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文社会学课是深刻的。上午的前两节课老师让我们看电影《青春之歌》和《大浪淘沙》。什么时代的文艺作品反映什么时代的社会现实。那是一个动乱的革命年代,讲述的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民主和文明。如今的时代潮流是搞经济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革命的理念已被淹埋于历史旧迹中,只能变为我们关注历史关注过去的脚本了。虽然两个时代的追求都一样,都是为了获得幸福美满地生活。而今的人们的生活却更加地现实主义。
在电影里,我看见了在满天飘舞着雪花的异乡街头两眼无望佝偻背着蹒跚行进的卫三大伯;看见了已经瘦骨嶙峋头发斑白的老翁因扛不动沉重的货箱摔倒在地还要受鞭打脚踢;看见垂暮之年的老翁因交不起地主的田租被逼无奈悬梁自尽……我的心灵的震颤是沉痛的。我的眼前不断地闪现出这样的场景:一辆急速驰行的火车正冒着滚滚浓烟,一瞬间就遮云蔽日了。在这浓烟瘴雾里,乌云也显得暗淡了。
回到现实,幸好今日已不存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了。然而,今日的我们满足于现状吗?真正地自由、民主、文明到底在哪里?所有的人类都应该来坦然面对并解答这一问题。
我再一次想起了城市的角落里,那些衣衫褴褛手掌肮脏的年老的或弱小的乞丐们。在灯红洒绿的都市,一掷千金、挥金如土的阔佬们大有人在。面对那些伸出的一只只肮脏的手和一张张看起来肮脏的面孔,许多人的表情是厌恶的,甚至觉得是恶心的。只有几人愿意轻身一弯腰,在那样破碎不全如那些人衣服一样的瓷盆里丢上几枚不足道的硬币?
我又想起了在长江中路见到的一个孩童,独自坐在冰冷的地上吹着呜咽的曲子。那些生命的哀歌化为音符在繁闹的都市里荡漾。我站在那里注目良久。我也见到有许多人驻足停留,可又有多少人在哀思或反思呢?是命运吗?人,真的是命运决定一切的吗?如果解海龙在到这一场景的话,我想他也不会袖手旁观的。我认为小男孩那呜咽的笛声绝不来于当年苏明娟的那双大眼睛引人注目,让人反省。
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去关注这一群体呢?我见到的小男孩坐的地方离省政府大院并不远。那些整日坐在办公室里的父母官们,你们听到了那些笛声了吗?在上天桥的时侯我见了一位着大盖帽的女警官,她正在驱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的面孔影响市容吧,女警官振振有辞地道:“老人家,拿着你的盆换个地方去讨吧,今天要检查。”
我不否认有些人的爱心与同情心,也不否认这种同情心爱心被利用过欺骗过。可那种欺骗的行径也只是个别现象而已。难道就因为受过欺骗而泯灭了所有的爱与良知吗?每当驻足街头,我真的无法正视那一张张麻木的脸。我很想建议那些官老爷们,出门时不要老是坐车子。红旗、桑塔娜、别克什么的坐着是挺舒服,可您也需要出来走走,长时间不走路是有损官老爷们的健康的。
本文已被编辑[烟雨若黎]于2004-9-8 22:17:4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柯依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