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窗下,耳边回旋着的仍是我们一起听过的古典味挺浓的音乐,只是身边已经没有你,我的语文老师——一个特儒雅的爱唱忧伤歌曲的大男孩——我心里有着一种说不尽的感伤。
七年了,记忆的帆船驶进了我的高中时代。
(一)
“哎,沁梅,告诉你,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个瘦小伙”。
小灵通小娅凑近我耳旁大声道。
快嘴美美抢在我前面,问道:“帅气不?可不要像以前的语文老师长得很‘卡西(《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又还凶巴巴的。”
文科班的女生一个个都挺有个性,我算是绝版文静女。
我依然捧着手里的《李清照词选》在看。
“沁梅,你装‘闷’嗦,不向往‘潘安’?”
这一次,我要还击了。
“去你的吧,‘潘安’只有一个,谁也抢不了,专属你美美”。
我们几个虽说爱开玩打笑,但都还是文科班少不了的“角”儿,学习成绩也还不错。
没有见过语文老师我与美美,怀着一颗检阅的心等着语文老师的到来。
(二)
语文老师确如小娅说的那样瘦,但在我眼里,并没有小娅描述得那样帅气,给我的印象是:干净,文雅。
语文老师姓高,名簟秋,一个女孩样的名字。据高老师说,这名字,是教语文的父亲给他取的。
他的自我介绍与原来的语文老师不一样,一个姓,一个名,自然而然地牵引出许多古诗来。这引起了爱文学的文科班的学生普遍的好感,也引起了我对他的注目。
可能有同学认为他是“掉书袋”,不过,在我看来,高老师说的一切,很自然,很诗意。
接下来,高老师给我们介绍诗歌的学习方法。他告诉我们,读诗要像喝茶,要去品,慢慢地品。他还告诉我们,有些诗词可以唱。
这一下全班沸腾了,都嚷着让高老师来一首。
高老师也不推辞,道:
“我唱李清照的《一剪梅》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高老师唱得很投入,他的歌声浸透了对女主人公遭遇和心境的深切理解。高老师将这首词演绎得特别的忧郁动人。
一向对李清照特喜欢的我,对高老师的清唱十分地佩服。我似乎进入了这样的画面:
如银的月光洒在清照独居的屋子里,她仰望无垠的天空,两行清泪挂在腮边。……
高老师的演唱,让我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离愁别绪,难舍难分,她的深爱,她的眷恋……这当中还有温润缠绵的怀想,还有甜蜜的偷偷咀嚼。
一阵掌声,让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我回过神来。
“再来一首,好啊,再来一首”。
全班又一次潮起潮涌。
高老师见状,轻言道:“我没想到大家如此喜欢古典诗词,如此喜欢音乐。我虽说是老师,但大不了大家几岁,看来年轻的心是相通的。再给大家唱李清照的《月上西楼》,会唱的同学跟着唱,等会儿,我看一下谁能背!”
“又是李清照,好!”
这声音竟从平时一个少言寡语的我的口中冒出。
李老师唱完后,用流利的板书将两首词抄在黑板上,要大家默记在心。
他抽查了一列,居然全数通过。
(三)
就这样,高老师教了我们的语文课整一年。这一年里,高老师让我们爱上了古典诗词,爱上了经典散文,爱上了小说。他总是变着花样,让我们走进文学,走进音乐。每一堂语文课,于大家来说,都是难得的享受。
高老师,还带文学社的我们,不时地出校园采风;带我们班赏雪听雨;带我们到街道进行文字清扫……这一切,让我们对语文与生活充满了浓浓的兴趣。
但不知怎么的,高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
一年后,高老师到了高一。
又一年后,高老师离开了我所在的高中。
高老师走了后,小灵通告诉我,高老师之所以调到高一,是因为他的课堂教学影响了我班的语文成绩,我班的总体语文成绩不稳定且有下滑趋势。学校考虑到高三,稳保文科重点班的地位,把高老师调到了高一。
又据说,高老师到高一后,不仅教学风格没有改变,而且与学生间没保持合适的距离,还常带着一些男女生外出采风……学校找高老师谈过话,但高老师没有改变,只是向学校表示,他对得住学生,对得住家长,对学生没有不检点的行为……再后来,高老师到深圳了,他想闯出自己的天下……
(四)
高中毕业后,我考入北大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在京城一家很有名的报社当文学编辑,工作很出色,这都得力于高老师的文学引领。
工作之余,我始终保持着听古典音乐的习惯,依然会很快沉浸在高老师所带给我们的诗词、音乐境界里。
高老师自从离开我们后,仅与我们保持qq通联,他之所以这样做,想必是怕影响我们的学业吧。
(五)
今晚月光如水,我想对远在南方的高老师说一声,谢谢你,谢谢你带给我们的这一段文学缘。
-全文完-
▷ 进入古蔺之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