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也说平平仄仄笔耕潇湘

发表于-2011年07月11日 中午1:14评论-15条

不久前,一个在百度创建诗歌贴吧的朋友邀我入伙,我就点开了他的博客来看。但见好几篇文章都是有关平仄之论的经典,从五言到七律,很详细很全面,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就像绕口令一样,还没看完,脑袋先晕了。我这人散漫惯了,写到绝句或者律诗,平平仄仄就把握不好,也没那个耐心去弄。今天终于撞到一个行家了,我是很欣慰了一阵子,心想得好好地请教一下才行。

于是,我试探性地和他交流:“你对律诗很有研究啊。”

他说:“我也是今年才略通一二呢,学了这么多年,去年冬天还没搞清平平仄仄平平仄呢!”

我说:“我就是不喜欢那种束缚,有时写一两首所谓‘律诗’就会被朋友指责,说是哪里哪里平仄不对。”我这样说,完全是在一种平等的位置和平静的心态下,当挚友间的交谈,毫不设防。这种率性而为也可以理解为信口开合,是我性格的弱点,缺乏城府的表现。我又是属于马后炮的,说过之后,不免生出一丝后悔,顾虑到对方也许是一个学究式的人物,会以教训的口吻拿腔拿调地说出什么迂腐之论来。

朋友说:“我现在是很刻意地钻研这个。”

我一听,果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他接着说:“但是,越钻进去了就越有同感。将来估计我也会抛弃这种束缚的。因为我喜欢李白那种随意。就我想来,李白的诗,什么这体那体,只是后人给他划分的。其实叫我说,他的诗,就如咱俩聊天,愿怎么说就怎么说。

“其实,今人不认同是格律诗的许多古诗,要比所谓格律诗好。如春江花夜月、崔颢的黄鹤楼、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是这样。

“我喜欢随口吟来的不假雕饰的诗作——不管格律与否,但最近不敢写,受指责。原来的也按格律修改了。以后,会随其自然的写。”

我其实早已经摸起一块砖头在手上的,只要他一妄动,就照其面额拍上去。没想到他在我的不设防的心态下也倒了篓子,说出掏心窝的话来,其意思和我的大同小异。朋友的坦荡让我无从下手,我只好丢掉砖头,拍拍手上的泥土,懊丧于没得玩的了。

这事儿本来该就此结束的。然而,朋友下线后,我这脑子里却挥之不去地老是纠缠着这样一个问题:形式和内容,特别是格律诗,其形式和内容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才算是恰当的呢?

我国诗歌,由诗经、楚辞、汉乐府、文人古诗、建安文学等,一路健康发展下来,到了正始文学(注: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虽然讲求委婉含蓄、言近旨远,但也渐渐流于隐晦,以至于发展到玄言诗,终于使诗走进死胡同,成了枯燥无味的哲学讲义。经陶渊明等引领,终于又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历经田园诗、南北朝民歌、山水诗、齐梁声律,到梁陈时又出现了沉糜浮艳的宫体诗,使诗第二次走进死胡同。到了唐代,渐渐摆脱这种樊篱,才出现诗的最高峰。这种高度,和格律也是分不开的,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征象。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当格律出现之初,其声节的和谐,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很是感动人的,后人出于一种景仰,一种崇拜,便把它模式化起来,千百年来,毫无变化地强迫一代又一代学子依样画葫芦。这样,原本很美好的东西,反而演变成了束缚人的思想的桎梏,成为束缚创新的绳索。

中国人往往有个毛病,就是本来很好的一件事,因为过于循规蹈矩,不敢创新,固步自封,慢慢地走向极端,结果弄得不那么美好了。我想,这格律的要求也是这么流传下来的。在古人眼里,他们的“古人”是很神圣的,是不可逾越的,更是不敢冒犯的,就像孔子现在依在是“孔圣人”,就像我们现在依然把格律视为圣典,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样。不敢创新,不善创新,是中国社会后期落后的文化根源。当因循成了一个民族的习惯,也就成了这个民族发展的绊脚石。

在中国的历史上,草创常常是偶然的成功,正如京剧唱腔咏项羽:“霸业方看垂手成,缘何四面楚歌声。兴亡瞬间如儿戏,英雄从此不愿生!”草创——享成——腐朽——衰亡,却几乎成了一种朝代轮回的模式。享成者消糜了创新的理想,纵情声色,守成都成问题,对于祖先的光辉业绩,当然只有顶礼膜拜的份了。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成功的老子养不出成功的儿子来,就像唐代之后的格律诗再也写不出那个时代的水平来一样。

