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进彝族山寨美泉

发表于-2011年05月23日 中午1:46评论-9条

云岭以南,层层叠叠的大山,山夹河,河套山,连绵不断。站在山巅,吆喝一声,对面山上的人能清楚的听见,但要走路过去,可要半天时间,因为要顺山势走到山脚,涉过河后,又要爬到山头,可累死了。故此,不是有特别紧要的事情,一般人是不会到对面的寨子去的。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在山巅上,高海拔气候,造就凉爽的风,到山脚的河谷,那就是亚热带,海拔高差有的地方近2000米,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更为独特的是,这山势形成了山里民族的居住习惯,彝族同胞喜欢在山巅,傣族同胞又喜欢在水边,那半山腰的,就是杂居的民族。

一层山,一条河,一群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演绎了不同的生活习性和人文风情。先走进彝族山寨,去体验他们的风土人情。

彝族大多生活在丛林密布的山巅,山巅有丰厚的植被,茂密的森林,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奇特景观。他们和哈尼族是近亲,最令人称奇的是,他们从山脚到山巅的梯田,经过世世代代的开垦耕种,如鬼斧神工,是大山的子民们日复一日制作出来的杰出雕塑。

梯田的前身,是“懒火地”,书上叫“轮歇地”,他们在灌木丛生长的地方,把那些杂生的灌木用砍刀涮倒,等自然干枯后,烧一把火,再开垦成山地,种上包谷、荞子等山野作物,种下去不浇灌不施肥,让作物自然生长,一块地种一拨后,就不种了,到另一块地上去种,至少隔一年后,等灌木再长出来,砍烧后再种,如此轮回,久而久之,就“种一山坡,收一萝萝”,典型的广种薄收,但种出来的粮食,可是纯天然原生态的。

种上几年的“懒火地”后,地已经渐渐形成田的雏形,于是,他们用竹筒,从山涧里引来山溪水,把地改造成田,日复一日,一片片梯田就镶嵌在山梁上,在夕阳的余晖下,波光粼粼,直插云天。

他们居住相当分散,有的寨子才几户人家,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分家后去看守那几块“懒火地”,预防山中的野猪猴子等野生动物来偷吃庄稼,开始,在地的旁边,他们搭起简易的茅草房,他们叫“田房”,久之,就成了几户人家的一个小寨子。

山高路遥,居住分散,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的寨子不通公路,没有电,更不可能有电视等城里人习以为常的家用电器。近几年,政府花费了很多力气,说,要扶贫,扫除无电无路的自然村,但投资实在太大,不可能在几年内解决,而且他们用松明子照明,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性,才不要你修路通电呢,“山中无岁月,世上已千年”,他们乐在其中。

和外界的唯一联系,那就是马帮了。赶马人可是全族人最敬仰的,有男孩子的人家,孩子长大后,大人教育的唯一目标,就是去马帮赶马,最好能做到“马锅头”(马帮的管理者)。他们从山里把山货驮出去,从山外把日用物品驮回来。赶马人走南闯北,见识多广,每次从山外驮回来山里人没有的稀奇物品,人们总是啧啧称奇,羡慕不已。赶马人高亢直白的山歌,敢爱敢恨的性格,天天“抬驮子”(上下骡马驮的货物叫抬驮子)练就了壮实如牛的身体,女孩子们可喜欢了。

彝族崇拜火,是火的民族,不仅仅是他们的日常起居,离不开火,更因为他们的性格如火,耿直,豪爽,做事风风火火,待人热情如火。

踏进他们的家门,首先看到的是正堂进门处,每家都有一个“火塘”。火塘的火,一年四季不熄灭。那是在地下刨出一个浅吭,用一个大枯树的树疙瘩,经常燃着火,火塘上方,从屋顶挂下一根藤条,用木勾挂着一个熏得黑不溜秋的铜罗锅,铜罗锅里平时煮着开水,客人来的时候,用于泡茶,到要做饭的时候,就把火塘的火吹燃,用铜罗锅煮饭,饭煮好后,在火塘上架上一个三角架,放上小铁锅,就炒菜。每户人家,在火塘上方,还挂满了腊肉,甚至野味,他们叫“火熏肉”。一家人,围着火塘,吃饭,喝酒,聊天,其乐融融。

