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提到这个词,想到这一概念,心中总有一股迷雾一样捉摸不定的滋味。如今的大学遍地开花,俯拾即是,如今的大学生优劣并进,齐呼精英,可这事实的本质与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看到的是浮云还是神马?我作为一名本科生,在一所所谓的二流学校里混日子,自有一种“当局者迷”的缺憾,可人性中好为判断议论人事的特点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片面观点(不论好坏)让我不由得伸出一张嘴说道一番。我也只能浅尝辄止,只是起点振奋的作用和体验作为议论者的心理,并不能也不敢深入浅出。有些话就像陌生美女一样只能远远地看着。
我们从小到大,几乎可以说是没浪费过一天时间(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时间,撇去“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说),披星戴月,寒窗十几载,不就是为了两只脚都踏进大学的门槛吗?在所有大学以前的青春年少的日子里。我们(不包括以做试卷为兴趣爱好的“们”)远离兴趣,割舍爱好,全身全心全意扑在试卷堆里,吊在分数线上,接受者义务素质教育和高等素质教育,以使能够顺利地接受大学的“真正”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开放性创新型教育,于是乎,千军万马挤破脑袋,缺胳膊少腿也要从门缝里挤进大学,哪怕关了门都要动用一切可用的与人与畜有关的联系和“无所不能”的金钱砸开大门,昂首挺胸踱进大学校门,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当大学的门槛被越踩越低和一些禁不住金钱及权利的诱惑和威压的生物的存在,以致许多人群在大学校园里共度四年美好时光时,大学的质量可想而知,试想,如果有一个世纪,连东京的街头都随处可见流浪大熊猫收容所时,大熊猫还会像现在这样受宠吗?而大学生的“泛滥”和大学的“分流”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这就又使得大学这一“精英批发地”走出的“一系列产品”中肯定(不是难免)有次品和伪品,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小孩们依旧是主动或被动地以一副“舍我其谁”的气势浩浩荡荡地冲向大学,以为大学就是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以为大学就是苦海的码头,其实也不过是一个中转站而已,或许还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可是,回溯一下历史,不难发现,在人性中有一种心理深深扎根,那就是不自觉地和周围的人比较,这本来没有什么,而且论语也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可问题就是有些人并没有能够正视来自各方面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红男绿女,衰哥霉女,都走在同一条洒满欢乐与苦恼的人生路上,虽然“我爸是李刚”的言语不多见,可还是有不少“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实话说,我并不喜欢这种以上一辈的影响来归纳一群群生命,不过为了大家理解,我就用这些词汇吧。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也充满了坎坷荆棘,虽然没有外面的世界繁杂冗复,可也少不了让人心悬心酸心寒之至心灰意冷的东西,这些话不是耸人听闻,我也不是愤青,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应当做的只有学着运用,学着接受,这里有歧视,有马屁,有堕胎,我们曾经心目中的象牙塔形象在大一之后便土崩瓦解(一部分大学还是比较“纯”的),当我们接触到了这直白的现实,惨淡的阴云便会笼罩我们的眼眸,心生悲凉。考试前的突击,考试中的学雷锋,考试后一如既往的一笑而过,周末出去交流感情,这些在校园中司空见惯的事已经让我麻木,谁都有谁的活法,地震之后一切都将烟消云散,除了那真挚的感情。
那些生活中偶尔闪现的美好终于让我鼓起直面人生的勇气,也让我心存温馨,不亚于发现自己喜欢的女孩其实一直暗恋自己的强烈幸福感。
马克思教导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一切,抢盐风波是如此,大学的一切也是一样,当今中国飞速发展,而局部的教育也像插上了自由发展的旗帜一样随心而动,谁的地盘谁做主?我们正在上大学,当我们走出校门,即便不能成为人才,也不能人见人骂的庸才,当我们回忆起大学,如果大学是以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满脸淫笑地审视着我们时,我们心里会不会有这么一种想法:到底是谁上了谁?
-全文完-
▷ 进入无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