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呼唤人性的回归司马剑雪

发表于-2011年01月21日 中午1:00评论-0条

——读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听到食指的诗《相信未来》,是在央视举办的一台晚会上,俩位主持人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的打动了我。第二天我进入网页搜寻,居然没有搜寻到,这成为一桩憾事。直到偶然有一天看见“食指”这个笔名,又看见了这首诗,才知道这首诗创作于1968年。我认为这是一首呼唤人性回归的好诗。何为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其中情感占有主要成份。在这里不妨将全诗抄录如下: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

凝重的情绪,掩不住内心的迷茫。作者开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这样写道:“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在这样诗句中不难看到作者迷惘的情绪。但作者笔锋一转分别写到用美丽的雪花在苍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相信未来”贯穿了这首诗的全篇,不知不觉中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在迷茫中思想的坚定。作者开篇凝重的情绪恰恰较好的把握了诗歌的意象,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如蜘蛛网查封炉台、灰烬叹息着贫穷的悲哀、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这样的诗句真实感人,且具有诗歌的跳跃性,给人或近或远的联想,丰富了诗歌的想象力。

时代背景,折射出思想性。我们应该注意到这首诗创作的年代是1968年,这个时代,报刊杂志上的诗歌,往往带有空洞的“钢性”,而根本不注意个人的感受,更谈不上诗歌的情调。所谓“诗言情”和“诗言志”,就我看来,诗歌的创作手法,首先是建立在言情基础上的,其次才是言志。像唐诗宋词中的绝句,往往是先景物描写,这种描写往往是通过大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作者的情,再通过情来抒发其志,达到情与景、情与志向交融的效果。像食指这首诗中的“紫葡萄”,不仅具有色彩效果,且有实物的感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语言让读者读起来时,垂涎欲滴。然而,作者意不在此,始终落墨“相信未来”四个字,这就跳出了个人的圈子,似乎看到了作者不甘沉沦、不甘寂寞的一面。这一面恰恰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沉思现实,诗句优美。这首诗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慷慨激昂。在第三段中,作者笔锋突然变得大气淋漓“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样工整的语言,往往在诗歌创作中是必不可少的,排比句加重了语言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效果使诗歌更具感染力。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此,继续深化自己的想象力,如“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这似乎是在对历史的反思,又是在对开未来的探索。当我们看不清时代,把握不住自己的时候,我们总会把思绪牵引向未来,因为,未来代表着我们想要的生活。

社会性的好诗,以点带面。一首诗歌往往是以个人的口吻来写的,但并不完全代表作者本人;一首好诗,又往往具有社会性,即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感,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作者在诗歌中,不断的寻找着人生的答案,这种答案不是个人的,而是共性的。特别是作者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寻找答案,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这个庞大的群体。“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类似于这样的诗句,不仅具有哲理性,也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性,使整首诗显得大气磅礴,迭宕起伏。诗贵含蓄,作者通过意象的运用,阐明了自己的思想,表达了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情绪,这是难能可贵的。

就我个人认为,这首诗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在诗歌的最后一段中,整个语言没有物化的效果,显得苍白。让人感觉作者忙于“点睛”,而这样的“点睛”,是缺乏充足理由律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羽灵韵推荐:羽灵韵
☆ 编辑点评 ☆
羽灵韵点评:

颇有见解的一篇诗歌鉴赏。正如文中所说的“社会性的好诗,以点带面。”,的确如此,我赞同为文是一种精英者的行为,好的作品更是可以表现出社会的时代性特征,从而引起广泛的共鸣,经久不衰。而“呼唤人性的回归”更是自有一番重量。
此外,读作者的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首相关的诗,北岛的《回答》,两人一个相信未来,一个不相信,而食指和北岛的各自生活也是天壤之别,其中缘由,不禁令我们静默深思。
问好作者,推荐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