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5年,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就提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型来源,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来源。……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可见,知识经济依然来临,并悄无声息地引导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为重要,并成为组织制胜的关键。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指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员工是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的员工。”[1] 在知识型员工所有的素质中,知识创新是知识员工的关键性标志。但在利用知识型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时,管理者常常只注重开发和利用他们的智力因素,而对于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利用不足,并由此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不利于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型员工增加企业的创造性。
一、非智力因素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
一般而言,非智力因素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看,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从狭义上看,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对于非智力因素具体的界定,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说法:非智力因素即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即智力结构中的动力结构;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非智力因素即德行;非智力因素即性格等。
上述是一些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界定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和智力因素的划分是合理的,符合科学性,并认为非智力的心理成分是客观存在的,基于它不是智力成分决定的,它是智力之外的一些心理成分,是和智力因素相对应的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素质。
(二)非智力因素构成
对于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许多学者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重要观点:
燕国材提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因素;苏世同提出需求、动机、情绪、情感、兴趣、意志、气质和性格八种成分;[2]邬大光提出兴趣、动力、情感、意志、信念、性格六种要素;申继亮提出个性倾向性、情绪和意志、气质、性格与认知方式三种成分;郑希付提出个性、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四部分构成,等等。不论是哪一种提法,它们都包含了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心理成分,即情感、意志、兴趣,以及个性方面的东西等。可见,非智力因素的构成成分侧重于心理结构中除智力之外的一些重要成分。
(三)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在论及非智力因素的功能时,他们功能的观点是:
燕国材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功能主要是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六个方面,而且这些功能是统一的,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个人。苏世同认为,[3]非智力因素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品质,而且具有调节全部心理活动的功能,能够有效地将一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来。邬大光认为,非智力因素有八种功能,分别是:定向功能、动力功能、调节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育智功能、审美功能、创造功能。申继亮认为,非智力因素的三种成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对个人的智力、行为,以及整体的心理结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可见,非智力因素是个人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它能够调节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激发个人的潜能。非智力因素的有效运用,将对个人智力因素的发挥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学习和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发非智力因素的意义
非智力因素和一个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表现具有十分密切的正相关性,非智力因素是个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对于知识型员工工作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的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工作活动的强烈需要和爱好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一个员工有做好某项工作的能力,但由于缺乏兴趣,工作成绩往往并不会突出,只有当员工对这一工作发生了兴趣,有了强烈的需要时,工作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较高的工作成就。兴趣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吸引住员工,唤醒员工内心的工作需要,这将成为他们不断上进的动力,使他们持续不断地、全神贯注地做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抵御外界诱惑,不受外界干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主体性,发挥其创造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工作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员工对某一工作的态度会在他的知觉、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特性上留下痕迹。员工缺积极的态度,就会阻碍他的活动潜能的发挥。成功的取得与热烈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冷漠无情的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创造者的。
(三)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在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员工,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秉性,他们的性格与品德较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地实现自我控制,对自己从事的事情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并把它们放在重要位置,靠切实努力去实现它们。
(四)人的意志、性格与能力发展有关系
性格特征对能力发展,尤其是意志对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的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开朗的性格,对自己的潜力和成就能保持谦虚态度的品质,是一个真正学者必需具备的一种性格特征,是知识型员工创造性发挥的关键因素[4]。
(五)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的重要条件
自我管理对于一个成功的人具有主要意义。而有效的自我管理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态,坚持的意志,以及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这些因素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
三、当前知识型员工非智力因素开发存在的问题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重要的素质,个人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知识型员工的开发对组织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知识型员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一)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不足
