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总有一种期待古蔺之子

发表于-2011年06月23日 下午4:04评论-2条

三写2011年四川卷高考作文:总有一种期待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这么一种现象,这就是“不服老”。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些人,一些诗:

先说屈原,他在《离*》中表白: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一心想辅佐好楚怀王,以实施“美政”。可是小人当道,屡被疏远、贬谪。即便如此,他对楚怀王与楚国一直忠心不变,希望楚怀王回心转意,接纳自己。他不希望自己和楚怀王年华老大,而一无所成。

可以说,屈原的“不服老”是一心爱国的体现。

曹操作为诗人,也是“不服老”的。他写出了著名的《龟虽寿》,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可以说,曹操的“不服老”,就是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

王勃也是“不服老”的。所以他在《滕王阁序》中写道: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可以说,王勃的“不服老”,就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强,永远不放弃心中的理想 。

苏轼、辛弃疾同样是不服老的。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叹道: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他一方面盛赞周瑜的从容闲雅,指挥若定,功勋卓著,另一方面慨叹自己的美人迟暮,壮志未酬。

苏轼的不服老,其实就是心里难却建功立业之心。

辛弃疾也不服老,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之典,一发感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以廉颇自比,表明年纪虽大,但还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

太多,无法尽举。

这些人,这些诗,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总有一种期待,这就是建功立业,实现兴国救民的抱负与理想。

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期待?

一是中国知识分子受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判定自我人生和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

二是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受儒家的入世思想浸染,“不服老”实是入世之心所产生的进取行动。

三是中国知识分子知书识理,最具人生觉解之心,从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社会的自觉意识。

总有为国建功立业的期待,久而久之,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特质,这种与时共存的文化心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息,不断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与动力。

总有一种期待,是中国知识分子呈现给世界的一道最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古蔺之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推荐:山尖流水
☆ 编辑点评 ☆
山尖流水点评:

这种期待,实则是人生的理想!
人生因理想而美丽!
文章简练简洁,观点明确,言之凿凿!
问好作者,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共[2]个
山尖流水-评论

问好作者,拜读美文!at:2011年06月23日 下午4:59

飞翔8276-评论

这只能算是纸上分子的酸腐之气。看这些例子,有几个命运不是坎坷的?at:2011年06月23日 晚上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