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小谈散文中的美学司马剑雪

发表于-2011年05月07日 晚上10:33评论-1条

我感觉现代散文中的美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先秦文学、唐诗宋词;另一个则是借鉴西方的散文作品。先秦文学和唐诗宋词简练,注重于作品的深意;而外国文学的散文语言注重于直观,散而不乱。

举例说明,李清照本人就传承了“诗言志,词言情”的思想。如《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看来诗就应该这样写,此篇也是她的代表作。

相反,词则要言情,把写实与情结合起来写。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她通过一位少女的举止,写尽了这位少女的羞涩之态,固千百年来这首词依然耐人回味。

从第一篇的诗来看,李清照直抒胸臆,几乎看不到任何写实的手法,仅仅是引用了一个故事;而下一篇词却是通过人物动作、形态,巧妙的刻画了人物的形态,如“慵整、纤手、透、和、嗅”几个词运用得相当传神。

说到这里江淹的《恨赋》、《别赋》在文字上也是相当考究的,往往四个字为一组,第三个字必为动词,这就使整篇赋的语言凝炼,富于动感和张力。

像朱自清、徐志摩、季羡林以及余光中的散文深受西方散文的影响,季羡林和徐志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里,几乎看不到当时社会的痕迹。朱自清的散文也是通过借景抒情来渲泻内心的苦闷。西方散文注重于美学,更注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对社会时事具有排斥性,但这样的散文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观点,读这样的散文往往给人以享受。难怪金庸在评论余光中时曾说他错生了年代,如果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必与前三位大师齐名。

这类散文注重虚实结合,看似散漫、随意,实则极好的表现了大师的文学素养。据说朱自清描写的《荷塘月色》就是一个不起眼的水塘,但并不碍作者的抒情笔调。真要什么真?虚要什么虚?为了跳出这个“实”这个圈子,他引经据典,让人感觉文字的魅力。没有虚,散文的美,在表现了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个人认为,围绕主题如果能够很好的将文字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篇好文章。散文贵在形散神聚,但散而不聚,散而不收,那就走题了。如果围绕主题,加以深化,虽不言题,但字里行间全是表现一个中心思想。关于散文未必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像张晓风的《梅妃》仅仅引用了历史典故的几个片段,便发生开去,以抒情的笔调,描绘梅妃的心态,她在介绍年代里运用了一个“锈”字,特别令人叫绝!这类诗化的语言,让通篇文字更加传情,且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谋篇布局,有些文字点到为止,有些需要大写特写,如何取舍,这就要看作者的功力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真情实感是散文情感美的根,它包括真情真趣(风趣、理趣、乐趣)、真情真景、真情真理;
善和美的情感则是情感美的花和叶,真情实感是建立在真善美的统一体上的,散文的极致就在于作者最真切地抒写出自己诚挚深沉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能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人心。(很好的一篇,作者有实例告诉我们散文的美,美在何处)

文章评论共[1]个
静月清荷-评论

很好的一篇,读来受益。感谢朋友,问候天天快乐。at:2011年05月08日 早上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