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看《百家讲坛》,也就知道了易中天、纪连海、钱文忠,还有于丹。
三国、唐三藏取经,大清朝廷都有白话读本,多少有些印象。《论语》没有,《庄子》也没有,很老,很拗口,基本读不通顺;于丹教授来了,一袭白衣白裙,落落大方地站上了央视的讲台,她读得很透,很仔细的娓娓地给大家讲解。
一、《论语》
2500多年前的时候,孔子的弟子们把孔子教学、生活言论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整理成文而成《论语》,简单朴素的道理包含着做人亘古不变的真理,就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都在传承。当然,谁都不能否认,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成长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就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们的传统哲学推崇的是庄严、敦厚和理性。《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化身,他的态度非常平和,但他的内心却非常庄严,饱含着信念的力量和无法挡住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把他称为“圣人”。
于丹教授通过几十年的治学,把《论语》生涩拗口的语句转换成了家常话语,把那些深奥的理论平实的摆在了我们面前——太朴素了!我们不由得发出惊叹,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我们平时随口而出的话都来自《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道不同不相为谋;父母在,不远游、任重而道远、不耻下问、见贤思齐、温故而知新……,在学习认知的过程里就象我们的生活中一样: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你突然遇到一个熟人会是多么的惊喜,而后又遇到一个,又遇到一个,再遇到一个,每一个都让你倍感亲切!原来它离我是如此之近!
孔圣人崇尚孝道,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孝为人之本,孝道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已经不止于学习了,而是做人的一种道德态度了。大海不择细流才会有起深邃和宽广,高山积聚每块碎石和每一粒泥土才会有其雄伟和绵延。做人任何时候都应该具有一种谦虚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我们的世界里,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这样做的呢?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的人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不择手段的.“仁义”两个字,惯穿了整部《论语》,也是孔子一直致力与给我们灌输的思想。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一种态度还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我们把这十二个字当成座右铭,也是我们做人的一种要求。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源自于2500多年前,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给自己找一个坐标吧,关于怎么样做人做事做学问的。
孔子把他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学生的教导通过《论语》传递给我们,给我们一种温和的劝导,因为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逐步提高,竞争日趋强烈,而我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我们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论语》敦厚而朴素的指导思想。不可否认,孔子和《论语》在今天已经是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一种软力量!
人生百年,熟能无憾?于丹教授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何必一定要纠缠在里面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呢?抓紧时间去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在其他事情上面的成功和满足才能弥补我们心里曾经的遗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给自己空间的同时也给别人自由呼吸的空气。宽容是一种美德,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说有就有的。我们的生活、工作、精神环境都需要谦和、礼让,更需要理解和宽容。
关爱他人是为仁,了解他人就是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用简单而平和的话语诠释着2500年来一直不变的真理!
二、庄子
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只知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具体不太清楚。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是战国时代的,生于乱世,没有做过什么大官:漆园小吏——保管员,还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他是当时诸子百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员,是道家的代表。
于丹教授的故事在慢慢地延续,庄子的形象也在慢慢地完整:他菱角分明、淡泊名利,他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他不但是思想家、哲学家,还是一位文学家.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现代的社会太过于喧嚣,过于物欲,有太多太多的诱惑和迷茫;还有很多很多的来自于外面世界的和内心的压力,到处是灯红酒绿,到处是血淋淋的竞争;谁又放得下人前台上的风光?谁又不喜欢香车美人和钞票?又有谁会去想失意时候的孤独和哭泣会如旷野里的独狼连舔砥伤口的地方都会找不到呢?静得下心来吗?看的破一切吗?庄子说:多财为患害,宠禄岂足赖!不以物害已,不已物挫志;宁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的思想是乐观旷达的,豪放的,有着高度的理想主义者的态度.不知说生,不知说死,甚至以死为乐,追求个体身心自由.他也影响了很大的一批人,包括白居易,李白,徐渭等人,一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是一样在他的思想上徜徉,因为不论是谁,都会有受挫折而困顿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有精神寄托和安慰,打开书本的时候,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庄子在对我们微笑,象一位家里的温厚的长者在等待我们的归来——他不会说我们的失败,他会告诉我们另外的一种成功的方法,他还会说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或许换一种心态。而按照他的方法去试,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多好的一位老头啊!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忘记自己!说说容易,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在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别说忘记自己,更多的人是连自己都还没有找到!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迷失了,找不到方向,没有了自我,也失去了思想,成为了行尸走肉,沦落为了别人的工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是因为我们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坚持,不能拒绝诱惑,我们在一步一步滑落的过程中一样会有懊悔,也有侥幸的心理,但我们的心灵深处是明白的:我们在走向堕落和黑暗!我们都是幸运的,在沉落到无底深渊之前我们得到了救渎——庄子拉住了我们,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有许多的失落和不如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压力?借酒浇愁愁更愁,一枕黄梁白了的都是少年头!郁闷啊,急火攻心那是因为内心的焦躁而致,慌张是因为紧张过了度。社会是日新月异,时代在蓬勃发展,而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与自己无关,心理能接受得了吗?会平衡吗?世界在动而自己没动直接造成了心理失衡!
标准,什么是标准?度量衡吗?钱财吗?高官吗?人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时间是在指尖话语中滑过去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留下的都是沧桑。打小时候起的无忧无虑,良知和正义还有爱国、爱家、爱人的赤子之心遗失在什么地方了呢?回头望,天苍苍,野茫茫,心更苍凉。为什么?我们在问为什么的时候没有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因为世俗的标准我们已经远离了我们自己的赤子之心!
庄子说:生命应该坚持!留一份寂寞给生命吧,让生命可以无限开阔!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精彩的,但不可否认,谁都不能预知我们的明天.因为不可预见的东西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会有许多许多的忧虑和忐忑,在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经验和阅历.有了阅历就会有经验,既有经验又有阅历,我们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慌张,哪怕在某个时候我们的人生需要绕路而行,那也只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方法而已,因为最终我们还是会到达我们预定的目标.在这个时候于丹教授用她自己的话语来解读庄子:只有内心的勇敢,才能有外在的处变不惊,对于生命的解读最后只能问自己!
孔子代表儒,庄子代表道;儒,要求积极入世;道,需要淡然出世。最高的境界莫过于能在这出世和入世之间往来自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荡漾着的是激情和理想,“大道无为”最终的目标是大有为或有大为。
这个时候,于丹教授又把我们的目光和思路带回来:没有人能够摆脱现实环境而生存,我们因为过分患得所以患失,人生最后的争斗不在于勇猛,也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我们的德行!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
-全文完-
▷ 进入周中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