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有许多,但非智力因素的具体概念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认识,这主要是由于非智力因素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规范。但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客观存在毋庸置疑,关于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也有共同的认识。虽然如此,我国企业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认知却是十分不足,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更是匮乏。这一方面源于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和企业追逐短期的利益,不重视培养员工的非智力因素这种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密切相关。
由于我国企业界对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认知相对不足,同时又缺乏足够的资源,因而,我国许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普遍不足,企业对于员工,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长远的职业发展缺乏良好的规划和系统的培训。在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方面更是如此,企业缺乏对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认识,直接导致企业对知识型员工非智力因素开发的忽视,导致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上端移动的能力。
(二)缺乏非智力因素开发的有效措施
方法与措施对于做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的措施能使企业知识型员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变得事半功倍,从经济学角度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为企业的发展赢得宝贵的资源和能力。
现阶段,由于我国许多企业对非智力因素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进行过大量的开发,缺乏相关的经验,因而我国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一领域是生疏的。很多企业没有相应的非智力因素开发的资源,更没有非智力因素开发的政策或决心。可以说,在非智力因素开发的措施方面是非常匮乏的。
(三)缺乏非智力因素开发的组织环境
从一定程度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人,人的属性与环境之间存在较高的依存度。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是如此,良好的环境能够较好地促进员工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特别是知识型员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但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对于非智力因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很少有企业从战略高度考虑知识型员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问题,对于非智力因素开发的环境创设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多企业更为注重知识型员工现有的智力价值和其他附加的价值,而忽视从长远角度开发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组织环境的创设遇到了极大的问题。
四、有效开发知识型员工非智力因素的具体对策
组织活力与持续发展的源泉在其员工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而构建人性化的组织纪律对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更好地促使知识型员工能力与创造性的发挥,并积极开发知识型员工的非智力因素。
(一)激发合理的工作动机
动机是一个人坚持不懈地完成某件事的基本动力来源,合理的动机水平将会极大地促进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工作活动的进行。
1.适度的期望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都必须获得有价值结果的期望,即必须认识到他所从事的活动的结果是有价值的,而且预料自己有成功的可能性。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动机,同样也需要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以及能够取得相应的成功,二者不可或缺。
2.唤醒和强化工作需要
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的工作需要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一是尊重的需要,来自外界的看法与评价;二是求知的需要,他们有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欲望;三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愿望。四是基本的物质需求,他们也需要获得物质报酬,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培养工作的兴趣
兴趣是知识型员工进行主动工作的主要内在驱动力,它常表现为好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坚持进行等。兴趣使得自我和自我需求的外界事物连接起来,兴趣促使自我进行满足自己需求的行动,是自我活动进行的重要驱动力。因而,让员工真正参与到工作活动的基本过程中,并让他们成为工作活动的主体,使他们和工作活动有机联系在一起,获得工作带来的成就和自我实现感,是培养工作兴趣的根本所在。
(三)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习惯是一种潜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或思维倾向。它是一种定势性的反应,就像条件反射,或思维定势一样,遇到一定的情境,便会惯习性地表现出相应的反应。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反射是训练的结果。由此可见,习惯也是一定条件下,不断有意或无意“训练”的结果,是长期条件反射的结果。要不断地提供激发员工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的情境,让员工在这种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并制定人性化的组织规范,而且保证和谐有效地实施。
(四)实施个性化培养
任何发展都是连续的事件,它总是在先前基础上的延续,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生长。员工原有素质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长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员工自身成长的起点、成长的能力,以及获取自身成长所需要的一切条件的能力。因而,要开发知识型员工的非智力因素,不能单单放在理论上,应该从现实层面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有效地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又将有效地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就像任何发展都是在先前的基础上的延续一样,任何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事件,它必须与周围的其他因素相联系,并在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中共同进退。知识型员工素质的开发就是他们在组织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成长的结果。员工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组织环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组织环境代表员工获得有利资源的可能性,以及其工作学习的氛围,而这些对于他们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组织环境的状态和变化对于员工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无形的影响,使他们打上环境的烙印。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而,要切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知识型员工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这种组织环境必须是良性竞争的,必须尽可能地符合促进员工非智力因素开发所需要的条件,以此促进员工素质整体全面的提高。
-全文完-
▷ 进入刘银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