艺术美的创造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创造,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逐步形成艺术形式的推移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相互渗透、互相融合,逐渐取得统一的有机过程。艺术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它的内容、形式不能单独存在,二者一旦分离,艺术也就不复存在。马克思指出,如果形式不是有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内容与形式的任何不谐调,不适应以至相分裂,都是对艺术的破坏。刘勰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

具体到诗歌的创作,因为它是以审美为目的的情感抒发,它的吸引力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要求作者用恰当的文字与情感完美地融合,要求高度凝练、集中,追求神与“形”的凝聚,每个字符的运用,首先要满足于对这种情境的传神描述,其次才能考虑声节的平仄。无论你选择怎么样的文字组合,诗歌都不可以失去内涵,失去内涵就等于失去韵味,如果过份强调平仄对仗,势必影响意思的表达,而成为一种文字游戏。

因为写作需要在连贯思维的无垠原野中捕捉思想的灵光和创作的灵感,因此我们不能先拿一个模子来限制这种美感的捕捉和表达。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拒绝浮躁。我们拒绝浮躁,同时也拒绝刻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笔耕潇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精华: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格律诗的平仄调配,使得语句优美跳跃富于宜人的节奏感,也因此,一直以来束缚着诗这爱好者的创作空间以及洋溢的激情。江西诗派鼻祖,也即推崇点石成金这一流派的创始人黄庭坚有句云:断送一生唯有,破除万事无过。格律诗是该打破这形势还是继续保留,文章中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文章从古道今,到位精确地将诗的原尾始末、高峰低谷,尽皆囊括于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挥洒自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行文,更是雅俗共赏,匠心独运。精华推出,欢迎爱好固体诗词的朋友来讨论和直言不讳、各抒己见。以期让这个一直没有结论的话题,画上圆满的一个句号。问好作者,快乐开心。

文章评论共[15]个
慕容雪渊-评论

其实我以为不一定要完全拘泥平仄,要知道,在你吟咏诗词的不经意间,其实已经有了平仄,也有了押韵,只是你自己没觉得而已。幼时教我们背诵唐诗宋词,再而后让我们研习诗经、《天问》《九章》等,无外乎让我们习惯有韵的感觉。头脑中其实已经存下了很多的词句,什么应景的、抒情的、评论的、呼号的……总之我们厚积了,最后在我们遇到一些与头脑中的诗句相应的景、物、事、情,不由自主地就会迸发出来,于是也很自然的就薄发了。之所谓“厚积而薄发”,所以,不用在抒发感情是拘泥平仄,因为我们会不经意间吐露出很多诗词,蕴含有平仄和韵律。如此担心,是巨大的绊脚石,只能是束缚而已。at:2011年07月11日 中午2:52

笔耕潇湘-回复谢谢点评,欢迎拍砖! at:2011年07月11日 下午4:35

李东亚-评论

作者之谈,无外乎以下几点:一、就其自身而言,不喜欢受格律等模式之束缚,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二、对某种事物“由盛转衰”亦或发展的简述。三、对美的不同认识。就此,我来说一说对格律的看法。我个人不喜欢受拘束,但同样尊崇格律,正如理编所评,“格律诗的平仄调配,使得语句优美跳跃富于宜人的节奏感”,从古至今,格律诗都以其抑扬顿挫的音调而传及南北,我同样也认为,古风不受格律之束缚,也有其优美之句。这便是超出是否受格律束缚的另一关键——意境。意境不佳,即便再尊格律,难成佳作。相反,意境优美的古风同样流传千古。对此,我们无从选择,此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at:2011年07月11日 下午4:32

沧海一蝴蝶-评论

不喜欢平仄,其实也就是害怕束缚,但并不是没有束缚就是好事,毕竟不予规矩,无以成方圆。条条框框是该有的,不论各行各业,也不论新诗旧诗,也不论古代现代,任何事情都没有真正的、完全的、彻底的无拘无束的,因为没有束缚也就乱套了。这些束缚可以是写作手法,可以是规章制度,可以是技巧与经验,如果在这种束缚之中还能做到从容应对,游刃有余,那才是高手,那才是一种绝美!at:2011年07月11日 下午4:45

