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红楼(2):“丙子本”就是今本《庚辰本》
安 晓 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郑庆山先生在著作[1]的第八章“丙子本考”中写道:
“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的插页上,大书“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曰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乾隆二十一年岁为丙子,适居甲戌、已卯之间。脂砚斋明言,丙子年截止到五月初他抄写并且对清出一个新稿本。……蒙府本的母本是立松轩手抄本,而立松轩手抄本的底本可能是丙子脂砚斋三评本”。
郑先生把“丙子本”称作“丙子脂砚斋三评本”,那就是说,《今本庚辰本》是“脂砚斋四评本”。
笔者认为:没有单独的“丙子本”,可以说:它就是今本《庚辰本》。在拙文[2]已经论证了:今本《庚辰本》这个书名是伪造的,连同《己卯本》一起都是一伙近代伪造者一手制造炮制的假货。本文主要论证就是《庚辰本》应该更名为《丙子本》。
一、对第71回的剖释
拙文[3]曾经发现:今本《庚辰本》的第八册是原始手稿;为了与该文联系起来,现在用同一个例子来分析。今本《庚辰本》的第71回的内容如下:
李纨忙起身听了,就叫人把各处的头儿唤了[[一]](几)个来。[[令]](传给)他们 ((说:“实在是老太太想的到,像我们))年轻[[力壮]]的人[[捆上]]十个也赶不上[[里。"李纨道:"]](就是)凤丫头仗着鬼聪明儿,[[还离]](赶上)脚踪儿的[[虽然是]](也)是不能的了。"鸳鸯道:"罢哟,还提凤丫头虎丫头呢,他也可怜见儿的。虽然这几年没有在老太太、太太跟前有个错缝儿,暗里也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 *:灰色双方括号黑体字是涂抹掉的字,圆括号黑体字是旁加字,黄色双圆括号黑体字是旁加的句子。
由于《杨藏本》中有18个回目是由《庚辰本》修改成《甲辰本》的修改稿。正好第71回是《甲辰本》的生成稿,它的底本就是《庚辰本》。由这个回目可以抄写出今本《庚辰本》第71回的相应文字是:
李纨忙起身听了,就叫人把各处的头儿唤了一个来。令他们【【传与诸人知道。不在话下。这里尤氏笑道:】】"老太太也太想的到,实在我们年轻力壮的人捆上十个也赶不上。"李纨道:"凤丫头仗着鬼聪明儿,还离脚踪儿【【不远。咱们】】是不能的了。"鸳鸯道:"罢哟,还提二奶奶呢,他可怜见儿的。虽然这几年没有在老太太、太太跟前有个错缝儿,暗里也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 *:当将它与上面《庚辰本》的文本对比,便会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双方括号【【 】】黑体字在《庚辰本》里面居然没有。从内容看,《庚辰本》在这些地方不通。它的底本是:
“[[令]]他们年轻[[力壮]]的人[[捆上]]十个也赶不上[[里".
谁“令他们年轻力壮的人捆上十几个也赶不上里”?即使加进曹雪芹新增的黄色双圆括号(())黑体字,即:
“令他们((说:“实在是老太太想的到,像我们))年轻力壮的人捆上十几个也赶不上里”,
仍然不通。这时,曹雪芹才查看他的第一次原稿,发现抄漏了“【【传与诸人知道。不在话下。这里尤氏笑道:】】”。
原来“年轻力壮的人捆上十几个也赶不上里”这句话是尤氏说的。由此可见:被抄漏的文本应该是:
李纨忙起身听了,就叫人把各处的头儿唤了一个来。令他们【【传与诸人知道。不在话下。这里尤氏笑道:】】年轻力壮的人捆上十个也赶不上里。"李纨道:"凤丫头仗着鬼聪明儿,还离脚踪儿的【【不远。咱们】】虽然是不能的了。"鸳鸯道:"罢哟,还提凤丫头虎丫头呢,他也可怜见儿的。虽然这几年没有在老太太、太太跟前有个错缝儿,暗里也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 *:被曹雪芹的妻子抄漏的文稿必定是经过曹雪芹对原始手稿(第一稿)修改后的手稿,理应称作“第二稿”。当曹雪芹对“第二稿”修改后,便得出第八册中的修改稿(上面第一篇)。此稿应该属于”第三稿”。在这修改稿上,曹雪芹发现不通,需要改动的地方很多;因而查对原始手稿(即第一稿),终于发现抄漏了:【【传与诸人知道。不在话下。这里尤氏笑道:】】, 【【不远。咱们】】。把抄漏的文字补充到第三稿里,第三稿就变成如下::
