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看《十送红军》红歌背后的真相净莲飘香

发表于-2011年06月01日 下午4:13评论-14条

《十送红军》这首歌说是赣南民歌,但赣南民众可能不会唱,因为当时压根就没有这首歌。《十送红军》中,歌词中有“三送红军到拿山”,“七送红军五斗江”,“十送红军望月亭”,加上下了山、过了坡,上大道,这是彻头彻尾的井冈山地名和路途,而不是什么红军长征路线。而那时,所谓的红军长征,按官方定义,较为客观的出发地表述是: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党政军首脑机关撤离瑞金,于10月17日傍晚在于都率领8.7万名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瑞金、于都在江西赣南,而井冈山在吉安。中央、红军和毛泽东那时侯早就在赣南的瑞金红都了,吉安湘赣界的井冈山1929年就撤了,谁送啊?《十送红军》1961年问世时,连空政文工团的老同志们看到后,哑然失笑:“长征时哪来的《十送红军》?”再说当初出发长征,绝对的高端机密,除了核心成员少数人之外,没人知道,哪来的大张旗鼓高唱十送红军。想当初长征出发。谁若是跑出村头高歌送红军,还“十送”,不算“ab团”也算奸细,非杀头不可。你看这歌情深意切,歌舞飞扬,天知道不仅时间挪位,空间上更是睁眼撒谎。或许赣南送别,领头的是博古他们,加上当时毛处于背运,比不上当年红色山大王的风光,于是事过境迁,就来他个乾坤大挪移,忽悠百姓,作俑者们没少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最后一代唐诗图景,产于现代中国,落在江西赣南。1927年,红色革命进入江西,如狂风暴雨般,使那里的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农民们在暴动中杀尽地主豪绅家的男人后,将财产抢劫一空,老弱妇孺赶出家门,田契、借条、房屋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过后,逃脱的地主带领国民党军队杀回老家,血腥报复必定加倍。农村中这种“冤冤相报”在恶性循环中,不断升级。当时,几万赣南子弟背井离乡,逃荒已经绝望,这不是逃荒,而是扛枪的逃亡。那些绝望的父母妻儿,站在于都河岸,想着可能永远不归的儿子丈夫,忧心红军去后不测的命运,能不撕心裂肺、肝肠寸绝?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留守性质的中共苏区分局委员李才莲是兴国人,1935年5月,21岁的他在瑞金突围时战死。她的妻子池煜华每天站在自家门槛上望郎归,一等就是71年,直到去世。因为他的丈夫曾经说过:战争时候什么消息都有,如果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一定会回来找你。早些年,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此位老人,感慨万分,认为这个故事是中国祭台上小人物命运的凄绝。而以共[chan*]党的被遗弃者写进历史的吴法宪,则用无线凄凉的笔调,描述除他参军以后,的作为平民的一家七口,因围剿、还乡团等原因,死掉六个,最后孤苦的父亲流落街头,贩卖黄烟直到解放,可还未见到衣锦还乡的儿子就不幸离世。这种“于都河”边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与后来伪造的“恩情似海不能忘”、“撒下的种子红了天”《十送红军》的咏叹,根本就是不着边际的两码事。

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江西有238844人被官方追认为烈士,其中赣南占10.8万;中央红军西走陕北时的8.7万人中,有5万余人是赣南籍子弟。“革命”一词,在江西已经和清明结为一体了。清明前后那如火如霞的“映山红”,本是江西风土的吉祥物,还是一种略带酸甜的上好食物,后来,因为革命风潮,也变成清明祭奠革命死者的祭品了。

1961年,《十送红军》作为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的一首,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演于北京,从此传唱中国。它由共[chan*]党庞大而训练有素的文艺队伍中的一员、曲作者朱正本与词作者张士燮搜集整理、创造新词,于1960年发表,也就是现在《十送红军》的模样。

曲作者朱正本,正是盗用了赣南客家民歌《送郎调》曲调,该曲调在采茶戏中叫《长歌》,是唱述客家离人和思妇的乡愁。

古老的华夏中国,从《诗经》开始,民间就对生活进行最淳朴热烈的讴歌,那些忧伤动人的民谣,一直勾引着中国少年悠远的情愫,成为这个国家典型的文化意境。其中的《送郎调》就是从南到北,从东倒西,从汉族到另外五十五个民族无数这样美丽动人旋律中的一个。据查,“红歌”中不少是窃用中国民歌的曲调:

1.《十送红军》本是客家采茶戏《长歌》的曲子。原词是:“一送里格表哥,格只介柜子边,双手里格拿到,格只介两吊钱……表哥哥听妹哇,出门里格郎子,都要爱惜钱。”后改词不列。

2.《送郎当红军》本是赣南民歌《十送郎》的曲子。原词是:“送郎送到天井边,一朵乌云遮满天,青天保佑下大雨,留住我郎宿夜添。”

后改词为:“送郎送到十里坡,眼不流泪口唱歌,愿郎革命革到底,等你十年不算多。”

3.《八月桂花遍地开》本是河南信阳民歌《八段锦》的曲子。原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游到下呀嘛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呀哈,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后改词为:“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啊,张灯又结彩呀啊,光华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农友们呀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4、《东方红》这首歌的曲调原是晋西北民歌《芝麻油》的曲调。原词是“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咳吆,哎呀我的三哥哥”。1938年,我国著名音乐家安波等人按这个小调,填上了新词,名曰《骑白马》:“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咳吆,打日本我顾不上...”后改为《东方红》改词不列。