家里终年燃着火,久而久之,那间用山里的松木盖成的房屋,被熏得像他们黝黑的面庞,油光发亮。

最好玩的是他们养殖牲口和家禽了。骡马和牛,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工具,遇到春耕季节,或者马帮要出山,即使人吃得不好,那怕饿着,也要给牛马吃最好的饲料,并精心呵护。真正的赶马人是不骑马的,除非是生病的人,他们认为马太累,即使空着的时候,也是跟着马走。而耕田地的老牛,更是他们的宝贝,一户人家最值钱的财产就是那头牛了。

在山里,十多岁的小孩子一定是要去放牛羊的。他们把牛、马、羊、猪,当然还有狗,一起赶去山里放牧。还有笑话呢,一个下乡的干部,看到小女孩在前,一场牛羊猪跟在她后面,向山里草木茂盛的地方去,就问,小妹妹,你这是带它们去哪里呀,孩子答,放呐!那你这是放什么?你没看到吗?真是,孩子嘟哝着嘴。

这干部就奇怪了,该如何问这孩子呢,你去放牛放马,放羊,还是放猪放狗,是你放它们,还是它们放你。

其实,这是他们的习惯,需要放牧的牲口家禽,一窝蜂的领到山里去。牛马羊悠闲的吃草,猪到处乱拱,找些野果吃,狗当然是和孩子作伴,有山里的野生动物来骚扰的时候,那狗一定会挺身而出的。

夕阳西下,孩子就领着羊和猪回来了,那牛马就自己在山里,他们说让它吃“露水草”(夜草),“马无夜草不肥”,这俗话搞不好是他们发明的呢,几天甚至几个月都让牛马自己在山里,到要出门驮东西或者耕田耕地的时候,再去找回来,那些牛马,都有它们自己的领地,不会跑得很远,当然山里人也不可能去偷别人家的。

由于山里气候太凉,他们养的猪,嘴尖毛长,瘦骨伶仃,跑起来比羊还快,跑得慢的人还追不到它们,平时是不喂饲料的,要过年要杀吃的猪,才厩养起来,喂包谷面等好饲料,催肥了杀吃,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曾经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家人领到山里放牧的母猪,回来时候就找不到了,主人也不在意,想,它自己会回来的。想不到,隔了近一年后,他家的那只老母猪乐颠颠的领回来十多只和老野猪杂交的小猪仔,主人家可高兴了。

也不知道那只家养的母猪是如何找到野生的公猪的。

他们的服饰,是以黑色为主,衣服上缀以银饰品,做衣服的布料,是她们自己用织成的土布,衣服上,大多绣上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代表吉祥。年轻人的服饰,还配以绿色,或者红色底衬。

女孩子的衣服,相比男孩子的要复杂一些,绿色或者红色的衬衣上面,穿着刺绣精美的圆领外衣,她们大多穿裙子,那裙子有点像“百皱裙”,一层层叠起来,内长外短,然后在腰间系上彩色的腰带,走起路来,叮铃作响,环佩叮当,还有点古代仕女的风韵,脸上浅浅的笑靥,像山间盛开的山茶花。

男孩子的衣服,以褂子居多,那褂子是圆领短袖的,扣子用布条做成,到夏天,大多男孩子只穿一件褂子,里面什么不穿,且不系扣子,露出结实的黑黑的胸脯。穿的裤子,他们叫“打折裤”(“折”是叠起来的意思),一条裤子不用裤扣,不系裤带,裤腰处老宽了,叠起来别进腰里,到处跑也不会掉下来,到山溪里洗澡可方便了,把别进去的“打折”一松,一条裤子就掉下来丢在一边,里面什么也不穿,跳进水潭里,尽情嬉戏,可方便了。