李纨忙起身听了,就叫人把各处的头儿唤了[[一]](几)个来。[[令]](传给)他们【【传与诸人知道。不在话下。这里尤氏笑道:】】((说:“实在是老太太想的到,像我们))年轻[[力壮]]的人[[捆上]]十个也赶不上[[里。"李纨道:"]](就是)凤丫头仗着鬼聪明儿,[[还离]](赶上)脚踪儿的[[虽然是]]【【不远。咱们】】(也)是不能的了。"鸳鸯道:"罢哟,还提凤丫头虎丫头呢,他也可怜见儿的。虽然这几年没有在老太太、太太跟前有个错缝儿,暗里也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 *:“第三稿”的符号含意与上面相同。它和上面由《杨藏本》中抄写出来的今本《庚辰本》仍然差别较大。曹雪芹在第三稿上进行“定稿”;一边誊抄,一边作出如下的增删修改:
1)舍去黄色双圆括号的旁加字:((说:实在是、像; 新增:【【传与诸人知道。不在话下。这里尤氏笑道:】】 和【【不远。咱们】】;即录用了全部漏抄的文字。
2)从删除的文字中,选择了:[[一]]、[[令]]、[[力壮]]、[[捆上]]、[[还离]];舍去:[[里、[[虽然是]]。
3)从新加的圆括号黑体字中选取:“老太太想的到,我们));删去:(几)、(传给)。
4)新添加:(实在)、(也太)。
这种一边誊清,一边修改得出的誊清稿,笔者称之为“再改动誊清稿”[4、5];应该属于“第四稿”。可见:今本《庚辰本》的文本理应属于是“第三次修改稿”。
二、今本《庚辰本》第八册是第三稿
按照对”被抄漏的文稿”分析,今本《庚辰本》的第八册属于第二次修改后的“第三稿”;但是在第八册中,并不是都出现抄漏。例如第72回,曹雪芹在进行第二次修改时,不仅未增添句子,而且也没有发现抄漏现象。例如第八册中第72回中的下面一段:
还记得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因老太太爱,就即刻拿过来摆着了。因前日老太太生日[[,老太太]](要摆)我[[有故]](将古)古董帐(一看),还有这一笔,却不知此时这件(东西)着落何方。[[故]](古)董房里的人也回[[故]](过)我两次,等我问准了好注上(这)一笔。所以我问(问)姐姐,如今还是老太太摆着呢,还是交到谁手里去了呢?"鸳鸯听说,便道:"老太太摆了几日厌烦了,就给了你们奶奶[[拿]](会)子又问我来(了)。我连日子还记得(呢),还是我打发了老王家的送来(的)。你忘了,[[或]](倒)是问你们奶奶和平儿"。平儿)正拿衣服, 听见如此说,忙出来回说:"交过来了,现在楼上放着呢。奶奶已经打发[[过给去]](告诉过他们)说过给了这屋里,他们发昏,没记上。
* *:可以从《杨藏本》的生成《甲辰本》修改稿里抄出这一段文字来,如下(即今本《庚辰本》的文字):
还记得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因老太太爱,就即刻拿过来摆着了。因前老太太生日我看古董帐时还有这一笔,却不知此时这件东西着落何方。古董房里的人也回过我,等我问准了好注上一笔。所以我问姐姐,如今还是老太太摆着呢,还是交到谁手里去了呢?"鸳鸯听说,便道:"老 太太摆了几日厌烦了,就给了你们奶奶。你这会子又问我来。我连日子还记得,还是我打发了老王家的送来。你忘了,或是问你们奶奶和平儿。"平儿正拿衣服, 听见如此说,忙出来回说:"交过了,现在楼上放着呢。奶奶已经打发过人出去说过给了这屋里了,他们发昏,没记上。
* *:将两者对照,曹雪芹的妻子在这里没有抄漏。只是错抄了字,将“古董”抄成“故董”,“过”抄成“故”,“拿”抄成“会”等。而且,曹雪芹照样是在誊清过程中,对修改稿进行增删取舍如下:
1)在删除的文字中选取了“[[或]];
2)删去新加的旁改字:(问),(呢) ,(罢,(告诉过他们);其余的旁改字都录取;
3)新添加了:看古董帐时,你这,人出去等字。
即誊清后仍然是属于“再改动誊清稿”。
由此可知,第八册应该属于第三稿;由第八册手稿誊抄出来的“定本”,自然是经过第三次修改后的“第四稿”;也就是说:今本《庚辰本》是曹雪芹第三次修改后,确定的“定本”。
经核查得出:第八册第75回以前各回目的“第二稿”已经都由曹雪芹誊清成“再改动誊清稿”;变成了“第三稿”。保存在今本《庚辰本》的第八册里的,但都不是“定本”。只有“第四稿”才算是“定稿”或者“对清”稿(可惜,在第八册里只有第三稿,没有第四稿)。可见,只有今本《庚辰本》的第1~7册才是曹雪芹在第三次修改和“对清”后的“定稿”(即第四稿)。
