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芭东小镇听禅卢浪秋

发表于-2011年06月12日 晚上7:22评论-2条

芭东小镇听禅

卢浪秋

因为写作的需要,我以前也看过一些禅学的书籍,但是真正听大法师讲禅还是第一次。在芭东小镇的一间临时布置的禅室里,坐了一二百人,都是企业家学者信众等有头有脑的人物,青岛市民商法研究会的部分会长理事也参加了聚会。讲禅人是小镇主人杨总从远道请来的释果宁法师。据说他在清华、复旦等10多所大学讲演,反响热烈。我边听边想,略有所悟。但听起来好像与我在书上看的有不一样的感觉,现在的法师也真的是“与时俱进”了。

说到现代法师们的变化莫过于向当今倡导的民生靠拢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朴素的哲理已经融入泊来的佛法中。当年从印度传过来那点东西,实际上早已中国化、现代化了。尤其在时下都强调民生的环境下,法师也在和普通老百姓套近乎。你说他讲的是禅吗?说是也是。你说他不是讲禅吗,说不是也真有点别样的味儿。大法师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生活禅”,其实他所讲的是中国百姓生活的一种状态。讲的是老百姓所关心的家庭、婚姻、子女、身体、心情等等与生活生命有关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赋予禅学的诠释,想着法子在迎合听众的心理,让你听起来好像离自己很近。比如说他来到芭东小镇,一进门就用禅语对这里优雅的高端养生项目一个劲儿说好!论这里的环境也确实不错。可是芭东小镇的主人还是谦虚了一把,说是房子设计的窗户小了一点。可大师的禅学知识派上用场,他说小镇的窗户小,小的好啊!人是阳,屋是阴,窗户太大了,如何保的住阳呀!听了法师的解释主人乐了。真的大师就是大师!我在想,要是换一个芭西芭南小镇什么的。也许法师会找出另一个禅理来弘扬,反正拐着弯儿怎么解释怎么有理,让你高兴。

法师动员你与佛结缘,动员得也很有艺术,很自然。比如他一开头就讲了四句话,其中两句是他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叫做“归佛觉而不迷,归法正而不邪”。他讲了很多,我理解的大概意思是说,佛,教人觉悟,但觉悟不是着迷。他要你心归佛门,自我觉悟,而不能迷信迷恋迷失方向。佛,是有法度的,体现了一种正确正义的选择,他要你相信这个法度的正确,依照这个法度去办,而不能有邪念。丝丝入理,让人听起来不生硬不强迫。我这个学了一辈子马列的哲学人,都感到很佩服。甚至在想如果共[chan*]党的哲学也这么讲,早就可深入人心了。

法师对人生命运的解读听起来也是很现代很哲理的。他说:命,是一个定数,运,是一个变数,定数和变数也不是铁板一块,是可以转换的。如果说命里的定数没有,变数又没有把握住,那你就什么也没有了。其实这也是对人的一种教化。他用佛的语言诠释生命的宝贵。要人活着就要好好地珍惜生命。珍惜生命就要把住“变数”,不能消极秃废,不能被眼前的或艰难或顺利的表象所迷惑。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海洋中一片小小的浪花。每一个波浪都是不同的形态的浪花组合。你身旁边起伏的波浪都是朋友,相互依存。波浪随风而动,带来了生命世界的波澜壮阔。所以他诠释:如果说生命是活在波浪中,那么这波浪也还只是一种表象。生命的核心是大海的一部分,而不是真正的波浪。大海在动,海的本质不动。一个波浪消失,大海又生出新的波浪,生生不息。如同大海,生命处在有形和无形之中。珍爱生命,就需要改变一下你的心态,在有形无形中找到你的坐标。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世界,世界就给你什么样的回报;你改变心态,世界可以随你而变,如此你珍爱生命,生命才有意义。所以你要坦然以对,珍重自我。时刻想着:我自信,我年轻,我富裕,我爱,我行。这些他娓娓道来的东西其实都是为人处世的普通道理,中国的儒学在讲,法学在讲,诸子百家在讲,特色社会主义者也在讲,只是没有想到我们的禅学大师讲起来,也还是挺“革命”挺到位的。

这位大师对和谐社会也很有研究,说是心情和谐、身体和谐、家庭和谐、环境和谐才有社会和谐。要和谐,一要宽容,宽,仁者也,宽能得众,是一种胸怀和度量。二要恕人,我心如你心,宽恕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社会心态才平衡。三要感恩,感恩是美德是善良。心迹如斯也,人要学会担当。因为在未来的社会中,必然有许多可以预测和不可预测的东西需要人去承担。如果人人能想着,我自己要在未来的风雨中承担多少,这个社会才有希望。 

后来,我仔细看了看法师的宣传页才知道。法师居山苦修多年,因不忘“上求佛道以开民智,下化众生以救苦难”的菩提之心,才毅然下山,弘扬佛法,点拨人生。我这人不信佛但不反对他人听禅。当今社会,沧海横流,世事繁杂,生于凡尘俗世,一些人有太多的牵绊,心浮气躁,看来是需要普度普度的。也许是人们的脚步太快,以致未曾欣赏沿途的风景;也许形色匆匆,以致忘了倾听心灵的声音。那么不妨给自己生命一个独享的机会,不妨给自己心灵净化的过程。听听这些带点现代色彩的法师坐定修禅之法,寻找点真我,也未尝不可。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卢浪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林步山人点评:

如今是是而非的玩意很多,佛学也与时俱进的装入“和谐”的框子了?抑或和谐也与佛俱进而殊途同归了?读罢该文,如作者所言,该坚持的坚持,该摒弃的摒弃,或如佛说,圆实相融,不着“无记空”。欣赏,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2]个
林步山人-评论

美德有时候是政治治理的工具,有时候是政治治理的目标,有时候被上升到宗教的高度。但只要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又何尝不可呢?!再次拜读!at:2011年06月12日 晚上8:44

卢浪秋-回复谢谢光临,文友说的非常好。当今“浮躁”已成为社会心态的一个难解的结,有时甚至扭曲到给社会带来震荡,多元的社会需要多种形式的心灵净化。 at:2011年06月12日 晚上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