而更多的中年人,是用山羊皮,或者山里打来的麂子皮,缝制成褂子,穿在身上,像陕北的农民一样,穿在身上,冬暖夏凉,只是头上包裹着的不是白毛巾,而是帽沿高高翘着的黑头巾。他们不论男女,抽着旱烟,耕作在山野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羊皮衣衫小领褂,不是人穷地方兴”。这是他们唱的山歌,当地人叫“小乖乐(彝话音)”。这小乖乐有点像古诗词的词牌,最佩服的是,他们能够随口填上韵脚整齐的歌词,抑扬顿挫的演唱,而且永不重复。很多人也叫这民歌叫“唱曲子”,站在山巅上,引吭高歌,山山回旋,余音绕梁。

每年农历6月24日的火把节,是彝族同胞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山巅上,一块宽阔的草坪上,由主管祭祀的巫师,穿上黑衣黑褂黑裤子等特色浓郁的民族服装,带领几个信男信女,提前几天沐浴戒荤,手里持着用色彩斑斓的箐鸡(山里的一种野鸡)羽毛做成的类似尘掸子一样的物械,步履缓缓,口中念念有词,走向先人用石头垒成的高高的取火台,祭拜天地后,巫师“咕噜噜”的在念只有他自己知道意思的口诀,几名助手就虔诚的坐下来,用木棍在那根早已准备好的枯木上钻木取火。

台子下的草坪上,十里八乡,成百上千的人们鸦雀无声,抬头看着取火。当一缕青烟慢慢升起,逐渐变成火苗,巫师一声“哦嚯!”,人们顿时欢声雷动。

主持取火的巫师,用松明子扎成的小火把,点燃取来的火后,一个个穿着褂子,五大三粗壮士的汉子,用一支支小火把,绕场传递,最后交到职务最高的族长手里,族长亲自点燃矗立在草坪中央,像大树一样高大的大火把,然后由各个分支的小族长点燃四周的一堆堆小火把。

一声声令山谷回音的“哦嚯!”声中,火光熊熊,人们载歌载舞,开始狂欢。

“阿表哥快点来哦,不会唱歌来跺脚,阿表妹来了哦,跳起黄灰做得药……”,他们自发组织围拢成一个个圈子,用圆圆的木杆,敲响用整只大树木劈成的掏空了心的木鼓,“咚咚咚……”鼓声咚咚,震撼人心。弹起像铁道游击队里那种土琵琶一样的三弦、四弦,跳起烟盒舞,唱起“小乖乐”,琴声悠扬,歌声辽况。

草坪一边,有具有彝族特色的“汤锅”,那是用三个石头架起一口大铁锅,从附近找来木柴,用旁边小箐沟里流淌的山溪水,把杀好后的羊,菜牛,狗,一大块肉砍开,连同下水,全部煮在一起,要吃那个部分,捞出来切好,用薄荷,小米椒等“打蘸水”(把肉放到配好调料的碗里涮一下叫打蘸水),味道鲜嫩无比。

“喝酒要喝大碗酒,敬人要敬好朋友……”,在酣畅淋漓的敬酒歌中,再打上两碗当地人自制的“小锅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份豪情,在汉子们红扑扑的脸上随着酒气流淌,在姑娘们赛过杜鹃的俏脸上荡漾。

草坪的另一边,一排排秋千,人声鼎沸。不论男女老少,可喜欢荡秋千了,这秋千可有很多讲究呢。

秋千有多种,有多人玩的车秋、两人玩的磨单秋、一人玩的荡秋等等,看各人所好以及胆子大小自由选择。

在各种秋千里,最讲究配合的车秋,用两根粗大的圆木,栽到土里,两圆木之间一根插销穿着,在插销上,在直穿两对横木,横木顶上,用藤子穿上一块木板,人坐上面,稍稍用力,车秋自己就团团转了,一般的车秋坐四人,也有树的高大,坐八人的。

最头晕的是磨单秋,在中央订一根粗大的木柱,再用一块厚厚的木板,从中间凿出圆洞,套上木桩凿好的损口上,两人一人坐木板的一边,稍稍用力,就沿地面团团转动起来,坐在上面,周围的山山水水都跟着转。

