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贵州省德江县民间习俗—炸龙wam1314159

发表于-2011年04月08日 晚上11:35评论-1条

作者:雪枫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炸龙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民族的一种精神、祈求、寄托和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奋、勇敢、奋进、坚毅和拼搏精神的象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龙”的民族,众观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常见的有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含有“祈年”的意思。“舞龙”的习俗,古人认为龙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施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龙也就间接地操纵了人类的生命。

在黔东北和黔北地区活动的各个民族,对龙崇拜的起始时间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很难对其历史渊源进行细致的梳理,现在可查的历史文献最早的是道光《思南府志》:“祈禳,各以其事祷神,逮如愿则报之。祈年则上元龙灯、社会、神会,均此意也。”也就是说,在明清时期,在原思南府区域内流行一种在元宵节“上元龙灯”的祈年的仪式。

而对“炸龙”的文献记载,则只有新编《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治》中有如下记载:“龙灯,·········解放前,和平镇东西两岸的龙灯队,每年在廖家嘴、五台街表演,常以赤膊能长时间忍受烟火爆烫为强胜,龙灯进街后,将街口堵隔,集中烟花爆竹,对着表演者爆炸,解放后,停止恶性爆龙方式。”结果是沿河县城“爆龙”、“以赤膊能长时间忍受烟火爆烫为强胜”的民间习俗,自解放后,由于政府的严禁,已经完全从沿河县城消失。

这一曾经流行于黔东北的“疯狂的民俗,”现在只保留在德江县城和少数乡村中,以及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苗族村寨之中,成为了黔东北高原上独特的一种民俗亮点,德江县城的疯狂“炸龙”习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没有你能从“破四旧”中消除,较完好地保存了土家族地区原生态的炸龙祈年的民风民俗。

今黔东北德江县是土家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聚集区,在德江县的每一年元宵佳节里,德江县城均有舞龙灯、炸龙灯的传统习俗,是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民间习俗已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

德江县舞龙活动是很讲究的,主要包括“起水、亮龙、送帖子、入户舞龙、送龙宝、赛龙、炸龙、烧龙”等环节,龙灯队事先要给“龙”到的人家送拜帖,让这家人做好接“龙”的准备。

德江县土家族龙灯按制作材料分为“草龙、龙、布龙、纸龙”四种,按五行分为“青龙、红龙、绿龙、黄龙、蓝龙”五种,按长短分为“大龙(50至80米)、小龙(俗称龙崽10至15米)”两种。德江县土家族龙一般为9节,长度为30至50米不等,最多的有49节,长度可达400米。目前,德江县土家族龙以30至50米的龙为主。

德江县城各族人民于每年春节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晚“炸龙灯”的民间习俗。于2006年被纳入了贵州省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名录,德江县在每年正月间各族人民都要出“灯”,以祈福来年,主要有龙灯、狮子灯和各式各样的花灯。不论是白天这是晚上,不论是城坊这是小港,只要你在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这期间走到德江县城这块土地上,在不经意间都可能碰上玩灯的队伍。

正月十四,城乡龙灯齐聚县城,各施绝技、尽展风采,中午12点,龙灯“预演”序幕拉开,城区各街道制作的一条条身着各种色彩的长灯想继出场,锣鼓喧天,一路涌动只见一条条巨灯上下翻腾,吞云吐雾,一路狂奔,亭子、地古事上百土家族男儿的簇拥下紧跟其后,长号入云,锣鼓喧天,浩浩荡荡,在黄姻的烘托下,亭子上的“嫦娥”如云中漫步,“地古事”上的姜太公似在岸上逍遥,阴阳交江,天地浑然一体,万民欢腾。近年来,一些企业、社团组织、知名人事纷纷参加舞灯活动。德江县龙灯数目繁多、形态各异、集故事性、娱乐性、商业性为一体,为德江县土家族舞龙活动注入了新的内容。

德江县土家族舞龙活动最为精彩之处是正月十五,元宵观灯、天南地北、大同小异,独黔东德江土龙迥异,其独特之处,就我黔东地区德江来说,德江县玩龙灯不是玩而是“炸”,一个“炸”字代表了德江县土家族舞龙的原始、勇猛、野性,又将其特点在德江县城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德江县人都要扶老携幼云集县城,观赏一年一度天下一绝的舞龙盛会。

从小生于德江长于德江县城的我,已经开始深深地爱上了这片激情的小城,在这个小城的正月十五都不称元宵,俗称大年,下午五点过钟,就陆陆续续一鞭炮炸响,年夜饭早己提前,六点钟就到了这个城市的高[chao],整个小城就炸开了锅,之后一个小息,是大家上坟点亮的时候了,鞭炮并没有停歇,只是把高[chao]从城里转到了坟山。

