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奶奶的碓窝子邹老宽

发表于-2011年07月15日 下午4:30评论-6条

(远去的古董之九)

在我家老槐树下,有个石头做的碓窝子,圆柱体,高八十公分,底部直径约六十公分,上面直径约七十公分,上口中心有个凹下去的窝窝,窝窝口直径约五十公分,窝深四十公分,窝底是个椭圆形的。碓窝子配上碓头才能磕碓(北方磕米叫磕碓)。碓头中间有个八公分粗的圆木把,上面有个圆石球,直径约十公分,打成石眼,安在圆木把上;圆木把下面,安上碓牙,碓牙是由生铁铸成的,它有一排一排尖子朝下的铁牙组成,他可以加快谷物脱壳的速度。

“走千走万,赶不上淮河两岸。”不是说淮河两岸比其他地方好,而是指两岸生产的粮食品种多,米面都有。这是因为淮河流域是暖温气候的过渡地带,适宜水旱各种农作物生长,因此,淮河两岸人民什么粮食都能吃得上。我们淮北平原生产的粮食品种多,所以粮食加工的用具也就多。过去,既有磨面的石磨,又有稻谷加工的碓窝子。

立了秋,锄耙收。在淮北平原上,粮食归仓柴归垛。要吃馍馍找石磨,要吃香米找碓窝。早上奶奶就安排碓窝磕碓的顺序,四家关一个堆窝子,不安排好,大家会争出意见来。一碓窝子能磕五斤稻谷。新稻丰收了,大家都想尝尝新米。因为淮北的旱稻,春天旱地下钟,旱地长苗,夏天梅雨季节成熟,去壳后,红衣白米,煮熟了,香气扑鼻,吃起来柔软醇香可口。奶奶说,我们淮北平原的旱稻好吃,过去我们这里归凤阳管,朱元璋吃了家乡米,还连说好好好呢。

奶奶磕碓,不慌不忙,把稻籽倒进碓窝子里,双手紧握碓头的把子,举起来磕下去,碓牙子全部磕进稻籽里,当碓牙子离开稻谷的时候,稻子中间成了空窝,四周的稻籽自动转到空窝里,奶奶磕碓的时候,稻谷自动翻身旋转,不要人去调拌。我看了还想看,两手扒着碓窝沿看。奶奶停下碓头,把我拦开说,小孩离远一点,不要跟着捣乱,要是碰着嘴就不能吃奶奶做的大米饭了。我们小孩只能站远一点看奶奶磕碓了。东邻的三邪子走到门前坐下来,从腰间抽出烟枪,装上烟,又从烟袋里拿出火刀火石对着火媒,嚓嚓两下,火星飞舞,点着了火媒,放到烟锅上一口一口,慢慢地吸起来。看到奶奶磕碓却打趣地说,老奶奶在槐树下磕碓就像王母娘娘捣药,好看得很。奶奶说,我比王母娘娘还厉害呢!王母娘娘磕药只能治病,我磕大米能救人的命。不到一个时晨,大米全部退了壳,奶奶用瓢把带糠的米倒进簸箕里,熟练地上下几扬,左右几摆,稻磕麸皮纷纷落到地上,剩下来的就是红里透白的香大米了。大娘高度近视,眼看不清楚,但手脚灵巧,她也来磕碓了。她把稻谷倒进碓窝里,抱起碓头,快速地磕起来,一下连一下,只听碓牙在碓窝里捣稻粒时,发出刹刹的响声,大娘全神贯注地磕碓,静静地欣赏碓窝里发出的声音。三邪子倒掉烟锅里的灰开腔了:大娘磕碓像凤凰三点头,要发财了。大娘说,托你的口福,发财了请你喝酒。说话间,大娘用手一摸,稻籽磕好了。收到簸箕里,几扬几抖,糠麸飞了。唱着耶酥祝福歌(拿起筷子端起碗,谢谢天主大恩典)回家了:三婶来磕稷子了,三邪子又说话了,他说,稷子壳太滑溜,弄不好就把稷籽磕飞了,现在就看三婶的真本事了,三婶自信地说,没有金刚钻,我也不揽瓷器活。只见三婶抓起碓头,快提慢落,上下适度,碓窝里没有蹦出一粒稷子。稷子开始脱壳了,碓头磕下去的速度逐渐加重,快下快上,一会功夫,一窝稷子磕好了。三邪子撇着嘴说,三婶子,你是磕碓的一把好手,佩服,佩服!三婶子笑了。

