稿弄成残缺:第17和18回仍然合成一回(在第二稿中,曹雪芹已经把它分成两回),第19回没有名称,第79和80回合成一回,缺少第64和67回等。

4)正式抄写出售商品时,采用木刻印刷的书页,如图1(a)。但是,书名仍然是《石头记》。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佚名: 也谈立松轩本《石头记》——与郑庆山先生商榷, 飘雪文艺网, 2007-12-13 

[2] 土默热: 再谈《红楼梦》版本源流和著作权问题

[3] 土默热《红楼梦》作品的结构性缺陷是怎样形成的,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7-6-8

[4] 郑庆山《立松轩本石头记考辨》(节选),也是红楼梦里人,百年流派,2009-1-7

[5] 安晓玲:九评土默热红学:“拙道人及其“立松轩本”在哪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一本红楼有多深奥,
让世人不断的于求新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