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碎片洛小年

发表于-2010年12月26日 中午1:02评论-1条

碎片 文/洛小年

客厅柜有一本相册。淡雅的色彩封皮。柔软的质感。磨砂的皮质包裹着过往岁月的记忆。我记得小时候经常翻看那些照片,还会从中感受到一些事物。例如:爷爷抽烟的表情,深邃的双眼眯成一条线,满脸的皱纹像雨后干裂的纹路,布满了沧桑的脸颊。奶奶在灶台旁用铝勺搅动大锅内的玉米粥,白发透过黑色的遮掩,显得尤为刺眼,明显的比照警示了我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人经不住光阴的催打,终会有苍老的那天。我最为喜欢父亲在摩托车上照的一张。当时村子里买的最早的一辆摩托车,父亲坐在上面,面带笑容,意气风发的尽头,即使车子没有开动,但感觉父亲的心已随着车子飞出很远,父亲那种欣喜若狂刻画的淋漓尽致。最自然的镜头捕捉,才能真实流露出情感的动容。母亲不喜欢照相,那里面只有母亲唯一的照片,是在结婚后两天照的。穿着黑色风衣,烫过的短发,在那个时代来说很时髦,是母亲结婚前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当时的生活水平与现在来说可谓是大相径庭,差距甚远。母亲曾说回忆过去,内心都会涌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以前的劳苦才换来如今的甘甜,才有了如此迅猛的科技发展。现在很少用相册保存照片了,人们一般喜欢用数码相机照完后传到电脑上。我和哥哥的相片就是那样放的,可是想看的时候还要打开电脑。所以我现在很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不如相册有真实感,分量感。那是捧在手上的静物,像把所有记忆收拢于掌心,浮现在脑海中。

在照片中我尤为喜欢背景中的景物,能够衬托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就像以前观看《金婚》时,被其中真实的场景所触动,让人经不住情绪波动,追溯到曾经的画面,犹如年代久远的墙皮上泛起的碎屑,坠落在感情的漩涡中。我如今还会梦到当年深刻印象的静物,可是梦醒之后它们就已灰飞烟灭,云消雾散了。它们已死在我脑海细胞中,不再存活,那是真是,我必须接受。

【屋】

屋子是面朝南的。风水上有一种说法,坐北朝南,喜阳厌阴。阳光充足时将屋子照得通亮。此屋是四间型的,堂屋两边是卧室,再隔壁那间是厨房。并没有追求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成中线对称。屋檐处是用青瓦搭建的,下雨时,水珠哗啦落下,有一种轻悦的感觉。庭柱是用松木造成,苍劲中有一种清香。每逢春节,都会在上面贴上对联,红色的纸黑色的字迹,烘托出一种喜气祥和之感。不过在风吹雨打中渐渐逝去刺目的光感。曾经的木质窗子是格子状的,有点不搭调。祖父找人把窗子换成大的,透明的玻璃将视野变为开阔,将心情调和到神清气爽。在堂屋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面是烫金的字迹。祥和鸿福。那是寄托的情感,承载着人们对于家庭的凝聚,对于家庭所追求的境界。在屋檐处有许多燕子搭建的窝,用泥筑的巢穴在木质横梁上充当一处风景。燕子在窝内叽叽喳喳的声叫,别具悦耳。听老人说,类似于喜鹊登梅一样,有喜事或家庭祥福之说法。所以无人去捅掉它,宁愿掉下的粪便弄脏月台。

父亲就兄弟一个人,所以与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祖父祖母两人住在堂屋东面,紧邻厨房。厨房内有炉火,可以将热量传到炕上。在祖父屋中,只是几件简单家具,剥落的油漆无疑见证了历史的悠远。朱红色的木柜,暗黄色的八仙桌,几把长条板凳。蒙上了历史的尘埃,发出暗仄光芒。老一代人就是如此节俭,舍不得扔掉跟随几十年的物件。据说这是祖父与祖母结婚时的家具。如今岁月静好,却也改变不了他们对于过去的迷恋,接受不了新鲜事物。堂屋西边是父亲与母亲的房间,比起祖父的有很大的差别。虽然也是在结婚时打造的家具,但在造型上以及颜色上有很大改观。父母睡的钢管床上有铁锈生成,如斑点似的遗落在时光流走后的地方。床头挂着父母的结婚照,黑白色却真实记录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在堂屋北面墙上,挂有鹤鹿同春的年画,下面八仙桌上供奉着神灵相位。每年过节时,祖母就会在此烧香拜佛,以求全家睦和。

相册中,有一张是以屋子为背景的照片。那是初二回娘家的日子。姑姑们全来了。一大群人围在祖父祖母外边,面对相机,留下世间最温情的一刻。当时,祖父祖母微笑着,浅浅光芒投在脸上,有一派温暖的分子。我喜欢看那张照片,每个人在镜头下微笑,是对生活充满一种无限遐想,流露一种情真意切的向往。屋子在我们背后像一个见证,经过风霜雪月却依旧盎然挺俊。像沧桑的老者在岁月中锤炼洗涤。