李东亚-回复赞一个。 at:2011年07月11日 下午5:04

沧海一蝴蝶-回复谢谢东亚,看了你的留评,也看了上月你写的版面总结,蝴蝶也是发自内心的称赞。(:051) at:2011年07月11日 下午5:09

理野-评论

支持一下,问好笔耕朋友,快乐开心,敬酒!at:2011年07月11日 下午5:13

一叶方舟731-评论

凡事不能走极端,做文章亦是如此。我也喜欢收放自如的行文风格,不拘一格,能用诗律的时候,尽可能用,因为诗律毕竟融汇了数百年诗词名家的创作经验,体现了一种与其他文体不同的美学价值,但有一点底线必须坚守,决不因文害意。at:2011年07月11日 下午5:25

风儿那么缠绵-评论

来学习了,问好朋友,我也喜欢古诗,就是韵律难通,呵呵!at:2011年07月12日 清晨6:47

笔耕潇湘-回复问好朋友,大家一起学习。 at:2011年07月12日 晚上8:59

guangu-评论

其实,韵律之美隐存于文学艺术的许多“形式美”的法则之中,不仅限于格律诗,音乐和绘画也一样,只是古体诗把它推崇到了极致,但凡文化人都非要染指一下,再来品头论足一番,如若不这样就是没有才了。但是,要附庸它的风雅,却又格格不入地律不起来,那就选择其它宽松的文体,就算成是现代诗词吧,总不是因韵害词,而又害了自己的心境。若非要跳进去,但苦于韵味不够,又要慢慢地用心经营,回到家里去闭门谢客地推敲完成,又何尝不可,总之,不要太勉强之后又有点违心的感受,师法自然那才是妙哟!个见,祝好朋友!at:2011年07月12日 清晨7:28

笔耕潇湘-回复但凡理性的思考,总是在对某一事物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后才能产生。让一个裁缝去钉皮鞋,他就要锤伤手指;让一个鞋匠去缝衣服,他也会把指头钻出血来。所谓”格格不入“的,恰巧不是有勇气提出问题并敢于迎接挑战的人。相反,可以很轻松地指现别人”格格不入“的朋友,你能保证自己在古诗词领域登峰造极的造诣吗?有,在下虚心向你学习;不敢肯定,请谨慎用词,必竟不负责地责骂别人是很容易的,做真学问却要一生的努力。其他的,请参见对zainiu的回复。谢谢你参与的辩论!我喜欢真诚的诤友! at:2011年07月12日 晚上8:21

zainiu-评论

古人写诗之所以用格律,必然有其道理,否则满大街都是诗人了。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如果再这样再传承下去,后果岂不是很严重,祖宗见之必然很生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唉,静下心来,好好研究研究!中国几千年得文化沉淀,博大精深,要怪就怪自个的文化底蕴不足,别去抨击古代文化的精髓去掩盖自个的缺陷,不要胡闹,终归一个字“懒”。写不了古诗词就不要狗鼻子插大葱,如果你觉得写古诗词是一种束缚,那你完全可以写自由的现代诗,何必装蒜,充有文化呢?建议如此文章不应该精华。at:2011年07月12日 早上9:58

笔耕潇湘-回复朋友的评论很痛快,很爽。我的本意是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因为限韵和平仄的模式化要求,势必造成词语选择限制。也许,最能传神达意的那个词儿却不一定合乎平仄的要求,对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产生制约,并削减了美的表达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平仄的模式化要求是值得批判的,就如过去的八股文,其实当初也是从一些写得好的文章中总结出来了。作为借鉴,未尝不可,但是,一旦做为一种模式,固定下来,就成了千百年来束缚天下读书人思想的绳索,而艺术创作是以丰富的想像力为特征的灵动的思维过程,其本质决定了它与模式的冲突。有朋友说得好:带着镣铐跳舞,这话很有诗意,却也很悲哀:它不正是科举制度下的范正孔乙已之流的生活写照和悲剧根源么?这种镣铐式的舞蹈正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国特色”以至于我们还能从现在的教育中看到科举的影子。朋友,我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自豪,但是,正因为我爱她,才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扬其糟粕。也希望你好好学习,把祖国的文字学好,如果你连“的”、“地”、“得”也分不清的话,可以想见,一旦让你带上这个镣铐,一定动弹不得,还能选取最佳的词语营造意境,讲究平仄么?问好! at:2011年07月12日 下午5:55

汪福远-评论

说到底你喜欢就学,你不喜欢就不理它。肯是各有各的好处的。我有点喜欢一种人,他深通韵律但却从内心不怎么看重。不以此来要求别人。虽然他有这个权利。at:2011年12月06日 凌晨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