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细书妨老眼 长簟惬昏眠月光美柔

发表于-2011年03月26日 下午3:07评论-1条

午睡能消除疲劳,闭目养神,有助于健康。古人有许多吟咏午睡的诗歌,饶有情趣,聊举数首,以飨读者。

午睡,这一生活习惯古已有之。午睡与文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夏日午睡,本为调节精神的养生之道。清人李笠翁说过:“夏日午睡,犹如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

自古中国人要午睡,而且不可或缺。因为我们从古至今都处在农耕时代,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族,所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这样的反诘:“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

清人王渔洋的《带经常诗话》载一诗,把午睡之慵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槐午睡方熟,息肩者稚子。老妻撼绳床,饭熟呼不起。不能工磬折,发乱无人理。我懒我自知,不要旁人喜。”将午睡归结为慵懒折射着文人的闲适潇洒。

古代诗人都非常重视午睡,他们经常用诗词表达。唐代的白居易有诗云:“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宋代的苏东坡也写道:“日长惟有睡相宜,半脱纱中落纨扇。”清代的陈迦陵则在词中这样写了:“小院日长惟好睡”,“饱饭风前贪美睡”。

在古诗中,常常把午睡称之为“午梦”,王安石说:“午梦觉来闻鸟语,歌眠似听朝鸡早”。沈说如是说:“凉入湘潭影半开,小窗午枕梦初回。”蔡持正说:“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卷抛书午梦长。”明代的刘基说:“如何一岁三春景,不及闲窗午梦长。”

诗人还写到午睡起来的情景,也充满了情趣。如苏轼的“觉来身世都是梦,坐久枕痕犹著面”,多么细腻逼真。杨万里的“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陆游的“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又很恬淡闲适。

宋代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诗:“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饱食缓行初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到耳边。”这是诗人丁崖州的闲情。将睡未睡,饮茗待息,耳边水声,权作催眠之曲,够自在的了。陆游有诗道:“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主客对榻,你有事就去办,我闲暇即安卧,任意自在,各尽其乐,一主一客,皆为妙人。“读书已觉眉棱重,就枕方欣骨节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残日已无多。”这是诗僧有规的体会。一枕睡去,直到夕阳西下,无忧无虑,这又是何等的逍遥。然而,就在这份悠闲心情的背后,似乎又流露出一丝淡淡地对尘世的不满。

清朝戏剧家李渔写过《闲情偶寄》,谈养生之诀,提到“午睡之乐,倍于黄昏,三时(指春、秋、冬)皆所不宜,而独宜于长夏”,他主张在白昼特长气温特高的夏天午睡,并咏诗:“吾在此静睡,起来常过午。便活七十岁,止当三十五。”睡眠虽然丧失了时间,却赢得充沛的工作精力

在众多诗句中最令发人深思,要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午睡诗了:“细书妨老眼,长簟惬昏眠。依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这首诗与其说是抒写午睡,不如说是由午睡悟道。一旦事业难成,尤其是权位顿失,难免有失落感,但王安石的这首诗,却可以使这种心理获得平衡。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月光美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谢文龙推荐:谢文龙
☆ 编辑点评 ☆
谢文龙点评:

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午饭后休息一会儿,这并不是我们懒散,而是由于我们体内的生物节律在起作用。而午睡恰恰是人体保护生物节律的一种方法。
作者以渊博的知识阐述了养生之诀。文笔厚重而客观,欣赏!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前来学习并看望朋友,拜读美文,祝平安快乐!at:2011年03月26日 晚上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