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杨绛先生健康长寿
翻阅今天的《半岛都市报》,得知今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百岁诞辰。因崇拜、敬仰而产生的感慨、牵挂和祝福,从我的心底随之漾起,并进而控制了我的情绪——整个的情绪,于是又有了诉诸文字的表达欲。
我崇拜钱钟书、杨绛夫妇,是从欣赏钱先生的《围城》开始,然后是羡慕他们的学识,然后是钦敬他们的人格,然后——不知是不是我小子不知天高地厚,竟激发了与他们心灵的共鸣。
“文革”过后,一批文化名人的著作相继再版,比较早的,就有钱先生的小说《围城》。因久慕其名,我几次专程到书店觅购,却屡屡失望。无奈之下,只好一改对盗版书的深恶痛绝,从路边地摊上买回一本,捧读整整一天一夜,消解了一时难耐的饥渴。虽盗版书的印刷和装订都极其粗糙,有些地方字迹模糊,甚至有错页、脱页的地方,但我还是被深深吸引,一口气把全书读完,读得心中波涛汹涌。我边读边想,这作者是一个什么人呀?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还是我们身边的凡人?他简直是以置身局外又在一旁冷眼看透了人生的智慧,令我们这些活在世间自以为能独立思考实际上浑浑噩噩的人,都只有像被剥光了衣服晾在那里感觉无地自容的份儿!
我开始关注各种各样只要与钱先生有关的信息。不仅买了正版的《围城》作为收藏,还陆续购得《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管锥编》等,以及孔庆茂著《钱钟书传》。大约是在本世纪第四、五年上,我又买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除《管锥编》因规模宏大且文体古奥,以我的才学较难啃外,其它几本大都已通读,这有点超出了我平日懒散的读书习惯。
钱先生的学问是没的说的。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不但有深厚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恣肆流畅的现代汉语表达能力,而且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外语,无论是著述还是翻译,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写小说,他在涉足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别人难以比肩的高度。他治学表现的严谨和执着,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一部洋洋五大册共一百三十六万言的《管锥编》,“几乎囊括了古今中外人文科学的所有门类”,“全书共征引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其中征引的西方学者和作家达千人以上,征引一千七百八十种包括数种语言的著作。”就是这部内容广博的巨著,竟是钱先生在“文革”当中受迫害期间,在大病初愈的情况下,“从造反派的手下、眼皮下偷来一分一秒的时间来写作”的。而由杨绛从被封锁的家中拂尘清理偷偷取来,供钱先生用作写作素材的他原来那些读书笔记,装了“整整五大麻袋”。(见孔庆茂著《钱钟书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但我最敬佩并产生心灵共鸣的,是钱先生那种淡泊自守的人生态度。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先生打电话,想拜见他,他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风趣中透出他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超然气质。
杨绛先生是一位才女。她生于书香门第,与钱先生同窗于清华、牛津等名牌学校,留学归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头顶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等璀璨光环,主要作品有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唐吉可德》等。进入耄耋和鲐背之年仍笔耕不缀,2003年出版回忆录《我们仨》,2007年96岁高龄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但是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她作为钱钟书夫人,作为人妇,充分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女性的美德。
据报道,钱钟书从1994年开始住进医院,缠绵于病榻,全靠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悉心照料,直到钱于1998年离开人世。杨先生曾对旁人说:“钟书病重,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取‘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先生死后,她又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这是何等的爱和贤惠!我作为一个成年男子,不敢奢望自己有钱先生的福分,但我相信,杨绛先生肯定不是那种信奉“三从四德”,只会跟在丈夫后面没有独立性格的女人。
钱、杨二老淡泊一生、华丽一生、恩爱一生,是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是绝配的一对知音伉俪。在她百年华诞之际,杨先生对记者表白:“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如此高尚、纯洁的心灵,真该令我们当下的国人自惭形秽!
杨先生的亲友告诉记者,遵从老人的意愿,生日不搞仪式和特殊化。她不见媒体、不见外人,无论是官是商,是名人,还是其他有关无关的人,一概不见。可惜记者不能够理解老人的境界,接下来写道:“试想,一个百岁的老人,每日不停接待前来看望的人,还能有一点清静的时间吗?不说没时间看书写字,就是体力也吃不消。”我想,这偏离了杨先生的本意。她的本意应与钱先生“鸡蛋和母鸡”的故事同出一辙,与体力没有多大关系。
报道中还说,杨先生把她和钱钟书的千万元稿费都捐给了清华大学的“好读书”基金会,用于资助优秀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而自己则“住在一个没有过多装饰的家里,家具都是旧式的,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单位的摆设。地面还是水泥的,在阳光下泛着一种青光……”这样的环境,与杨先生对生日的意愿和谐相称。一位居住在这样家里的慈祥老人,说着那样淡定的话,这才是杨绛,才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我们这些生活在浮躁的现世中,整天为逐利而忙碌的人,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更难于企及!
杨绛先生一百岁了,依然健在,这是我们民族的幸运,是文化的幸运!
在此谨献上我的祝福——祝杨绛先生健康长寿!
(写于2011年7月22日)
-全文完-
▷ 进入老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