再就是荡秋了,栽两根高高的木桩在地上,木桩顶上插一横木,在横木上结上藤子,藤子朝地面的一边,结上一块木板,一个人坐上去,来回荡,胆大的人,能够荡起二三十米高,一些女孩子,坐在荡秋上,长长的秀发随着荡秋的起落来回飘飞,煞是飘逸潇洒。

小孩子不会唱山歌,不会喝酒,就满山坡乱跑,去追逐那些蝴蝶,蜻蜓,蚂蚱,满脸脏兮兮的玩他们自己的游戏。

老年男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抽着旱烟,兴致勃勃的讲他们的“当年”,说起赶马时抬多少斤重的驮子,他们浑浊的双眼顿时发亮,笑容舒展了满脸的皱纹。老年女人们讲他她们当年刺绣的手艺,如何的稀奇,偶尔讲到当年和老伴们对山歌的时候,花白的头发和着银饰品,笑得乱颤。而更多的老年人是寻亲访友,找到后絮絮叨叨,乐滋滋的尽叙离别之情。

火把节,其实是彝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

青年男女,是不会去和中老年人一起跳小乖乐的,不同的村庄,相同的习性,他们自发的围成了一个大圈子,手挽着手,领头的一男一女边弹着弦子,边高声领唱,边跳着舞。歌声伴舞蹈,硕大的圈子,像一颗石子丢进水里,忽而围拢,忽而张开。当地人说的,忽而屁股朝前,忽而屁股朝后。

在男孩子的琴声中,女孩子齐声高唱“拨开青苔吃凉水,亮出心肝好说话耶,哎乖乐——打开天窗说亮话,想你小哥很多下耶,哎诉喏——”(“哎乖乐哎诉喏”是声调,应该是语气助词,没有真实含义),现编现唱,像诗歌一样押韵含蓄,委婉动人。

少男少女站在山顶的两边,各有一人领唱,男孩子脸皮厚(“脸皮厚”方言,意为胆大不害羞)先唱“小哥出门好几年,没和阿妹见过面,哎乖乐——今日有缘见小妹,哥的心里比蜜甜,哎诉喏——”,女孩子脸皮薄(“脸皮薄”方言,意为不好意思害羞),你推我让,领头的才姗姗走出来,接唱“小妹长了十八岁,天天想哥难入睡,哎乖乐——如今我们来集会,愿哥常留小妹间,哎诉喏——”。集体唱着,唱着,人越来越少了,原来是各人找到知己,相约到丛林深处不为人知的地方去了。

丛林深处,伴着鸟儿的歌声,唧唧哝哝,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亦源精华: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亦源点评:

走进彝族山寨,感受彝族风情,通过作者的文字,在感知浓郁彝族民俗乡情的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彝族山寨的生活,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语言舒缓自如,意境深远悠长,读之爽极,很是欣赏!

文章评论共[9]个
亦源-评论

学习了,问好美泉!at:2011年05月23日 中午2:23

美泉-回复谢谢亦源编辑留评! at:2011年05月24日 下午4:56

文清-评论

厚重的文字,让读者在文字中走进了彝族山寨。问好美泉!at:2011年05月24日 早上8:35

美泉-回复问好文清姐!最近工作上还是一直很忙,你们辛苦了! at:2011年05月24日 下午4:57

心无垠-评论

(:011)(:012)问好美泉兄弟!这山寨的味道十足,让我感受到彝族风情的浓郁纯真!很美的一章,大赞,祝你幸福哦~~遥握~~at:2011年05月24日 上午10:04

美泉-回复谢谢无垠大姐!最近工作太忙,上网时间少些,请大姐见谅。 at:2011年05月24日 下午4:58

心无垠-回复真是客气哦~~不要哦!有的看你的文章就好哦~~呵呵!祝好! at:2011年05月25日 下午3:59

罗军琳-评论

真象一片世外桃源(:148)at:2011年05月24日 中午2:19

美泉-回复妹妹辛苦了!谢谢留评! at:2011年05月24日 下午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