5.《乌苏里船歌》本是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的曲调。

其余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歌曲被偷梁换柱情况,不知凡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文革”时,充满着革命斗争火药味的“红歌”遍布,达到疯狂的地步,使许多无辜的生命陨落在“红歌”的阴影里。后来“文革”结束,“红歌”也成为反思历史“愚民”“绑架”文化的一种讽刺和笑谈。现在,“红歌”又回潮,望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小心“文革”之风卷土重来。中国人实在承受了太多的人祸伤害,现在已伤痕累累。用时尚的话来讲,“哥”实在很累,“哥”再也伤不起!!!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净莲飘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山尖流水精华:理野
☆ 编辑点评 ☆
山尖流水点评:

歌功颂德的红歌,应该不仅仅是《十送红军》一首!作者合情合理的分析,有血有肉的论证,令人信服!同时,也让我们再一次了解了一段历史!一句话,失去土壤的艺术永远不可能成为经典!文章结尾,内涵深刻,令人警醒!好文,推出共赏!感谢赐玉,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14]个
山尖流水-评论

再来拜读,问好作者!at:2011年06月01日 下午5:47

净莲飘香-回复谢谢编辑的厚爱。在堆砌御用文人的嘈杂市场上,还有像“山尖流水”这样独具慧眼、脱俗大气的编辑人员,我好像还是看到华夏民族文坛的一点点希望之光。再一次谢谢光顾。问好! at:2011年06月17日 中午12:17

雾都孤儿-评论

人们唱红歌,创作红歌,是感激共[chan*]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奋斗,实现了其拯救劳苦大众的革命目标,至于红歌是不是当时创作的,那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看人民对红歌的认可程度和传唱广度,以及是否真正能够打动民心。在当前的背景下,唱红歌有助于呼唤远去的正气和奋斗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至于过于极端的做法,自然是不可取的,但是也不能否定红歌有其特定的正面意义。问好作者!at:2011年06月01日 晚上8:26

周池-回复谢谢你的赞同,记得有一次上网冲浪,说韩国引进的中国电视剧就有这一部连续剧长征,而且在韩国当年引进的电视剧收视排行名列前茅。我的心情真是激动万分,抛开红歌里的粉饰美化,这说明我们的长征确实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且得到世界的认同。再说一点红歌本身是无辜的,错在哪些别有用心的人。问好雾都孤儿! at:2011年06月02日 上午10:00

雾都孤儿-回复对红歌的理解,因人的立场不同而异。有些人不懂历史,没有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来看待红色历史,而是搞一味的揭秘真相,无疑是别有用心的。艺术是对生活原始素材的升华和加工,不能说红歌不是农民原创的就不承认他是民歌,只要他的曲调唱法取自民间,且能被人认可,感召人们朝着积极地方向前进,就是好的歌曲!《十送红军》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和传唱,不但是因为人们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也是因为其艺术形式和曲调优美,因此得到广泛传唱。至于什么春天的故事,那就真是一个故事了! at:2011年06月02日 中午1:19

周池-评论

看了作者的文章,诚如编辑所说合情合理的分析,有血有肉的论证,令人信服。说真的这首十送红军我非常喜欢听,尤其刀郎那略带沧桑沙哑的腔调,喜欢归喜欢,但我决不会费心去探究歌词的出处。或者这些红歌的诞生有当时政治的需要和时代前提的背景,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时代呼唤一种红歌里传扬的正气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回归。每每听着这首歌的时候,一种情不自禁热血沸腾的感觉洋溢全身。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老师是否放大了歌曲被极端的被利用的片面因素。难道老师不觉得红歌里传扬的声音要比那些无病[**]卿卿我我的爱情歌曲要好很多吗?人民对红歌的认可程度和传唱广度,正好说明了它深入人心的程度。为什么现在流行这个,不就是因为我们现今社会缺乏或者已经背离了这种正气和奋斗精神吗?歌曲就是歌曲,不要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推上祭台。事在人为,红歌是无辜的。一管之见,冒犯之处,莫怪!at:2011年06月01日 晚上10:18

雾都孤儿-回复同意周编的观点! at:2011年06月02日 早上8:53

净莲飘香-回复谢谢点评。在古代圣贤们看来,人的修养要达到高的境界,除了学佛修道,还有一条有效的途径,那就是进行礼乐的教化。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音乐既可兴帮,亦可覆国。佳音美曲可以使我们身心振奋,杀戮之音,激发人的魔性,亡国之音,使人堕落。不要小觑虚假、大、空的歌词,哪怕是盗用民间华丽的外衣,如封神榜里的妲己,虽能迷惑不少人,最终狐狸尾巴终究会被人识破。我父辈们有许多是有才华,有成就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就是倒在疯狂红歌的阴影里。那段充满血腥的历史,就是他们给我讲述的,他们嘱咐我,不要忘记真实的历史,从而进行深刻反思,今后好好为人做事。 at:2011年06月02日 早上9:16

澄江静如练-评论

红军长征,可歌可泣,但没必要篡改历史欺骗民众。感谢作者,支持作者。at:2011年06月02日 清晨7:14

净莲飘香-回复谢谢点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任何人篡改和粉饰都没有用的。人民也不都是愚民,总会思考,总会觉醒。问好朋友。 at:2011年06月17日 中午12:04

水哥来了-评论

原来如此,真长了见识!at:2011年06月02日 中午1:43

净莲飘香-回复谢谢光顾!我这里还是沧海一粟,历史的真实还须探讨。问好朋友。 at:2011年06月17日 中午12:09

千野pmj572-评论

写得好深刻!at:2011年06月02日 晚上9:00

净莲飘香-回复谢谢朋友点评。过去御用文人总喜好粉饰,讨好主子。其实,历史的真实如天地的真实,掩饰也是一时的。问好朋友。 at:2011年06月17日 中午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