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从农村社教工作团回城以后带雨的云

发表于-2011年02月15日 上午10:29评论-1条

《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600篇》

第513篇

1964年秋,随《社教工作团》浩浩荡荡赴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俗称“四清”。 “四清”运动首先在农村开始, 通过“清工分”“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理农村的“四不清”干部。后来运动渐渐扩大到城市,变成了“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的全面“四清”。 领导人高瞻远瞩,看到我国已经出现严重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向党猖狂进攻,需要狠抓阶级斗争、重新组织阶级队伍,要不然,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要——不记得原文,意思是——就要完蛋、就要大权旁落。 运动过程半年有余,不料那里的“戏”才唱完,返回单位时也正准备好了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加“四清”工作回来的某部分人要被“四清”,只是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形成“气候”,不了了之。 一天组长询问:“你60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卖过什么?”我一时蒙了,几秒钟后才回过神来,“哦,是指旧皮衣吗?” 真是风吹草动、草木皆兵,似乎处处有敌人处处是资本主义的猖狂进攻。两件自己的皮衣属个人财产,在国营的寄卖店委托犯了什么错!那个年代,唉,常常是不找岔子就睡不着觉似的,巴不得天天“翻箱倒柜”“掘地三尺”,挖掘出来个重大案件和阶级敌人。 派去农村打击农村干部,回来后,便又利用另一伙人打击他们。什么社会主义,什么革命,什么政治呵,难怪有人说政治不就是整人,不就是运动百姓,不就是挑起群众斗群众,先利用这个打击那个,然后再利用那个打击这个。 寄卖店寄卖两件衣服罢了,何须兴师动众。这样的小事怎会知道的?推测是派人去了各个寄卖店调查,清查了寄卖登记簿和税收的票存根。真可怕,留下一些人不参加社教工作团,原来是在做好准备呵。 那个年代买卖旧衣裤的人还真不少,店里琳琅满目,寄卖业相当兴旺。买衣服要票证,工资很少,钱和票证不够的就去寄卖店想办法,一次我出差衣服带少了,便只好在外地的寄卖店买件旧衣裤。 物资紧缺年代寄卖可以说是一种缓和物资紧缺的好办法,是帮助百姓调节和互通有无,卖出有余而买入不足,是解决国计民生的有效办法。 互通有无本是非常正常的事,居然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去寄卖店调查,一定是打算从这里打破缺口,狠抓阶级斗争一场。也亏他们挖空心思想出了这样的主意,做“四清”的准备。又不是贩卖,那个年代如果贩卖还可以上纲上线,说是资本主义道路,把自己暂时不急需的卖掉,买进急需的,或者急需用钱而出卖,算什么问题呵。有一个同事便是夏日把被子卖了冬天又买回来。

查账的人从热秋到寒冬,从寒冬又到春寒、初夏,够辛苦的。一定是一家一家寄卖店翻看账本,一捆一捆的翻看税收的票存根,备尝了辛苦哦。一男一女有一次骑自行车路过湖边,还栽进了湖里,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山高水低,是寄卖者害的还是组织查帐者害的呢。 

两件衣服罢了,当然不一定就我一个人。那个年代寄卖店相当火旺,是调剂和互通有无的中介,算是帮助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该是功不可没。工资低、物资紧缺,不得已嘛,要不然谁愿意卖掉自己穿熟的衣裤,谁又愿意买别人穿过的衣裤呢。

那一年祖母病了需要手术,家里需要钱,哥哥知道我拿不出便没找我要。知道这里的物资供应比较缺,旧衣物比那里值钱便把他的皮大衣和父亲的皮袍一同寄来,要我送去寄卖。我猜想,四清人员也许还写信“外调”过个是不是这么回事,那个年代常常有“外调内查”呢。

有一“序曲”,前一年我趁出差机会去看望他们,恰巧嫂子提一双新高跟鞋说是找皮匠把后跟削掉,改成平底鞋。那是他哥哥送的生日礼物,穿不习惯。我说划不来还不一定能改好,我们单位的人喜欢穿高跟鞋,不如带去问问。

果然有人喜欢,按原价买了。哥哥于是知道了这里的东西容易卖,所以把两件旧皮货寄来。

经过这件事我恍然大悟,生活不可能平静的。嘿嘿,难怪有人说自古以来政治就是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就是挑起这伙人把矛头执向那伙人,然后调转矛头指向这伙人,搅个天翻地覆。目的是什么,或者是创政治业绩,或者是削弱什么力量,或者是其它的什么坐收渔利目的。几十年来不断的政治运动如同翻烧饼,反反复复的多么折腾人呵。

? 1964年那次随《社教工作团》赴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幸亏稳重,没有搞极左,顶住批评没有整人,要不然多么内疚呵。

有一些“紧跟”者,为了表现积极,为了政绩,为了出风头,为了得到表扬,苦心积虑的“创造发明”,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表演的手法也使出来,“凶”“诈”“哄”“骗”“圈套”“声东击西”“离间计”等等,形形色色,什么办法不使,大大的伤害了农村干部。

? 想起几十年的政治运动,就联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古代寓言故事:“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螳螂得意洋洋,以为蝉马上就变成了它的腹中之物,哪里知道黄雀就在它的背后呢。

做人还是本本分分好,不要为了某个目的而当“螳螂”去害“蝉”,再说自己哪里就安全,背后的“黄雀”正在盯着自己呢!嘿嘿,“黄雀”也不能得意忘形,后面的弹弓正引弓待发,对准了你呢。

? 时时刻刻要人们“千万不要忘记”时时刻刻寻找阶级斗争“新动向”,确实可怕。我倒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单位门,年纪稍大一些的,历史问题就够折腾,一听说要开展政治运动便提心吊胆怎么过关。当然我也怕“过关”,又是立场,又是态度,又是右倾,又是轻敌…… ? 

这样年年月月的折腾,没完没了的斗你斗他斗我,社会怎么进步呢,经济哪能发展呢,宁愿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百姓还怎能过好日子呢,还怎么有时间精力提高工作和业务水平,还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还怎么样进入共产主义呢,悲剧呵。

现在不再那般折腾人,可以称做“忆苦思甜”吧。“忆苦思甜”中忽而想起过去年代的点点滴滴,为让朋友们知道一些历史的特点,从一篇短文中管中窥豹。又忽而萌生感怀诗三段,供凑趣:

栉风沐雨往前走,披星戴月爬上楼;

天崩地裂一声炸,跌落黄泉最尽头。

蝉儿吱呀弄枝头,欢歌笑语乐悠悠;

欣喜螳螂尝美味,岂料黄雀随其后。

四清呼声响田头,阶级斗争乐悠悠;

胜利凯歌才奏罢,愁上心头眉头皱。

《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500篇》 

http://blog.sina.com.cn/dydyabc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带雨的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人生许多经历都是文字记录中的精彩,
当年的经历是一生永远的难忘。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拜读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1年02月15日 晚上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