在夏天。母亲喜欢领我们在屋顶上讲故事。虽然太阳照过的温度依旧迟留,没有退尽,却不扫兴。晚风习习,仰望星辰。墨色天空窘远的如同锅底笼罩在头顶。时常有蚊虫袭击。在母亲娓娓道来的动听情节中被抛掷脑后,来不及抓挠。每当回到床上睡觉时,才发现浑身上下已被咬成千疮百孔。这时才感觉到极痒无比。

秋天时,将粮食晾晒在屋顶上。玉米摞成墙。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种激动地倾诉。那是关于收获后的情愫,那是生活中有所保证的物质。到了冬天,还要扫去上面的积雪。否则会把墙皮冻裂。在不同的时节,屋顶扮演不同的角色。充斥着欢笑与忧愁,人情与温暖。

如今,只是在梦中可以看见祖屋。它在前几年被拆掉。残垣断壁,瓦碎尘飞。埋葬的还有生活过的足迹。它是一种避风港。遮蔽着自然的风霜雨雪,也驱除着人类的疲惫。温情与坦然、关怀与挂念、在祖屋被深深地镌刻。

【当街】

街边总是有小贩的叫卖声。清早会听见,晌午会听见,傍晚会听见。感觉当街像一个小型市场。瓜果蔬菜,收购废物,磨刀修锅,各色的叫卖声听见后会有种亲切之感。祖母会迈着碎步走出大门买蔬菜。黄瓜番茄当时很是奢侈的象征。她一般只买些价格低廉的青菜。当时生活水平的受限,营养也不是很好。祖母一生中很少吃肉。不是不喜欢,而是把管生活费用的她很少去买。在她去世前,要求母亲买来做好后,分给我们吃。她仅仅吃了一点,就摇头说不如青菜好吃。是真是假,那也无关紧要了。

当街上经常会有人群聚集的闲聊。夏天会说今年的麦子收成。月色皎洁,燥热烦闷。搬个马扎坐在当街口上,女人们的声音尖锐刺耳。男人们的声音沉闷低吟。男人们喜欢抽烟,劣质烟卷冒出呛人味道。我很不愿握父亲的手。他的手上被烟卷熏黄,似乎隔绝了血液带来的温暖。母亲曾经劝他戒掉,他还会偷偷摸摸的背着母亲吸烟。男人把烟看成一种自我解压的工具,活在云雾缭绕的世界中。女人们喜欢说些琐事,无关紧要。等待汗液退去后,再回家歇息。

在当街奔跑成了童年最美好的事情。一群小孩在可以遮蔽的地方玩捉迷藏。东藏西藏,最后还是被捉到。不过其中充斥了许多乐趣。玉米秸,稻草堆,犄角旮旯成了躲藏的地方。每次玩完后,浑身上下流淌着汗液,扩散出难闻的味道。母亲总会叮嘱下次别玩得太疯。只是没有听她的话。玩是那个时候的天性,不可能受到约限。

不过,每次都很小心。当街上农用机车来回穿梭,摩托车,自行车也在胡同内穿过。经过坑洼的地方便会听到颠簸的碰撞声音。金属音质总是令人感觉冷漠与凄凉。在街上跑时,还是很小心的看看路上的情况。下雨后,路面泛起泥泞的水涡。黄泥巴被践踏。那时是最难走的。手拉车会被陷在其中,需大力才可拉出。村长几次动员修路,只是钱财问题没有着落。此事便被耽搁至许久。

小时候在街边看见停留的汽车,总是羡慕不已的摸一摸。锃亮的烤漆能够看见自己的影子。当时不知道车子是什么牌子。听见人群议论纷纷的,他们对于汽车也是很罕见的。祖父说好好学习有了文化便会有钱买汽车。如今,大街小巷的汽车来回穿梭,环境也被污染。不过,想起那时还是嗤鼻一笑。

当街是邻家来往的通道,是通向外界的途径。它在我们心中像血管一样联络着,贯穿着家家户户。吃饭时,看见飘起的炊烟,走在街上便会闻到香气。母亲一辈儿的人喜欢端着碗来到街边吃。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互换的味道,在喉咙中混杂。小孩子在街边玩耍,忘记吃饭是常事。喊叫吃饭在这段时间便是像冗长的知了声响彻在街边。我喜欢那种声音,那时一种爱的流淌。

街边的风景像一幅水墨画深浅不一的印刻下时代的征途。当街的情怀有时会像一种热水沸腾般翻滚起内心的涟漪。可是,当街上的土路被水泥所遮掩。便利了的同时,也会带来繁琐。水泥吸收热量将村子变热。不过,还是能看见车辆飞跃的穿梭而过。

