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乡情与酒寂寞何待

发表于-2011年07月06日 早上8:51评论-2条

依然记得第一次喝酒的窘态。也就是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已经是生产队半个劳力。星期天,我随生产队一帮男劳力到几十里外的乌云山担碳。中午时分,走了约一半的回程,都感到又饿又累,得给自己充充电了,就选在一个叫“白杨”的供销社歇肩。大人们从袋子里掏出两毛钱,到柜台前沽了一碗酒,把自带的干粮拿出,就美滋滋的品尝起来。看到我挺羡慕的样子,大哥把酒碗伸向我。不知深浅的我重重的喝了一口,结果把我的眼泪鼻涕都呛了出来。那是什么样的酒吆,酒精兑的,浓度极高,时人称之为“氨水”。呛归呛,但喝过之后我便感受到了他的魔力——接下来的路程,肩上的担子似乎轻了,脚步也没那么沉重了。

对于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酒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麻醉剂,喝了它可以舒活筋骨、振奋精神,让人暂时忘记疲劳。

除了担碳这种重体力劳动外,春插和“双抢”也要借酒浇累。最为壮观的是集体会餐——每逢春插和“双抢”完毕,队里就杀猪宰鱼,抬出事先酿制的几坛米酒,全队老老少少,全聚在晒谷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颇有梁山泊开喜宴的气势。

吃得最轻松、最快活的当然是春节。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物质生活较为艰苦,平时,没几户人家会自己酿酒。过年就不同了,家家户户都要煮酒。粮食充足一点的用大米作原料,少粮户则煮红薯酒。春节就可以过一把酒瘾了。最热闹的是初一,那时我们生产队就十来户人家,五十多口人,关系非常和谐。初一这天,全队的男子汉排成一队,逐户拜年,每家必用酒食招待。我们这帮小子也常混入队伍中,大年初一是不辞客的——“看得起才来”,主人会如此说。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几桌人浅斟慢饮,谈笑风生。十来户人家,从早吃到晚,最后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酒这东西容易让人上瘾,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就有斤把米酒的量了。有时我会把父亲收藏的“宝贝”偷偷地喝上一口。父亲不常煮酒,但家里并不断酒。因为父亲三个出嫁的女儿都很孝敬,省亲时总不忘给他捎来壶把酒。女儿是父亲的酒壶,嗜酒的父亲都盼望生女。同队里有一位叫汉初的就如此,他妻子一连生了三个崽,第四胎喜得千金。他喜不自禁,大喊生了“两毛钱”——意思是女出嫁后他有了每天享受两毛钱酒的希望了。他干脆把女儿的小名就叫“两毛钱”,这在我家乡至今仍是一桩美谈。

八十年代以来,粮食充足了,喝酒已非一种奢求。在我们家乡,几乎家家户户均有酿酒器具。乡亲们都用自制的酒曲造酒,这种酒曲用二十几位中草药配置而成,称为“山药子”,我家就能制作。用“山药子”煮酒,酿制过程长,酿出的酒口感好,不伤身体。市场上销售的米酒,用化学酒曲——糖化酶酿造,口感不好,且易“上脑壳”(头疼)。

酿造米酒的最佳季节是春秋,因为气温适中。春季桃花开时酿造的叫桃花酒,秋季桂花飘香时酿出的称桂花酒。不用吃,听到这两个名字就醉了。

给读者诸君透露点小秘密:只有在“取(蒸馏)酒”的过程中,才可喝到味道最好的米酒。在农村那段岁月,父亲“取酒”时,我在灶前烧火,预先准备一个竹制的接酒筒,待至二锅水时,从酒槽里接一筒酒,倒到杯里,热腾腾、香喷喷的,喝上一口,只感到喉头胃里热辣辣的,酒香黏在口里经久不散,特过瘾!农村有句话:“猪吃叫,鱼吃跳”,看来还得续上一句:“酒吃槽”。后来一位化学老师给我解释,第一锅水“取”出的酒中含有甲醇,因为甲醇沸点比乙醇低,所以先蒸馏出来,甲醇是工业酒精,对身体有害。因此吃酒要吃二锅水。

很喜欢听《九月九的酒》:“……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

参加工作后,酒量越来越大,吃酒的档次也越来越高。还是忘不了家乡的酒。每次回到家里,不仅要美美的品尝一回家乡的佳酿,还要提回一桶。

醇醇的美酒、浓浓的乡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寂寞何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亦源推荐:亦源
☆ 编辑点评 ☆
亦源点评:

作者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以前的岁月,
庸常的日子虽然苦涩,但回味却感甘甜,
因为其中有浓郁的乡情,有着记忆中的美好。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上午咖啡下午茶,午后带着香茗来看望朋友,请朋友一杯凉茶!at:2011年07月06日 下午4:23

寂寞何待-评论

谢谢关注,祝夏日快乐!at:2011年07月06日 晚上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