上面的分析表明:得出今本《庚辰本》的文本,曹雪芹进行了三次修改;而第八册的手稿是属于第二次修改后产生的“第三稿”。曹雪芹在第74回末写出的上面的“记事”,是在第二次修改时写出的,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曰”,已经将第74回以前的回目都“对清”了(即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只是还缺部分文字,如“中秋诗”等。
所谓“版本”,顾名思义是指发行出版或者打算出版的本子;每次的修改稿怎么能够称之为一个新“版本”呢?所以,不能将今本的第八册称为《丙子本》,因为它只是第三稿;只有经过第三次修改后的“第四稿”,即今本《庚辰本》才能算曹雪芹的第一次定本。这些分析足以证明:不存在《丙子本》,今本《庚辰本》才是曹雪芹的第一次定本。
如果《丙子本》是一个独立的稿本,同《庚辰本》不是在一年内写作的,那么为何它会出现在今本《庚辰本》里,而且还是它的“第八册”呢?目前所谓的《丙子本》是今本《庚辰本》的第八册,就无可辩驳地说明它们是同一个年代的文稿,绝对不可能第八册成书于丙子年,而前七册则成书于庚辰年!后者反而晚了四年!变成后面第八册成书的时间反而比前面七册的年代更早!何况第70回和第71回内容紧紧相连。第70回说贾政在六月中准回家,贾宝玉忙着写字,补写功课,以便应付父亲的查问;第71回一开始就写道:
”话说贾政回京之后,诸事完毕,赐假一月在家歇息。因年景渐老,事重身衰,又近因在外几年,骨肉离异,今得晏然复聚于庭室,自觉喜幸不尽。一应大小事务一概益发付于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面母子夫妻共叙天伦庭闱之乐………。“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第八册和前七册的“对清”时间近。
三、提议将《庚辰本》改名为《丙子本》
那么,今本《庚辰本》到底是在哪一年“定本”的呢?完全可以估算出来。
如上所述,在丙子年五月已经把第74回以前的回目都“对清”了,由曹雪芹誊清成今本《庚辰本》,变成《杨藏本》中生成《甲辰本》的底本。只差第75~80回等六个回目还没有修改成“第四稿”。考虑到曹家急于出书,占领市场,与《古风平石头记》对抗(请看拙文[4]);因此,曹雪芹最晚在这年的年末,必定完成余下六个回目的“对清”,补充缺少的“诗句”以及其它内容。因而,有足够的理由作出判定:曹家第一次出售的《石头记》,杀青时间是丙子年(1756年)。故此,笔者建议,将今本《庚辰本》更名为《丙子本》。
必须指出:笔者命名的《丙子本》所指的文稿与郑先生提出的《丙子本》不同。郑先生的《丙子本》是指上面的第八册手稿,属于第二次修改成的“第三稿”;而笔者把今本《庚辰本》改名成的《丙子本》是属于经过第三次修改而产生的“第四稿”,即曹雪芹对《石头记》的“第一次定本”。为了同郑先生的《丙子本》区别,现称之为《丙子本》(庚)。
可见,曹雪芹的定本《丙子本》(庚)经历了三次大的“增删”;当他将送审用的“大字本”《丙子本》(庚)抄写成出售商品本(即《最早77回石头记》)时,又再次进行了一面抄写,一面“增删”。大约五年后,打算出售《甲辰本》时,把第一次出售的《石头记》版权转让给了许多书摊老板。在转让前,曹雪芹又对《最早77回石头记》再次进行了较大的“增删”。这是第五次“增删”,所产生的是《石头记》的“第六稿”。将第17和18回以及第79和80回分开,给第19回确定名称,补充齐全的第64和67回,最重要的是将第24~34回中的“茗烟”改成“焙茗”。
因为今本《庚辰本》、《最早77回石头记》、《转让80回石头记》的文本存在差异,尤其是今本《庚辰本》和《转让80回石头记》的差异较大,以致引起错觉,以为在《庚辰本》之前,还有一个《立松轩本》。
相关资料(检索互联网)
[1] 郑庆山《立松轩本石头记考辨》(节选),也是红楼梦里人,百年流派,2009-1-7
[2] 安晓玲:新探红楼(21):“庚辰本”应该更名
[3] 安晓玲:《红楼梦》的重要新发现(1):《庚辰本》第八册是原始手稿
[4] 安晓玲:二探红楼(1):“立松轩本”纯属臆造
-全文完-
▷ 进入安晓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