碓窝子的早期可能没有碓窝,人类到了石器时代,利用自然界石头的形状,当刀、当棍、当锤、当板……。那个时代,人们通过劳动实践摸索着,根据石头的形状逐渐制成可用的石刀,石斧、石板……。就说碓窝子吧,奶奶说,碓窝子没有产生以前,稻谷脱壳的办法,就是把稻谷放到石板上,人们找来一根石棍在稻谷上打砸,壳是脱了,但好多米谷的粒子也砸碎了了,米面混在一起,只有煮着吃。在石棍和石板上砸捶稻谷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琢磨出了碓窝子和石磨。从此制米制面就分了家。

碓窝子是稻谷类去壳的主要工具。碓窝子在我们淮北平原上,种类比较单一,因为我们以面食为主;在南方的水稻产区,特别是南方山区,石碓窝子的家族多,碓窝子大,一碓窝子能装斗稻,由两个壮年男子手举三十斤重的石锤,轮番打舂。他们还利用丰沛的河水流动的推力,发明了水力碓窝子。

我的童年是伴随着碓窝子走过来的,我们吃的大米、小米和稷子都是碓窝子磕出来的。碓窝子闲着的时候,我们小孩围着碓窝作游戏。捉迷藏。有时候说:猜猜猜,如小孩屁股坐到碓窝里——尖对尖;大人磕碓的时候,我们就坐在旁边看。看着大人磕碓的时候有说有笑,看着大人累得满头大汗,看着碓窝里飞出的尘土撒得大人灰头灰脸。我们小孩看到大人不知疲倦地劳动着,自觉自愿地劳动着,在劳动中说说笑笑,讲着故事,总觉得好玩。我们虽然拿不动碓头,但我们知道,自己长大了,也要跟着大人去磕碓。

我们上学了,放学回家,开始帮助妈妈磕碓了,磕的不好,妈妈边说边捞,学会了,累得大汗淋漓也高兴。后来在外地上学,放假回家,看到碓窝子被移到了北墙角,心里很不是个滋味,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农村通了电,有了机米机,一二百斤稻谷,倒进机子里,轰轰隆隆几下,米就出来了。大跃进年代,在我们淮北平原上,再也看不到碓窝子了。但

碓窝子的影子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碓窝子,小小的石头,无价的古董。它是放大镜,通过它,就能看到妈妈、奶奶、奶奶的奶奶……劳动的艰辛;它是望远镜,通过它,就能看到我们的祖先,创造稻谷脱壳工具发展的五千年的辉煌。它是显微镜,通过它,就能看到我们的先辈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致的历史发展轨迹。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邹老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曲径幽通点评: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回忆起年幼时的往事心里比蜜还甜。欣赏并推荐!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6]个
曲径幽通-评论

欣赏老乡佳作,问好老乡!(:001)at:2011年07月15日 下午5:01

风儿那么缠绵-评论

来学习好文章,谢谢对散文版块的支持!at:2011年07月15日 下午5:03

邹老宽-评论

曲径幽通先生:谢谢你的好评和鼓励。at:2011年07月15日 晚上7:31

邹老宽-评论

风儿那么缠绵先生:谢谢你的关注。晚安!at:2011年07月15日 晚上7:36

文清-评论

拜读老朋友佳作,晚上好!at:2011年07月15日 晚上9:07

绿草爱-评论

真有意思,问好作者!at:2011年08月19日 下午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