路好走了,经济才能发展起来。看到如今生气腾勃的副业,会心一笑。

【收音机】

家中现在还保留着最老的收音机。那是父母结婚时买的。木制的机壳。悦听的音色。放在方桌上占去大半地方。那是很庞重的电器。当时很少去用。主要是想省一点电费。不过,在祖父某次喜欢上评书后,便不可收拾。整天在那个时刻守在收音机前等候播放。当时,听到里面的人说话时,感觉很好奇。为什么里面可以传出人的声音。父亲说里面有人。我不信,这么小的空间怎么能够有人。长大后,知晓里面是靠电波信号来传递信息。

这台收音机是两用的。除了收音之外,还可以放磁带。在小时候喜欢刘德华的音乐。家中有几盘他的专辑。很好听的歌曲。有时还会在没人的时候自己瞎哼哼几首。音乐在那个缺少娱乐设备的年代,多多少少充当着不可轻视的位置。音乐陶冶着情操,熏染着我们的内心。

收音机在祖父去世后一直被搁浅。很少在有人去用了。现在小型的收音机越来越普遍。装在口袋,挂在脖子上。小巧轻盈,美观时尚。只是再没有当年的触动。和祖父围在一起听评书,听他讲年轻的事迹。缝隙之中融贯着温情,充斥着无比细密的爱。

当时村子里,还用大喇叭播放信息。听着里面播音员用极致标准的普通话讲农用知识。放在高高木桩上的两个大怪物在傍晚时分开始了话匣子。围在一起的村民蹲坐在路面上开始抽着烟,听着。有时,开始谈辩一番。小孩子喜欢听流行歌曲。每当里面放一些时尚的歌曲,街上开始喧嚣。大多是孩子的童音。

没事时,大喇叭就那样闲置。不过,有意思是有人喊话时,可以听见里面收音机的音色。有人在喊晌午开村民集体会议,里面便传出讲评书的声音。收音机在人们闲暇时,一种休闲解脱的娱乐。

收音机在那个时代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而是一种时代的印证。与如今比起来,是有千差万别。却不可否认在那时的地位。了解外来信息、播放身边琐事、强化人情冷暖、紧系事态发展。

只是现在无人问津的收音机已成为遥远记忆。模糊虚无。

【二八自行车】

和现在自行车比起来。无疑是庞大之物。外形丑陋,笨重难驾。

小时候学自行车时就是用这样的车子来练习。当时从车子上摔下来,疼痛却没有哭泣。扶起车子继续练习。母亲当时在后面搀扶。还喋喋不休的说话。鼓励我。我感到勇敢从中传递。

学会后,便经常在路边飞快穿过。只是车子太高,在横梁下侧身行驶。力气小,行走一会就要休息一下。不过,一个人时,车子倒下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扶起。擦破皮肤是经常的事情。在母亲的责备下,还是很温馨的。她会帮我包扎好,不再让血液横流。

车子有时会生锈。下过雨后,车把处便泛出瑟黄的锈迹。父亲会叮嘱要注意保养。爆阳下放在阴凉处。阴天时放在可以遮蔽处。还要不断地擦拭,除去上面的泥土。防止瓦圈受伤。当时的保养要求像现在汽车保养一样,无微不至,细心贴切。

母亲曾经用毛线打过一个座套。上面绣有一路顺风的字迹。红色很醒目。周围是黑色。母亲说这样耐脏。父亲也在前面车把处绑上红色绸缎。用来带来好运。当时,家人对自行车的关心叫人生恐。由于当时极少自行车,害怕被盗。必须管理妥当。

与现在相比,姿态万千的自行车横空出世。把那些二八型飞鸽牌凤凰牌自行车比下去。女人骑在小巧轻盈的自行车上,迎风而过。很少看见那些大型车子在路面上穿梭。它们像古董般销声匿迹。

不过随着发展,现在自行车也将要被淘汰。电动车,摩托车等等出现,受到大众的追捧。

不可抹去自行车盛行的时代。当时有一辆自行车可谓是很追潮的人。娶亲串亲戚都是最主要的工具。男人骑车女人坐在后座上,踏着月光奔走在阡陌小路上。

二八自行车像一种历史铭刻在过去的记忆。它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

过往岁月的碎片拼在一起,很难完整的添置回忆。中间隔阂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人类的情感并没有被碎片所分裂,一直完美的等待在脑海深处,被人去吸纳,回味。

相册中的画面在眼前浮现。生活中的场景历历在目。只是被模糊与陌生所笼罩、掩盖、蜕变。

相册所带来的真实感不容抗拒的纵横交织着。

相册中的表情如一颗炸弹般绽开当时的情仇。爱与恨只是一线之间。人只要包容感有所改变,便会发现我们的情感一直处于乐观状态。

相册是一本记载青史的史册。永远清晰地印制在心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洛小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作者通过几个特殊的场景将记忆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勾勒的栩栩如生。
也许时光可以冲淡一些记忆,但有些情感就像那些相册一样,定格在生命中的某一瞬间。
喜欢这样充满温馨的文字,推荐共赏。问好朋友!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如果圣诞老人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对你说:圣诞快乐!一定要在快乐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at:2010年12月26日 下午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