七点钟,各路龙灯陆续出龙灯,从中华街、从东风街、从玉溪街、从各小港子。此时的龙灯,只有龙头龙骨,玩者都是一些十八九岁的年轻汉子,也有二三十岁的中年,皆戴头盔,袒胸露臂,随行者举着火把,提着酒壶,由于酒精的作用,都是扭扭捏捏,摇摇摆摆上街的,各家各户早己准备好了鞭炮、烟花,缠满鞭炮的竹竿二三十根地排立街边,门口还整箱整箱、整麻袋整麻袋的鞭炮好烟花。炸龙,不分男女老少,只是要尽早地准备好鞭炮好烟花,一般下午四点钟鞭炮就己脱销。七点脱去龙衣布的龙灯从小港在浓浓的黄烟笼罩之下一露头便被炸开了,十几根竹竿一齐而上,不到几分钟,龙头便变成了网状。开始的时候,还有点鼓声,还有点节奏,还有点花拳绣腿的舞动,但过不了多久,整个城市已经只有火光好鞭炮声了。

八九点钟,天已全黑,是这座城市里炸龙的高[chao],几十条龙灯把整个县城给煮开了,万人空巷观炸龙,街上早已变成了人流、火光流,鞭炮声成了这座小城的唯一主题。此时,在这座城市里根本听不见人的说话声,手机失语了、电视里的歌声失语了、汽车的喇叭声失语了,人与人之间全全用鞭炮声来进行交流,进行对话,几个十字路口,三五条龙灯缠绕在一起,上百根竹竿把人们的耳朵炸麻了,玩龙之人扭抱在一起,搀扶而行,在火光的映照下,只见一堆发亮的背在蠕动。满城都是浓烈刺鼻的火药味,有一种让人室息的感觉,这种感觉,你是无法逃避的,即使你逃到家里,仍听不见电视里的歌声,仍喘不过气来,整个城市给你带来的只有震撼和宣泄,你无法说清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们究竟要表达什么情绪,是欢心、是兴奋、是激动、还是烦躁,压抑和不满的发池?

等不到炸到最后,龙灯早已只剩下了几个篾条圈圈和一根绳子了,有的甚至不能首尾相连,此时的龙灯已完全符合化了,但是人们还在不停地炸,直到把全城的鞭炮炸绝,有一点让人不解的是,在这个沸腾的晚上,在这样热烈的场合,无论你用什么方式炸,炸得鼻青脸肿,炸得青一块紫一块,甚至头破血流,人们都不会生气,不会扯皮,都会听从公安民警的疏导和指挥。人人都在用不文明的方式来演绎文明,不知这是在继承这是在开拓。

晚上九点过,看灯的人们开始回家,街上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的立体声连成一片,在小城上空回荡,依然如山崩地裂、瀑布飞流、春雷滚动,烟花爆炸时的光焰,把楼房墙体照得通亮,楼房的玻璃上,也闪着烟花爆炸瞬间的灿烂,在半山看县城,各街道的灯火、鞭炮、嘘花交织,就如一条条长龙城区盘旋,烟花如花朵在林立高楼间盛开。

十点钟,炸龙才随鞭炮的完结而渐渐结束,此时,空中一轮皓月升起来,稀疏的星星你怕鞭炮炸痛一般,躲在远山上空眨眼,满街布满了鲜红的鞭炮渣,几个十字路口足足有两寸多厚,这些都要保留到凌晨三点钟由环卫工人来清理,城区烟花禁燃烟花爆竹的“解禁令”,自除夕夜开始于元宵夜结束。纷纷议论着的人们,期待着明年元宵炸龙灯的到来,用这种野性的娱乐,倾泻土家人的情感,展示土家人的强悍,第二天,宁静清新的小县城又恢复了理智,给人们的除了疲惫和记忆,便是前所未有的轻松了。

德江县城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德江龙灯如何才能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品牌文化?贵州德江炸龙是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但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须,必须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手段进行有效的发掘、整合,才能实现产业化发展贵州德江的土家“炸”龙文化。

谱写世界物质遗产,发展中国炸龙保护!

开拓贵州物质文化,推进德江炸龙特色!

作于2011年3月10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wam1314159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德江有炸龙一说甚是出名
这名字炸,这名字奇
记得本站有位陕西张作家就写过很多有关炸龙习俗的文章
对于地方民间习俗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广作用
因文化的传播,也让德江驰名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前来拜望朋友!祝平安一生,快乐永远!at:2011年04月09日 晚上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